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而今几人游于艺
而今几人游于艺
刘晓林
游于艺,多惬意的事情!而今几人游于艺?我问。不多了,我答。
当今的神州大地兴起的“艺术热”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历代,无记是从艺的人还是从事经营艺术的团体。真的有那么多喜欢艺术的人?那么多的艺术家吗?不可那,除非自诩。“艺术热”的背后是什么?经济热。从20世纪90年开始,更多的人认识到原来做艺术这一行也可以挣钱糊口,甚至发家致富。于是数以不知道多少计的人们(包括原本艺术细胞极度缺乏的人们)投入了艺术的海洋“搏击”了,绝不是无所谓悠哉的“游于艺”。
“游于艺”圣人孔子如是讲,也不可盲信,必须剖解才行。世间任何箴言玉律只要你我肯费心思去挖掘,一定可以找出其背后的“隐条伯”。(万事万物都有各自存在的独特的“环境”)既然有着“隐条件”,我们哪能不假思索的照搬,完全“移植”或“嫁接”呢?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断则艺术无!
生活的含义一定与生下来、活下去紧密相关。而于艺术我则一直相信其“诞生”与人类某一“瞬间”产生的兴趣有关。无论如何要想将此“瞬间”的兴趣得以持续下去(换言艺术诞生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下去)实在是离不开生活的基本保障。
据说晋时的大名士王羲之、陶渊明、谢安等是游于艺的典范,每当提及诸贤的游于艺,许多人便会羡慕而忿慨地说:你瞧人家是什么心态,我们哪能跟他们比呢?他们有可观的奉禄来养活他们的游于艺,你我可以吗?再说好的心态从哪来?对稀有动物般的高士而言少不了参悟修炼,对离不了人间烟火的芸芸而言首先要吃饱饭!
而今几人游于艺?我再问。不多了!我再答。
静下心来想一下,这未尝不是好的事情。我的认为:艺术永远是少数人的事情,尽管大多数人也有需求,但离开了艺术,无数的众生依然可以过得很好。顺便插一句难为我自己的话:恍恍中割掉了自己耳朵、伟大的凡高,是为艺术还是为生活而去?是艺术的殉道者还是生活的无奈者?他把答案带进了天堂,只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猜想。总之,我最后要说:艺术很重要,生活比艺术更重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