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70后儿时的游戏——抓砬
70后儿时的游戏——抓砬
抓砬:在很多地方叫做抓石子,乾县人叫做抓砬,也叫做“抓核(乾县方言读作huo,二声)儿”,砬在乾县方言中是小石子的意思。大多是女孩子在玩,男孩很少玩,毕竟男孩子的灵活程度不如女孩,当让也有故意厮混在女孩子中的男孩子,他们一方面就是捣乱,另一方面就是意图引起某个女孩子的关注。
这个游戏一直在准备,却没有动笔,主要是因为这个“砬”字的缘故,不知道该怎样写。最终决定用这个“砬”字,是因为它又三种不同的读音,三个意思,分别为[lì]:石药。[lā]:石头碰撞声。[lá]:〔~子〕方言,岩石,如“石~子”。虽然它的第三种解释和乾县方言中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基本上可以讲得通。
下来,我讲一讲这个游戏的器材和游戏规则。抓砬,可以是碎石子或者碎瓦块,砸成大拇指大小,打磨光滑。到夏季的时候,也会用杏核来代替,所以有“抓核儿”一说。
这个游戏可以是两个人来单挑,也可以分组来完成。游戏规则是一样的。当然,从技术难度上来说还有普通版和加强版的区别。
分组游戏一般是两人一组,每人手持5个石子(也有3个或者8个),对面而坐。大家先要通过手心手背(一个人喊口号,大家同时把手从背后伸出来,根据伸出的手心手背把人分为两组)的形式来决定分组,然后双方各派出一个代表再用石头剪刀布的形式决定哪一组先抓。
游戏开始,先抓的一方把石子在桌面上或地板上随意撒开,右手拿起其中的一块石子(也有的用沙包代替向上抛的石子)向上抛出,趁上抛的石子未落下前,迅速去抓起其它的石子,同时还要翻过手来接住抛出的石子。第一次一个一个地抓,直至全部抓完;第二次两个两个地抓,同样要抓完;第三次一个、三个地抓;第四次四个石子一起抓。如果桌面上的石子没有抓起,或者抛出的石子没接住,再或者抓石子的时候手碰动了桌子上的其它石子,或没抓够数量,就结束游戏,该对方开始。游戏反复进行。游戏结束时,谁赢得的石子多谁就胜利。
还有一种难度更大一些,我们用今天的术语称之为“加强版”。具体区别在于,刚开始往上抛的是所有石子,这些石子抛上去后,手掌要赶紧翻过来,让一颗石子落于手背上(如果落在手背上有多颗石子,就要把其它的石子抖落到地上,让手背上只剩一颗石子,如果一不小心把所有石子都抖落了,挑战任务宣告失败),然后用手背把石子往上抛,此时手背再次迅速翻过来,用手心接着石子,再往上抛,趁向上抛的石子未落桌面前,抓起桌面上其中一颗石子,再来接住刚才向上抛的石子(抓石子的时候手不能碰动桌子上的其它石子)此时手中有两颗石子,把其中的一个石子放在另一个手上。
这是第一关,后边的挑战任务会越来越复杂。主要体现在落在手背上的石子和从地面上要同时抓起的石子数量会逐渐递增。
那时候,很多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书包里都会有很多的自制玩具。下课铃声一响,大家一窝蜂地跑出教室,三个一团五个一堆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那时候的校园生活真的是其乐无穷。
看看现在的孩子,下课后走出教室时那种无精打采的样子,真的感到很心疼。他们的课间时间就是走出教室在院子里转一转,或者在室外打一会儿乒乓球,打篮球是不行的,时间太短。还有一些同学下课了也懒得走出教室,就坐在教室里跟同学聊会天,或者干脆就是补作业。
也许是孩子学业负担太重了,也许是孩子们可以选择的太多了,所以有些困惑。当然也有人认为现在孩子其实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他们的书包里很少看到自制的玩具。还有人认为,现在的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太大了,孩子现在书包里没有玩具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些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又不允许玩,所以显得无精打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