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是怎样的道理? 2024-05-21 18:01:36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反对统治者对老百姓施行高压,以威力相胁迫。同时提出 不要阻塞老百姓的生路。统治者即使做出了成绩,也要谦虚,不能沾沾自喜表现自己。高亨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论。他指出:人民不惧怕统治者的威力,所以统治者用威力压迫人民,是行不通的。而且人民也会用暴力进行反抗,所以统治者用威力压迫人民是自取失败。相反,统治者不用威力压迫人民,才是有自知之明,才是自爱之道。老子认识到人民的无畏精神,又认识到人的反抗力量,是值得赞扬的。 02【个人体会】 政治迫害和白色恐怖,往往使人们视死如归。哪个不恋生惧死?但当人们被压迫剥削至生不如死时,死亡将不再可怕。在这一章里,老子阐述了他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压迫与剥削的思想观念,号召统治者宽厚待民,使他生活安乐,无厌其生。老百姓不反对统治者的统治,天下才有可能实现太平清静的目标。圣人治理天下,实践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他不争居万民之上,所以老百姓不会感觉受到压迫;他不争居万民之前,才百姓行动就不会感受到滞碍。所以,宽厚待民,“无狎其居,无厌其居”,这是无为政治的必然结果。圣人清楚自己的使命,但从不在老百姓面前表现功劳。圣人自爱于自己的德行,但从不自恃为高贵。他有治国平天下的盖世功劳,却心甘情愿地隐身百姓之后之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这是道最高品德,圣人效法玄德,以无为无事取天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所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欲是不争,老百愈是将他的功劳铭读。道不争,万物治;江海不争,能成百谷之王;圣人不争,天下得清静太平。这就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所以,无为的实质是不争,作为于万物却不恃功谋私,有功劳于万民却不争居万民之上。不争的前提是有为、有功,无为、无功无所谓争与不争。 03【试译】 人民不再害怕统治者的威胁和迫害,是因为统治者正在以极大的威胁和迫害协迫着他们。所以,如果统治者以残酷的暴政统治百姓,会导致百姓的忘死抗争。所以,不要压迫百姓以至于他们不能安居,不要剥削百姓以至于他们生活贫苦。只有统治者不压迫不剥削人民,人民才不厌弃统治者的统治。所以,圣明的统治者有自知之明,虽利于万物,功于百姓,但却不以有功者自居.圣明的统治者自爱于自己的德性与才能,但从不示人以高贵。圣人不争不居所以他的功劳不去,不示人以高贵所以无狎无厌。这就是取此去彼。参考资料:《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老子注译》 高亨 著 赞 (0) 相关推荐 高恒解《老子》之七十三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猛无畏的人能杀死敌人也容易 ... 高恒解《老子》之四十九 高恒解<老子>之四十九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十七章 太上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太上之治,只是古人的政治理想.按唐玄宗的理解,这时的政治,臣下只知有君,并尊之如天,但君主并不施教有为,臣下对君主也没有任何的吹捧和 ... 高恒解《老子》之十七 高恒解<老子>之十七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 ... 道德经妙解 | 56 知道「不知道」是为真知道(下)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苛政猛于虎 第五十六集知道「不知道」是为真知道(下)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苛政猛于虎 上期:道德经妙解 | 55 自古圣贤多寂寞 知道「不知道」是为真知道(上) 道德经妙解丨56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56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 ... 道德经72章译文/原文:什么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二章 劝畏天威章 ... 老子讲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有怎样的深意? 老子哲学为我国古代的自然哲学领域创立了特有的"道"的概念,并将道视为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自老子始,"道"不再是真理的同义词,而是被用来指陈在宇宙中某一实际存在着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72章 看了几篇讲解,总觉得言不尽意,有的直接 ... 道德经日课072丨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反倶是官逼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72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无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 ... 《道德经》第72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转载--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民 ... 《道德经》第72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①,无厌其所生②.夫唯不厌③,是以不厌④.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⑤,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狎:同"狭". ②厌:&qu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反对统治者对老百姓施行高压,以威力相胁迫。同时提出 不要阻塞老百姓的生路。统治者即使做出了成绩,也要谦虚,不能沾沾自喜表现自己。高亨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论。他指出:人民不惧怕统治者的威力,所以统治者用威力压迫人民,是行不通的。而且人民也会用暴力进行反抗,所以统治者用威力压迫人民是自取失败。相反,统治者不用威力压迫人民,才是有自知之明,才是自爱之道。老子认识到人民的无畏精神,又认识到人的反抗力量,是值得赞扬的。 02【个人体会】 政治迫害和白色恐怖,往往使人们视死如归。哪个不恋生惧死?但当人们被压迫剥削至生不如死时,死亡将不再可怕。在这一章里,老子阐述了他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压迫与剥削的思想观念,号召统治者宽厚待民,使他生活安乐,无厌其生。老百姓不反对统治者的统治,天下才有可能实现太平清静的目标。圣人治理天下,实践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他不争居万民之上,所以老百姓不会感觉受到压迫;他不争居万民之前,才百姓行动就不会感受到滞碍。所以,宽厚待民,“无狎其居,无厌其居”,这是无为政治的必然结果。圣人清楚自己的使命,但从不在老百姓面前表现功劳。圣人自爱于自己的德行,但从不自恃为高贵。他有治国平天下的盖世功劳,却心甘情愿地隐身百姓之后之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这是道最高品德,圣人效法玄德,以无为无事取天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所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欲是不争,老百愈是将他的功劳铭读。道不争,万物治;江海不争,能成百谷之王;圣人不争,天下得清静太平。这就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所以,无为的实质是不争,作为于万物却不恃功谋私,有功劳于万民却不争居万民之上。不争的前提是有为、有功,无为、无功无所谓争与不争。 03【试译】 人民不再害怕统治者的威胁和迫害,是因为统治者正在以极大的威胁和迫害协迫着他们。所以,如果统治者以残酷的暴政统治百姓,会导致百姓的忘死抗争。所以,不要压迫百姓以至于他们不能安居,不要剥削百姓以至于他们生活贫苦。只有统治者不压迫不剥削人民,人民才不厌弃统治者的统治。所以,圣明的统治者有自知之明,虽利于万物,功于百姓,但却不以有功者自居.圣明的统治者自爱于自己的德性与才能,但从不示人以高贵。圣人不争不居所以他的功劳不去,不示人以高贵所以无狎无厌。这就是取此去彼。参考资料:《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老子注译》 高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