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陆地诗词》(223)咏西湖(书法舞蹈版)

咏西湖

 陆 地

翠堤春晓柳藏莺,

夕照风荷撞晚钟。

花港观鱼秋月下,

断桥云雪伴双峰。

Ode to West Lake

By Lu Di

Tr. Zhao Yanchun

Spring morn, willows hide birds on the green dike;

Dusk near, lotuses sway and the bell strike.

Moon o’er, Bloom Pier into the chill pool peeks;

End Bridge sees clouded snow veil the Twin Peaks.

注  释

 翠堤春晓柳藏莺——

起句描述了西湖春天的美景并点出了“苏堤春晓”、“柳浪闻莺“两个景点。

“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每年寒冬一过,苏堤两岸杨柳依依,艳桃灼灼,莺歌袅袅,晨曦初露、湖波倩影。微风徐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如梦如幻。苏堤是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名之曰“苏堤”。

“柳藏莺”与“柳浪闻莺”各有情趣。“柳浪闻莺“为西湖十景之五,早春时节,柳丛映衬着紫楠、雪松、广玉兰、梅花等异木名花,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南宋时,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

■ 夕照风荷撞晚钟——

承句描绘了西湖夏日的景色并带出了“雷峰夕照” 、“曲苑风荷”、“南屏晚钟”三景。

“雷峰夕照” 为西湖十景之七,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雷峰塔建于五代(975),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雷峰塔之所以闻名遐迩,与民间传说《白蛇传》有很大关系。

“曲苑风荷”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曲(qū)院”,近岸湖面生长着成片菱荷,初夏时节,湖风袭来,荷香伴酒香,令人不饮亦醉,因名“曲院风荷”。元朝以后“曲(qū)院”被后来逐步扩大的“曲(qǔ/曲子)院”所替代,后又被“荷院”所代替,因“院”不如“水苑”大气,称为“曲苑风荷”。

“南屏晚钟” 指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袅袅钟声。“南屏晚钟”与“雷峰夕照”隔路相对,塔影钟声组成了西湖十景中最迷人的晚景。

花港观鱼秋月下——

转句歌咏西湖之秋并点出了“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三景。

“花港观鱼”是指由花、港、鱼为特色的景点。花家山麓,有一条清溪注入西湖,称“花港”。南宋时,内侍卢允升建“卢园”栽花养鱼,倚栏俯看,鱼群戏水欢腾,甚是壮观。后卢园荒废,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时,重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题有“花港观鱼”四字。

“三潭印月”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

“平湖秋月”于宋、元时分别被列入西湖十景和钱塘十景。秋高气爽之时,西湖湖面平静如镜,皓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名“平湖秋月”。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而以泛舟湖上游览秋夜月景为胜。现在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

断桥云雪伴双峰——

合句吟咏西湖冬景并赞颂了“断桥残雪”和“两峰插云”二景。

“断桥残雪”为西湖名景。瑞雪初霁,登高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石桥拱面在阳光下露出了斑驳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白雪覆盖之下,依稀可辨的桥身若隐若现,加上涵洞中白雪奕奕生光,与灰褐色的桥面形成反差,远望似断非断,故称断桥。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又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

“双峰插云”乃西湖十景之八。巍巍天目山东走,遇西湖而分弛南山、北山,形成环抱状的名胜景区。“双峰”南高峰和北高峰,地势高耸,俯瞰西湖。山中霭升霞落,风鸣鹤舞。山巅佛塔入云,梵音袅袅,宛若仙境。

全诗化用西湖十景,描写西湖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特征,构思巧妙而又便于记忆。

延伸阅读

西湖古时名称繁多,但是只有钱塘湖和西湖被普遍公认。 “西湖”之名,最早出现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也多方面考证,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等,一时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因此,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将长堤称为“苏堤”。此外,大诗人苏轼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杭州往来者,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以及赴京赶考的学子,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苑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朝,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 “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

西湖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中文朗诵:张洁

英文朗诵:邬建军

诗文书法:翁图

图文统筹:惠东坡教授

舞蹈支持:学堂乐歌 湖光塔影

舞蹈总监:李   淼

舞者:李佳欣

拍摄制作:孟静

图文编辑: 唐国俊

技术支持:圆角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