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9-16)

为国尽忠,为长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看重并反复强调的两个方面的道德规范。孔子既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本人更是忠与孝的践行者。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注释】
出:出仕,出来做官,这里指在朝廷。
入:回来,回到家里。
勉:勉力,尽力尽礼。
【译文】
孔子说:“在朝尽忠地服侍公卿,在家尽孝地服侍父兄,丧事不敢不尽力尽礼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于家有孝心,于朝则忠心,只是对象不同,归根结底则是仁心,为仁必须从孝悌入手,孝悌是仁之本。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根本在于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君仁臣忠、朋友有信,一切都是围绕“孝”而展开,只有做到出、入不二,方为仁心。《礼记·中庸》:“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自己一个都没做好。一是作为儿子,根据仁道原则应该侍奉自己的父亲,因为三岁丧父,可惜无法做到。二是作为臣子,按照为官本分应该侍奉国君,但一直没能得到任用,失去了为国尽忠的机会。三是作为弟弟,没能侍奉好兄长。四是作为朋友,没能给朋友提供帮助。“庸德”“庸言”,德言本应恰到好处,但做得不够;“言顾行,行顾言”,言行本应相互对照,做到言行一致,却仍有差距。
“丧事不敢不勉”,父母、亲人、国君去世,举办丧事,要尽心尽礼,力求圆满。《孝经》云:“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丧则致其哀”要求做到“六不”:“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悲痛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子女要带着悲痛的心情,以至诚之心为父母办丧事,表达哀思。“祭则致其严”要求极尽庄严。《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国家两件重大事项。祭祀的目的在于缅怀、感恩逝去的祖先,缅怀他们所做的贡献。曾子所强调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是要求人们用虔诚的态度寄托哀思,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担负起国家发展兴旺、家族繁衍兴盛的责任。
“不为酒困”,不受饮酒的困扰,特别是不能醉酒。这是指狭义的“酒”。《弟子规》“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饮酒丧智,就会失去自控,缺乏诚敬。从广义看则代指“欲”,不能为个人欲望所困,更不能欲壑难填、执迷不悟,必须放下自我、放下欲望,彻头彻尾做到大公无私,才会有真正的“孝”与“忠”,才能称得上真君子,才有可能成圣贤。
“何有于我哉”,孔子说这一切自己都没有做到位,既是自谦,也是强调其重要意义、重大作用。孔子实际上是在暗示弟子,这些方面我都没做好,我都不敢说自己做好了,还得继续努力,作为弟子更应该有自知之明,不断进取,努力作为。《孟子·告子上》:“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治理天下,自己先做到孝悌,然后教化百姓,一旦百姓全部做到,社会自然和谐,由此可以认为,治国理政,除了推行孝悌之道,没有别的事可以叫做为政。孔子深知,要做到这些十分不易,务必要尽心尽礼,不能有丝毫茍且。这应该就是孔子成圣成贤的秘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