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出关照心灵的时间

读《古文观止》卷十一

超然台记
聆听梦参师父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他讲到"有觉觉痛,无痛痛觉。"我是有体会的。
他举例说:如果你身体某一个部分受伤了,你有个感觉,感觉的痛,但这个痛绝对痛不到你的感觉。
你就想的身体不属于你,这个伤痛就跟你没关系,当下这个伤痛就会减轻些。
人最怕钻进一个死胡同里还不懂得掉头去找下一个出口,干等大雨瓢泼,把自己沤烂。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从杭州通判任上调往密州知州。"超然台"在密州城上,一年后复修,其弟弟苏辙根据《老子》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句子为其台取名"超然"。苏轼在到任第二年写了这篇文章。
苏轼写到:"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但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对美好、丑恶的辨别常在心中斗争,而应放弃的和应争取的可供选择的东西又交替出现在眼前,那么可以快乐的就很少,可以悲哀的就很多。"
"这倒可以叫做求取祸患而舍弃幸福。但求取祸患而躲避幸福,哪里是人之常情呢?这是外物遮蔽了心灵的缘故。"
"那些人只在外物之内活动,而不到外物之外去求取。外物本身并没有大小之别,从它的内部来看,没有不既高且大的。它挟持着高大之势向下俯视我们,就使我们常常头晕目眩犹豫反复。"
"好像从缝隙中观看别人争斗,又怎能明白胜负的原因呢?所以美好与邪恶就交错产生,忧愁和喜乐夹杂出现,那可不是极大的悲哀吗?"

"外物之内"和"外物之外"的微妙差异,让我想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游泳能手路易斯前往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5300米的"映佳湖"(Lake Imja)去游泳。
前后两次游泳的不同感受让我对"外物之内"和"外物之外"有了个直观的感受。
湖是同一个湖,但路易斯第一次挑战在海平面5300米的喜马拉雅山上的"映佳湖"中游泳,那是人类首次在甚至没有鱼儿在其中的环境下游泳。
第一次游的时候,路易斯认为自己曾经挑战过许多极限游泳,比如三年前深入北极在水深4500米的水域中游过泳。
所以他惯性地认为,对于喜马拉雅上的海拔5300米的"映佳湖",也可以轻松拿下。没有一个战略战术的极速转变,还是固执地认为,先前可以办成功的事在喜马拉雅这里照样可以办到。

错矣!他激奋起自己的雄心仓忙跳进去开始游,感觉速战速决完成这个壮举不是一件难事,但,事与愿违,第一次尝试,他不仅沉到不算太深的湖底,而且呕吐不止,当然最后虽然游过对岸,但是很不从容,最后是跟随他的团队人员把他拽上岸的。
游泳后,因为要全世界直播,路易斯让团队人员根据他游泳的表现提出自己的意见,其中就有人提出:"路易斯,你是否可以放弃你之前23 年所积累的关于游泳所有技术,以一颗谦逊的心,做一个彻底的战略战术的改变再挑战一次?"
路易斯休整了两天后,再一次爬上5300米的"映佳湖"他深深地做了一个深呼吸,虔诚地向世界上最美的珠穆朗玛峰望去,感觉他和珠穆朗玛峰融为一体了,最终非常美妙地游完指定距离。
路易斯后来回忆说:"你们不知道,当时我游到对岸时那种神奇而美妙的感觉!"
"外物之内,"对于路易斯来说,他总认为自己是游泳能手,啥场面没见过,啥环境没游过,所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肯谦逊地向"外物之外"去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尤其面对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略显傲慢和自负,险些送命。
而当他在团队的帮助下,调整了急迫而不可一世的心态之后再去游时,他变的坦然,他的心态是一种包容和接,他当时想到的一定不是自己的名誉和战功,他一定想到天人合一的敬畏心和互相合作成全的力量。所以,外缘对境了,事情就顺利而让人所求如愿了!
我想,人活着多腾出时间关照自己的心灵,倾听心的声音,脚下的路就不至于走偏。

(感谢大同市书画家千之老师为本文配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