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刀的轻重型制与功法要点
作者:侯忠江 双手刀,是笔者所钟爱的一种兵器。 笔者认为,作为兵器,双手刀,是兵器器械中比较独特的一种,是兵器中的一个另类。 中国传统武术器械,从材质特点,即软硬上来说,大略可以分为硬兵和软兵两类。其中,硬兵,是主战兵器,具有使用方便,调整迅速快捷的特点。而软兵,多为暗器类,具有携带方便隐蔽特点,在使用技法上,讲究顺势而为,要顺应其运动特点,多为圆周旋转运动,有所谓“巧打流星,顺打鞭”之说。 在硬兵中,从长度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把兵器立地,总长度在齐胸肘以下的,类属短兵。立地长度齐胸肘,这是中国古代有战场实用价值的实战冷兵器的通行标准长度。长度与身高相同或高于身高的,则为长兵,长度不限,以运用方便为标准。有些长兵,小于身高,如齐眉棍,苗刀,等。 个人意见,应该以立地长度齐胸肘,作为长兵与短兵的划分标准。 长兵,因为长度较长,在技法上,多为双手持握,因此,握把较长,也有双手、单手互用的技法。而短兵,因为长度较短,握把较短,在技法上,多为单手使用,有时,也有双手共同握把,或一手握把,一手抚推器背,以增加攻防力量。 双手刀,在兵器中比较另类,其长度,如唐刀,日本武士刀,长度在立地长度齐胸肘以下,应类属于短兵;如苗刀,日本野太刀,双手剑,长度基本在胸肘与与身体等高之间。如果按照长兵与短兵传统划分方法,双手刀剑,类属于短兵序列。 双手刀,是兵器中的一种特殊的另类兵器。长兵,多为双手握把法;短兵,多为单手握把法。而双手刀剑,类属于短兵,而握把法为长兵握把法,技法主要以双手持握。既具有短兵长度较短、携带方便、运转快捷的优点,又具有长兵以双手握把,由于双手运用,敏捷、刚猛,力大势雄的优点,可以说,双手刀,集长兵、短兵的优点于一身。或者说,双手刀,是介于长兵与短兵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的特殊的兵器品种,因此,在诸种冷兵器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实战价值。 因此,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经这样评价双手刀:“我军长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故重也。”这里,应该是指倭寇当时所使用的野太刀,其长度相当于现代的苗刀。同样,此评价,也可适用于对各种长度的双手刀的评价。何良臣《阵纪》评价日本刀术谓:“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唐豪分析其犀利原因时,评价为:“盖专精而得要归,遂能称绝也。”并进一步指出研习中国古佚剑法之可行路径:“武艺著述,不见重于中土,茅子谓:'中国失而求诸四裔’岂独剑法独然哉!。。。。。茅子曰:'古之言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阵,以失其传也。’。。。。。三百年前,茅子存其佚书,而日本至今演剑法绝精,此可为有志研究中国古剑道者借径也。” 关于双手刀的型制,在长度上,程冲斗《单刀法选》说:“古云'快马轻刀’。今以倭刀为式。(长刀制),刀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则长有五尺。(此应为步战用刀,或马上用刀的长度。)。。。。。如果用弩带刀,(短刀制),刀长二尺八寸,把长九寸,共长三尺七寸,不可过长,恐悬带腰间,用弩不便。”朝鲜《武艺图谱通志》说:“戚继光曰:'(双手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本名长刀,今呼双手刀,以有双手使用之文故也。今亦不用此制,惟以腰刀代习,但存其名尔。茅元仪曰:'长刀,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古所未备。’然中华。。。。。。