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稀饭有得喝
这是村庄物语第277篇原创推送
稀饭,有的地方叫粥。皖北乡人偏喊它“稀饭”。
当然严格起来,两者之间,有交集,也有区别。粥,包括了咸淡甜多味之粥;皖北人的稀饭,则多是淡的。如加糖,则是甜稀饭;加略许的盐,就是咸稀饭了。
从前的皖北乡间,稀饭,面条,馍馍(馒头),是一户农家“茶饭”的主要内容。沿淮的地方,再加上干饭(米饭)。一日三餐,总是这几样轮流转。轮着轮着,人就“絮烦(厌烦)”了。农家主妇们就发愁:做啥饭唉……
皖北乡人的稀饭,多是“粮饭稀饭”,也即杂粮熬煮的稀饭。绿豆,豌豆,豇豆,大米,是主要成分。间或有季节性的红芋(红薯)稀饭,玉米糁子稀饭,南瓜稀饭等等。从前还有秫秫面和锅的稀饭,黑中透着红。
记忆中,好像人们对稀饭,少有“絮烦”的。因为老人孩子,都爱喝。养胃,也养心。该可以说,一碗稀饭,是皖北村人饭碗里面的当家品类。
许是皖北人对稀饭太过熟悉的缘故,他们还在言语中,赋予其别样的含义。比如人在伤心时痛哭,鼻涕眼泪交织在脸上。皖北村人说,这是“哭的跟稀饭样”。拿一脸的鼻涕眼泪,跟稠糊的稀饭相比较,确够形象的。
皖北乡下,来了客人,或者就是串门的近邻,隔个庄子的远邻,通常都要留客的。当然很多情况下,人家不一定就留下吃饭。但留客的客气话,一定要说出口。客人起身要走,主人家则说,“稀饭还有得喝”,或者“稀饭还能喝得上”。那意思,有些嗔怪了——怪人家嫌弃他家贫穷。
这话说出来,已往礼数上靠了。作为串门的客人,也得以礼相待:“稀饭也是好的”。说罢才能辞别而去。这一来一往的对话,于小年轻而言,可能过于繁琐了,但老年人都不厌其烦。在他们看来,这关乎礼节,更关乎面子。
不仅如此。从前的皖北乡人,还把稀饭当成了衡量基本生活的一把尺子。
那时候,庄户人家的标志,就是贫寒。能“有一碗稀饭喝”,不饿肚子,就已经是普通人家的生活写真了。而“稀饭挂得住碗”,则是家境相对殷实的写照。稀饭,顾名思义就是稀汤薄水,稀啦啦状。有的稀饭,水太多,能照人影子。但“挂得住碗”的稀饭,即一种粘稠状的稀饭,里面的粮食粒儿自然多些。经常喝这样稀饭的人,走路都蹬蹬的,有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