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天赶地催
这是村庄物语第336篇原创推送
我记得小时候过年,父母都要在年三十晚上,叫我们在锅屋里向外,给老天爷磕头拜年。面向南方,跪下,邦邦邦,三个响头。
而冯传礼老先生的记忆中,就是在当院里,抬头向天,低头向地,给天地磕头。那一跪,那一刻,神圣,庄严。
皖北为农耕之地。农业生产,有两项至关重要。一是天,一是地。天不灭人,地不骗人。只要顺天应地,庄稼就会有好的收成。
因此,皖北农人多对天对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
这种敬畏,镌刻在他们内心深处,折射于言语习惯中,创造出了一系列与天地有关的俚语俗话。其中较为典型的一句,就是“天赶地催”。
赶,上赶,赶工,赶集。催,催促。这两个字,都有着鲜明的方向性和目标性。而且,具有极为强烈的动态感。一说出来,好像就是一幅动的画面呈现。皖北村人把它们分别置于天地之后,组成一句“天赶地催”的短语,借以描述世间很多物事发展的必然逻辑。
去年夏天吧。我二叔在村后的青年路上,骑三轮车赶集返回。就在村后,一拐弯,翻车了。脚和腿,都受了伤。在县里的中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说起来这个事,我二叔也好,别的人也好,通常都说的是“天赶地催的”。
为啥?那一天,他原本不打算赶集的。他儿媳妇带着孙子,从务工的地方回来了。他骑车赶集,去买了几只鸡腿,想着做给他的重孙子吃。结果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故。而且这个事,在医院里不能报销。交通事故,总得有个肇事者吧。
你看,这么巧的事,就这么巧地发生了。这就叫“天赶地催”。
2020开年,疫情肆虐。除了开初吹哨的“八君子”,似乎少有人人预知,事情会发展到这么个样子。这样的局面,如在从前的皖北村人看来,也许只有“天赶地催”,才能解释了。冯传礼老先生在电话里,谈起这个事,他说的也是“天赶地催”。
冯传礼老先生说,“天赶地催”,可能其中蕴含着迷信的成分。但在我看来,这句话,恰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它注重的是天和地,由天地而万物。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强调赶和催,也就是运动、变化和发展。这是辩证的唯物主义。由因而果,多种原因导致最终的结果。每一个结果,都是天赶,还有地催的必然。
尤其在农事安排上,“天赶地催”表现得更为突出。四季更迭,时令转化,既是赶天催地,更是赶着、催着人。正所谓季节不饶人。哪怕迟一日,晚一天,庄稼的生长都会不一样。只有顺应天地的变迁,时令的切换,庄稼丰收才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