则长刀之来,亦旧矣(中国古已有之)。”据香港武友韦双翎考证,戚继光双手刀的型制长度,安现代的尺寸计算,应为:全长约150厘米,其中,刀柄长35厘米,刀身长约115厘米(其中,铜护刃长23厘米,刀身露出的刀刃部分为115厘米)。《苗刀考证》中说:“(苗刀)刀柄,仅一尺二寸强,刀如倭刀,微弯,长三尺八寸。两手持之,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他短兵。”郭瑞祥老师说:“(苗刀)在重量要求上一般在1公斤左右。先人们都提到,要'快马轻刀,重了就挫笨不捷便。马上用刀稍长一些,头稍重,便于马上劈砍。步兵演练用刀,头要轻一点,尺寸也稍短,一般在三尺三四寸即可。”我现在手中所收藏的苗刀,购自郭瑞祥老师处,是郭老师发明的专利刀型制,全长140厘米,其中,刀柄长40厘米,刀身长100厘米。 可见,双手刀的长度和重量,并无固定标准,应该根据各人身高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人喜好,灵活进行确定,总的原则是:在保证实战交通的前提下,以“使用方便顺手”为标准。而刀术技法上,不同长度的双手刀,技法则是基本相同的。如朝鲜《武艺图谱通志》所说:“今亦不用此制,惟以腰刀代习,但存其名尔。” 关于双手刀的长度问题,应该没有标准长度的说法,刀的长度,根据身高来定制的。例如居合刀,以持刀时刀尖不碰到地为标准。其实日本刀在古代就是如同中国剑客的剑一样,是很个性的东西,流派的不同,技巧重点不同,人的身高不同,力量的差异,得意技的不同甚至使用场合的不同,都影响着刀的尺寸,所以只有推荐的长度和参考的长度,并无标准之尺寸。 天下武技网(http://www.wuezu.net/bbs/thread-32496-1-1.html)武友“ mojo666”说:“双手带,苗刀,抗战大刀,倭刀之间的传承演化的历史,真是理不清啊。” 笔者回复:“情况确实是这样.不过,可以换个角度看,其实,各种兵器的招法和法理,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相通的,特别是双手带,苗刀,抗战大刀,倭刀,还有棍法(南棍),握把法相同,技法相近.多看看这些表演类的视频,对于提高双手刀法,还是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的.在苗刀中,还象棍一样,有换把之法.不过,我嫌麻烦,把这个换把法忽略了.可能因为自己平时为练习时携带方便,多用一米长的唐刀和武士刀代替苗刀进行训练.如果用苗刀,因为长度较长,换把法还是实用的吧?中华武术,尊棍为'百兵之祖'.俞大猷前辈在他的名著<剑经>中说:'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香港武友韦双翎老弟在一篇博文(http://ntnuteenage.blog.163.com/ ... 702012812105553585/)中说:'雖然坊間普遍視《劍經》的內容為「棍法」而非「劍法」,但我認為《劍經》所言其實是「兵器對打的通則」。通篇談「棍」,是視「棍」是初基訓練用具,勝在操作時較安全,並且可以作對打練習;但「劍」才是終極的殺敵用具。而「劍」既是終極,則以此環視其他兵器,亦只是斷取劍的某一功能放大而已。 這一看法,可從俞大猷將軍的〈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中略得印證:'俞大猷〈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摘要:'初教,各令以木棍習手足攻擊之法,為〈總訣歌〉八句,使其知所持循。曰:'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砍一挑,渾身著力。砍後即鑿,破虜無敵。’約教二月之後,已知大意,則擇其足之便利者為牌手,力之強者為大旗手、為叉手,手之便利者為鈎鐮及長撥刀手,其餘為鳥銃、神槍、短撥刀手。各習二月之後,則攻擊之法得矣。'因為「棍」是一切兵器的原型,而「劍」兼有一鋒兩刃,只須將「一打一揭」的棍法來操作劍,便能提升為「一砍一挑」的斬法。