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的《张翰帖》,虽贵为十大行书之一,但却是他的落寞与不甘
张翰是谁?有什么样的故事?欧阳询为何要写他?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不甘与落寞?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有一首论书诗:
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
说的是历代书法收藏家只顾收藏名家的书法作品,稀罕的是上面的书法,却忽略了书法作品的内容。古代书法作品,不论碑帖,多半是为了记录事情,或表达书家心意,不只是书法的笔墨线条。
欧阳询我们都知道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大家都知道他的楷书好,但他的一件行书墨迹作品,却被后世誉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七,这就是《张翰帖》。
这幅法帖写的是什么?谁是张翰?
欧阳询的《张翰帖》写的是魏晋名士张翰的故事:
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之为江东步兵。后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纭,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後。荣执其(疑缺“手”字)怆然,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方框内字残,现据《晋书》补)
这是记录在《世说新语》里的故事,张翰出身吴地望族,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吴国的大鸿胪。后来吴国灭亡,吴国旧朝士绅纷纷北上求官,其中就有张翰、陆机、陆云、顾荣、贺循等当时的名士。
据说当时贺循乘船北上,路过吴地金阊门,在船上听到美妙的琴声,于是下船认识了张翰,二人遂成好友。张翰问贺循:你去哪里?贺循说:去洛阳当官,路过此地。张翰说:我也有事去那里。于是立刻搭乘贺循的船一起走了,连家里人都没通知一下。由此可见张翰行事的放任怪诞,而这就是后世推崇的魏晋风韵。这个故事收在《世说新语·任诞》一章。
后来张翰在齐王司马冏的府里做幕僚,当时齐王位高权重,野心勃勃,是当时权力斗争的核心。
那是一个秋天,张翰忽然“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因此感叹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张翰说人这一辈子就途个开心快乐,为什么要为了权力财富跑到这几千里以外被官职束缚呢!家乡的美食那么多,我想去吃吃,于是张翰辞职回家了。
当时张翰跟同样来自吴国的顾荣说:“天下纷纭,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後。”张翰要顾荣多防备当时朝中政治斗争的可怕,要学会明哲保身。
欧阳询为何要写此人故事?背后有何深意?
欧阳询为何突然想起写“张翰”的故事?是纯属无聊,还是另有深意?以欧阳询的为人,我想定不会为了无聊来写此人的故事,他写的是“张翰”的故事,而背后一定是想抒发自己的心意。
欧阳询一生颇为坎坷,自幼少孤,是他父亲的好友将他养大。隋炀帝的时候他进入仕途,只是一个七品的清官,负责礼乐方面的事物。那个时候已经是三十多岁了,不过当时已经以善书著称了。
后来隋炀帝灭亡,他和当时的虞世南一起又归降到夏王窦建德政治集团中。可惜没多久,夏王窦建德被李世民所灭,欧阳询再次以降臣身份入唐。当时欧阳询已经六十五岁了。
入唐之后,欧阳询因为之前和李渊是隋时的旧友,因此入唐就给了一个五品给事中的官职,是一位集谏、宪、注于一身的门下省常务长官。而且还奉诏参修《陈书》,领修《艺文类聚》。那时的欧阳询可谓是其一生中最为显达的时候。
可惜好事不长久,三年之后,李世民发起玄武门政变,成为新的皇帝。欧阳询因为当时是太子李建成集团的人,因此李世民当政之后,欧阳询虽然名义上最后成为了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但一直都是闲散无事的文儒老臣。
我想正是因为欧阳询经历了这么多的政治斗争,因此当读到《世说新语》中张翰的故事的时候,才深有感触,写下了此帖。但估计让他想不到的是,此帖能在后世这么有名,被誉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七。
只有当我们真正的了解了此帖的内容,了解了此帖背后的这些故事,再欣赏此帖的时候,我想你对欧阳询的认识会更深一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