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抠葫芦算籽

这是村庄物语第220篇原创推送

皖北村人对圆圆的葫芦,该是情有独钟的吧。他们常借葫芦,拟人喻事讲道理。比如“抱着葫芦不开瓢”算一句,“抠葫芦算籽”也算一句。

我在网上搜索“抠葫芦算籽”,看到好些“按住葫芦抠籽”的链接。点开一部分看下去,大意是说,抠一个少一个。有的公权机关开展工作,也提倡“按住葫芦抠籽”,意为一件一件地落实。

过去皖北人常说“抠葫芦算籽”。字面上看,跟“按住葫芦抠籽”类似。但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涵,大相径庭。

皖北人居家过日子,都讲究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日常开销。老辈人呢,更甚一些。吃饭,粗茶淡饭就行;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得去就成。他们懂得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道理,不浪费一分钱,不乱花一分钱;有些节骨眼上,恨不得一分钱掰做两半花。一分一毫,都要花在最为“搁劲”的地方。这样的老人,就是“会算”;这样的家庭,也是“会算”之家。

小辈中,有人赶街上集,从爹妈手里拿几块钱,回来都要交账的。买这花多少,买那花多少,剩下多少,都得清清楚楚,老老实实地交给爹妈。“会算”的爹妈,都是一笔一笔地“抠”。这就是“抠葫芦算籽”。小辈想私下截留一分钱,门儿都没有。如果小辈在集上,擅自做主买了个烧饼垫吧肚子,交账时,老辈不仅会当场翻眼瞅他,而且就这笔开销,能唠叨很长时间,以示警醒。

那时,很多人家的日子,之所以还能过得去,稀饭能喝得上,其实就得益于“抠葫芦算籽”的算计,得益于有那“会算”的当家人。

但“抠葫芦算籽”的话,皖北人说出口,听起来多多少少又有一些贬义的成分。它是说,一个人过于“会算”,就近于抠门了。这样的人,为亲为邻,为朋为友,无论大事还是小情,都跟人家“抠葫芦算籽”,他就显得小气,吝啬。人们的印象中,对他的为人,就会打个问号。一个人“抠葫芦算籽”出了名,凡事都斤斤计较,一厘一毫都不谦让,太过认真,跟他来来往往,人家多会皱眉头,内心里不怎么情愿似的。

本来,皖北村人“抠葫芦算籽”,是崇尚节俭的象征。但似乎,自家人“抠葫芦算籽”,才算得上精打细算过日子。一旦走出家门,跟人家相处相交,还是要讲究敞开,大方。如果不分对象,一味地“抠葫芦算籽”,就会不得人喜欢。这其中的缘由,恐怕还在于颍淮人憨厚朴实的秉性:他们看重的是情分,注重的是信义。显然,“抠葫芦算籽”,跟这个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相悖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