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望闻问切》读书心得有奖征文入选展示:第19-21篇
征文活动链接:
仰观宇宙万物,体察药中性味
作者:程思(安徽中医药大学)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药之传承,源远流长;药中性味,星罗棋布。俯仰宇宙空,观遍万山穹,中药是中医学千百年来传承和继承的重要载体,药物的性味则是中药加减运用时的依据原则。作为中医专业的后继之辈,领会与参悟中药的性味亦是重中之重。医者不辨药,如将不识兵,何以愈沉疴,兴叹汪洋中。在阅读了朋汤义教授纂写的《中药望闻问切》一书后,我对于药物性味归经有了全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药物性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一、关于中药的基原
从中药的基原看,药物来源如相近,药理活性成分多相似,功效亦相似。
五加科大多具有微温之性,有补益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言:“五加皮味辛,温。益气疗痹。”曾有“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之誉。李时珍曰:“五加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深。”
伞形科植物类中药大多具有辛温之性,有解表散寒、祛风除湿等功效。伞其状似盖,中医理论认为“肺为华盖”,而肺在体合皮,主一身之皮毛,主气,司呼吸。如藁本,能够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珍珠囊》云:“治太阳头痛,颠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白芷味辛温,入胃、大肠、肺经。辛能发散,温可驱寒,性燥除湿,芳香走窜上达。《本草汇言》云“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向利泄邪气。”
私以为,此为“药物四诊”之“望诊”,《黄帝内经》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药物之基原科属相近,则药理成分相近,故科学研究则可依据药物基原的原则,研究同科属中药植物性味之相异与相近。
二、关于中药的气味
四气与中药成分有密切关系,中药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它所散发的气味,从中药的气味可以反推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性。芳香或辛辣燥烈之气具有温热、升浮之性。清凉特异之气甚或无气味具有寒凉、沉降之性。芳香之气具有避秽之功,臭秽之气具有开窍之功。闻之有腥膻气味者大多入血分。
此为“药物四诊”之“闻诊”,《黄帝内经》有言“闻而知之谓之圣”。药物之气味与药性有密切的关系。
三、关于中药的味道
《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如酸味中药多见于带有果肉的果实类中药,尤见于未成熟的果实,其能收、能涩,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如五倍子功专收敛,归肺、大肠、肾经,适用范围甚广。凡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崩漏便血均可用之。《本草纲目》云:“其味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泻痢湿烂。”
苦味中药多见于植物类中药,多存在于根部。甘味中药多见于根类、果实类、种子类中药。辛味中药多见于花类、叶类、皮类中药,常存在于植物的地上部分。
咸味中药多见于动物类中药,尤见于贝壳类中药、矿物类中药,其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等。
四、关于中药的感觉
凡用手抚之,“温热者升而浮,寒凉者沉而降”;凡用手掂之,“轻清为阳升浮,重浊为阴沉降;凡用手捏之,具黏性之中药,多有滋补厚腻之性,如熟地黄味甘厚,性微温,质地柔润,入肝、肾经,功擅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长于“生精血”,善治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质润滋腻,滋补肾阴效佳,常用于肾阴不足之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等;补虚滋阴,填精益髓,用治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为补血要药。“大补五脏真阴”,故凡血虚、肾阴虚以及肝肾精血亏虚所致各种证候,用之皆宜。《本草从新》云:“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凡用手捻之,具粉性之中药,多有收敛之性。
余以为此乃“药物四诊”之“切诊”,《黄帝内经》有言“切而知之谓之巧”。药之质地相近,则性味相近。
千百年来,古代人们仰观宇宙,体察万物,深谙顺应四时、合于节气之理。时至今日,我们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更应不断总结升华,应把中药与天地自然、四时之气融会贯通。立春时品一盘辛甘的春韭,调达肝气,使志以生;端午节熏一束清香的艾草,使气得泄,使志无怒;重阳节温一壶醇酽的菊花酒,清以肺气,收敛神气;冬至时调一盏扶正的膏方,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黄帝内经》有言“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为此,中药亦为此。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望吾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中医人!
