陈思诚佟丽娅520官宣离婚:你们的老婆又回来了!

今日,陈思诚和佟丽娅官宣离婚,偏偏选在520官宣,这日子夺笋呐。

陈思诚8点08分微博发文,晒出佟丽娅与儿子合照并写道:“2011—2020故事告一段落,你们永远是我最爱的人,换种身份守护。”

随后,佟丽娅表示:“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此事一出,网友们在评论区纷纷叫好。或许,老婆又回来了?!

就在昨天,新垣结衣宣布与星野源结婚,宅男们“哀嚎”失去了老婆。

今天,佟丽娅回归单身,老婆又回来了!

这就是“老婆守恒定律”吗?

此前,陈思诚就被多次拍到出轨,深夜带美女回酒店,彻夜未出。两人的感情早已有破裂迹象。

2011—2020,最终走到离婚这一步。

根据调查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离婚登记人数由268万对增加到415万对,直到2021年全国离婚率竟然高达40%。

为什么现在的爱情总是看似美好,却总是走不下去?

核心原因实则是没有爱的能力

随着热恋期结束,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行为的神奇色彩却日渐褪去,直至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以及相互间的厌烦把最初剩下的兴奋体验葬送殆尽。爱情,总是一开始充满着希冀和期望,而最后又常常失败。

爱是一种能力。高贵的爱情产生于高贵的人格,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大多数人虽然身处一段感情中,但并不具备爱的能力,他们往往经历着不成熟的爱,即“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这种感情实际上是共生有机体的结合。如果不理解共生有机体,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漫威的“毒液”(Venom),埃迪·布洛克(Eddie Brock)和毒液(Venom)的合体即共生有机体的结合。

共生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人类中的共生有机体,就是指两个人的结合中,所形成的紧密的互利关系的集体,即施虐者和受虐者。

在共生有机体的结合中,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通常是自己缺少的)。

受虐癖通过把自己变成他施虐者的一部分使自己摆脱孤独和与世隔绝感。施虐者就是他的生命,没有施虐者他就无法生存。

而施虐者也是一样,他需要强势地操控着受虐癖,他的共生关系中的角色是控制与保护,通过把另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而摆脱孤独,吞并他的崇拜者,以获得权威和安全感。

陈思诚与丫丫的感情中,陈思诚更像是个施虐者,他有着强烈的控制欲。

曾有记者问佟丽娅“对于老公心灵的背叛和身体的背叛,你能原谅哪一个?”

她直接回答:“回家就好。”

而这段感情里,陈思诚自始至终都占据着上风,丫丫似乎变成了他的小迷妹。

陈思诚曾在接受采访中公开表示:“婚外恋这个东西是会有的,每个人的背叛或游离一定会有。只有那些卫道士会说,除了我老婆,我从来没有对谁动过心。”

一丝一毫,没有顾及到佟丽娅的感受。

就像被他控制的人脱离不了他一样,施虐者也离不开受虐者,双方都不能失去对方。

区别只在于——施虐者命令、利用、损害和欺压对方,而对方则乐于被他左右。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受虐者追随、顺从、屈服和崇拜对方,而施虐者接受这些。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似乎他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从更深的意义来看他俩的区别不比他俩的共同点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施虐者和受虐者是同一种人,他俩的共同点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失去其独立性和完整性。

双方人格不独立,必须依附对方而存在。在共生关系中,受虐者和施虐者都离不开对方。

他们之间只有维持共生关系,才能让他们这个共生的整体成为一个“人”,离开了对方,任意一方都不成为人。

《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群和白光,表面看上去他们的婚姻是因为穷才不幸福,但真正致命的原因却是因为人格不完整,一方施虐一方受虐维持共生关系而不自知。

而成熟的爱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往往是在保有独立性的基础上结为一体。

要获得“爱”的能力,首先要放弃我们人性中的“自私”,保持人格完整,不因为对某种情感的缺失而向往爱,不把爱当作过往经历的补偿。爱意味着尊重所爱的人的尊严。

如果我爱你,我会把你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价值观、思想和感情,我不会坚持让你放弃自己的特性,使你变成一个我期望你成为的那种人。

我会允许并鼓励你保持独立,坚持自己的特色,我会避免把你当作一件东西对待或用你来主要满足我自身的需要。

爱意味着和所爱的人共同成长。如果我爱你,我会为了对你的爱而成长。

你将是激励我更加充实自己的动力,我的爱也会使你不断完善提高。我们因爱与被爱而成长;我们彼此分享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又不削减自己的个性。

爱意味着能够承诺我所爱的人。这种承诺并不需要我们相互放弃自身的特性;也不是指我们的这种关系一定要天长地久。

这种承诺不仅包含着愿意在痛苦、犹豫、绝望的时候相互支持,也包含着共享平静与欢乐。这才是成熟的爱。

两人结合,但又不失各自的完整和特性。合二为一,却又一分为二。

爱是一种艺术

爱是一种艺术,本质上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什么是“给”?有些人认为“给”意味着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做出牺牲;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在很多人看来,“给”是痛苦的。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才能体验力量、富裕和活力,生命力的升华使给予者充满了欢乐。不是一个人拥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给予人很多才算富有。

通过“给”感觉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 “给”不是一种牺牲,而是展现生命力。”

我们应该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应该同别人分享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给,丰富了他人,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电影《心灵奇旅》中的22一直在寻找的“火花”(Spark),即是一种被唤醒被激发的“爱的能力”,它让我们爱上这个世界,也真正爱上自己和身边的人。

提升爱的能力实际上是在摆脱现代的商品经济思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市场来调节一切经济活动,强调价值、消费的思想也渗透进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中。

人本身应该是目的,但这个时候却变成了商品,人本来拥有的天赋、才能、生命力都成了谋取最大利益的工具,两性关系变成了物物交换原则下的合伙关系。

这种社会下的现代夫妻都是经过了精心比对和权衡才确定了婚姻关系,结成了抵抗世界的同盟,躲进了逃避孤单的避风港,把两个人的自私看成是爱情和信任。

提升爱的能力的过程其实是在抵抗商品社会对人的异化,培养纪律意识、专注力、耐心,还有对爱的兴趣。通过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对我们所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主动地关心,来探索认识事物和生命秘密的途径。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

心理学上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如果我具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

爱意味着我需要我所爱的人,但并不是缺少他就不行。如果没有你我就无法生存,那么我就不能自由的爱你。我爱你,即使你离开了,即使我失落、难过和孤独,但我还能活下去。

如果我的价值和我的生存过于依赖于你,那我就没有自由来审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没有审视和反驳你的自由。因为我害怕失去你,我就会降低要求,而这种迁就会使我产生不满情绪。

如果两个人相互“爱恋”而对别人冷淡无情或对别人根本没有爱,那么他们的爱在本质上是两个人中的一种自我主义;他们是臭味相投或亲密无间的两个人,通过从单独的一个人发展为两个人以解决孤独和空虚的问题。

他们虽然有了克服孤独感和空虚感的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离群索居,疏远了其他人,因此他们相互之间仍是孤独和空虚的,乃至双方慢慢疏远;他们结合的经验只是一种错觉。

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和世界,也爱我自己。

爱情是一门复杂又纯粹的艺术,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不合适的感情,就去结束它。

无论结婚还是离婚,都是为了幸福。

而下一段感情,希望陈思诚和佟丽娅都能有爱他人的能力,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得到满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