征文编号20:
望闻问切,中药诊断之大法
作者:亢梦蝶(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幸能有机会了解朋汤义老师关于中药的“望闻问切”四法的研究,让我开阔了对中医“望闻问切”理论应用的理解。
朋老师先从中医诊断大法的四诊“望闻问切”入手,从中国汉字释义的角度带我们领略了这四个字所包含的独特字义,后又从字过渡到其在中医的含义。其中“望”为眼观病人外在情况,像我们去观病人的神色;“闻”为用鼻子嗅气味和用耳朵听声音;“问”为问病人病情的具体情况;“切”为用手施力去感受病情。那么知道了中医诊断的含义,什么又是中药的“望闻问切”呢?带着这个问题老师为我们一一作出了解答。
望,观其形色。形即科属,现代生物学将所有的生物分为了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植物大都在科及以下的分属才有大的区分。而中药有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其中又以植物药为主,所以在中药的“诊断”中就有了望中药的“形”来判断植物药的科属、判断这味药的性能的方式,例如百合科的中药知母、天冬、麦冬等,形有相似,均具有寒凉之性,有着滋阴润肺的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的“取象比类”思维在中药的“望诊”里也常被用来判断药的性能,例如“以皮治皮”的思维或是诸藤可通络、人参似人形,可大补一身之气的思维等。这种思维既有利于研究者开发新药,又利于临床指导医生用药。而中医理论中有“五色”的概念,其中,五色对应人体的五脏又与道家的五行相应。肝对木属青,心对火属赤,脾对土属黄,肺对金属白,肾对水属黑,这同样可以在“取象比类”思维的指导下将药的颜色和功效相对应,如中药赤芍和红花,都属赤(红)色,与心相应,归心经,而心主血脉,故它们都对血产生效用;而百合、石膏属白色,白色属肺,归肺经,而通过肺病生痰,故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这里中药在“形色”上的规律与事物在哲学上的联系相呼应,万物因有联系而有规律,我们可以依据规律去探索联系,也可以依据联系去研究规律,这是从一个中医望诊里窥见的智慧。
闻,嗅其气味。“闻”这个字在古代有用耳朵听和用鼻子闻的两种意思,而到了现代,几乎就只剩下了用鼻子闻的意思,只偶尔在成语中、古诗中或者文言文中才能看到它还有闻和听的两种意思。
用现代物理学中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寒凉温热”,就是用“电子偏移假说”。这四性的电子可以让药材散发出不同的气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以用鼻子闻到的气味。如:含挥发油类的中药细辛、川芎等,会有“辛”的香味,闻着会刺鼻,较为浓烈。而中药的可闻性这在我们识别饮片的时候也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问,入门须口尝。口尝,这是老师为了符合中医四诊而另寻的解释,现实的情况则是“五味入口,其功可现”。我们都知道,五味入五脏,各显其效。其中酸涩收敛,入肝;苦性泻下,入心;甘淡补虚,入脾;辛味化湿开窍,入肺;咸味平散,入肾,常以五味调五脏,这是《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及的道理。此外,其药味麻舌者多有毒,这一点在我们临床鉴别和用药上都有着指导作用,也为古人的理论更添新义。
切,用手之感觉。药本身有轻重,药性对应它的升降浮沉,按照药性或用手掂药,温热、花叶轻为升,例如辛夷;寒凉、根茎果沉为降,例如白果。当然,此中也有例外,旋覆花为花,却有降用。其中,又有拈后有黏和粉的区别,黏者多滋腻,例如党参;粉者多收敛,例如蒲黄。有毒者或多刺人。这是需要亲身的感受,不能一概而全,体会是最深刻的,也是我们对中药学习和鉴别中的重要一环。
中药除却生用,多为炮制后再用。诸如炒炭止血,蜜炙止咳。这都是我们常见的中药炮制,也是基本符合以上中药四法的规律和当下科学研究的炮制法。我们在规律的指导下去理解中药、记忆中药、研究中药,这是我们发展中医的一个新道路,也是当下年轻人学习厚重中药知识的一个捷径,朋老师这本书几乎是总结了学校老师们在教授中药时的零散之言,直接打开了学生在摸索中药学习方法时所苦寻的大门。
征文编号21:
《中药望闻问切》读后感
作者:杨之童(临沂大学)
近期,我有幸买到了朋主任的《中药望闻问切》,读罢此书,收获良多。之前学习中药只是背其功效主治,并未深入学习系统知识。此次读完这本书后,才了解到原来中药的学问如此之大,朋主任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原理巧妙地运用到中药上,对此我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我认为,作为一名学习中药的学生,仅仅知道中药的功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了解其系统的理论,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才能算得上合格,而朋主任的著作正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缺陷,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翻开此书,前言部分首先提到“医不识药,犹将不识兵!药不应医,犹兵不从将!”此句话看似简短,实则意味深长,充分表达出了医药不分家的重要性。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培养了许多中医药专业人才,但由于现代教育分科太细,使中药和临床衔接出现了一定差距;加之近百年来,重医轻药的思想,使中药的发展严重滞后,影响并制约着中医的发展。因此,要想中医药能够长足发展,必须将中医药结合起来,两者共同发展,不可厚此薄彼,因为两者是同样重要的。
此书分为上、下两篇,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全面阐述中药望闻问切。上篇侧重于阐述中医药相关理论知识;下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中药望闻问切”四法之具体运用做了重点阐述,体现“四法”法药的“直观性、朴素性”等特点。全书逻辑条理清晰,把原本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使读者能够顺畅地了解中药小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望,是通过眼睛看到的中药原植物科属归类、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本身的形状、动物类中药一些生理特性和生长环境,以及中药的颜色等特征,最终对中药进行综合推断。例如根据中药原植物科属可推断出其功效,来源于姜科的植物类中药,大多具有辛温之性,具有温中散寒等功效;来源于芸香科的植物类中药,大多具有辛温之性,具有行气健脾等功效。利用中药药用部位可推断其功效,叶类中药多具有清肺泻热之效,故可疏散风热、清肺润燥;藤蔓类中药可祛风湿、利关节;果实种子类中药多具有收涩、补益之性;皮类中药多具有走表利水之效等等,通过植物科属和用药部位总结出了中药的功效。
闻,是指通过鼻子能否闻到一些中药的特殊气味及气味的厚薄,推断其功效。如具有芳香或辛辣燥烈之气的中药,多属温热之性,一般具有辛温解表、芳香化湿、温里散寒、活血行气之功效。此方法,把原来冗长乏味的知识加以总结概括,使读者大大节约了记忆时间,且不易忘记。
问,通过口尝得到中药的滋味,味酸者多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固崩止带的功效;味苦者多具有清热泻火、下气平喘的功效;味甘者多具有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等功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通过口尝这一方法,亲身实践,得到相应的味道,归纳出相应的结论,使人记忆深刻。
切,用抚摸、掂量、捻压等方法,从手上得出的感觉,最终对中药进行综合推断,与四气、升降浮沉,中药的质地轻重有关。感觉温热者药性温热,寒凉者酸、苦、咸,浮而升者属温热,升而降者属寒凉等。
此书言简意赅,把原本复杂难记的中药功效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归类,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大大减少了记忆难度,且该方法具有逻辑思维,可以使读者记忆深刻,不易忘记。同时,提醒了广大的读者,不应重医轻药,而是应该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把中医和中药两者结合起来,同等对待,我们的中医药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医不识药,犹将不识兵!药不应医,犹兵不从将!医生只有认识中药、了解中药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的疾病,药师只有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才能在调配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希望朋主任的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并运用,把中医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