反之,將「一砍一挑」的「劍法」套用到各種兵器上,也同樣是適用的。’上述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双手刀的型制问题上,历来有两个从分野,即提倡和追求“快马轻刀”,和提倡与追求“重刀”。追求“快马轻刀”,以明代武术家程冲斗为代表,刀制的代表,为苗刀、唐刀、日本武士刀、日本野太刀;提倡与追求“重刀”,则以王五公(这里所说的王五公,不是清末著名的“大刀王五”,而是明末清初时代的武术家五公山人,姓王,名余佑,字介祺)为代表(见唐豪辑录的《王五公太极连环刀法》一书),刀制的代表,为中国的抗战大刀。 先说追求“快马轻刀”的程冲斗。程冲斗在《单刀法选》中说:“第一,习演之刀,当用重长者,使临敌用带弩之刀,则骁快轻利矣。”“然全路(套路)势多,倘力微者持重刀,难以跳舞终局,当听用者,刀之长短,分为两节三节习演,毋拘定格可也。” 这里所提出的主要练功法,一是通过习练套路,来练习刀技势法,身法,二是通过“练重用轻”的练功法,进行臂腰力量、耐力、速度、出刀准确性等方面的功力练习。程冲斗在谈到刀法练习时,只提到“练重用轻”这一种功力练习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程冲斗特别强调力量与速度的练习。(“练重用轻”,经实践证明,确实是一种很有效的练功方法。) 关于双手刀功法练习,需要高度重视力量练习方面,牛二伟老师也指出:“苗刀的练习方法:苗刀的起势,应北望南起。首先,要有极好的臂力,这是控制好刀的角度和击发力量的主要因素。。。。。力求以最近的距离,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达到其意境,使用至字诀要求的用意为上。” 再说提倡与追求“重刀”的王五公。王五公强调“革命与武力结合是需要的”,著作有《太极连环刀法》一书传世。在书中,在谈到尚重刀的原因时,王五公说:“吾观今之运刀者,多以力运刀,不以刀引力。却不知用力于刀,则力在骨,骨受刀制,则运转不灵,难云疾快矣。近人之病,多好轻刀。吾之用刀,反要其重,其故何与?近人以力运刀,故好轻;吾之用刀,以刀引力,故要重。”在变到重刀的好处时,王五公说:“然,重刀力大,刀动力随,虽不用力,而力自随矣。”并进一步指出:“或曰:'刀之轻者斤余,重者三十五六两,若不用力,岂能偏扇旋转,心手相应乎?’余曰:'有说焉,近人之用刀者,刀未出而力先聚,先存心聚力,力在骨肉,与刀何涉?吾之用刀,力在筋骨,骨软筋硬,周身气脉相连,虽不用力于刀,而周身气力自全在刀焉。如水银之在竹筒中,运之则至首,收之则至尾,然,此亦难为不知者道也。”“今吾之运刀,多从后发者,何也?欲其气力从周身而至,出刀神速,敌人难料,又使磕打不著,力贯于刀,其力自大,加以电掣星驰,伤敌而回,不惟敌者不知,即运刀者亦有所不知,若有心,即非天然矣。”并在后面的《置刀歌诀》中说:“刀贵长兮体贵沉,刀长一指一分金。刀吃吞把分坚软,钢蘸锋芒别浅深。背厚头尖方可泛,身轻尾细不堪侵。欲善其事先利器,镔铁福钢火内寻。”在后面的《比较论》中指出:“总要将后开之各势,对演精熟如式,或身法不入,用力不稳,或怯敌心忙,此皆未至精熟境地。”“已精之后,逢人切勿开口,遇会休轻动手,恐伤则祸,戒之戒之。” 关于提倡使用重刀的问题,郭乃辉老师在谈到“破锋八刀”时,也同样指出:“(破锋八刀法所用之刀,其型制,)刀重4斤左右,厚背薄刃尖头。刀不重的话,压力、冲力不够。”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向来提倡和推崇“快马轻刀”,以取其刀身轻快,运转迅捷之优势。但是,也承认刀重有刀重的好处,即所谓“重剑无锋”。特别是中国的抗战大刀,就是重刀的一种,讲究刀重器利,具有势大力猛,当者难敌之优势。只是笔者感觉自我膂力尚弱,运转沉重困难,难以挥洒自如,因此,虽手中收藏有一口手工打制的抗战大刀,(全长一米,柄长40厘米,刀刃长60厘米,刀重2。5公斤),而未能经常习练。认为能使用重刀者,必仗膂力,必身强体壮之人不可。 近睹王五公《太极连环刀法》中之提倡重刀之说法,心中重燃操练热望,但是,目前尚不能准确理解把握其深义精奥。 特把相关资料文字转录于此,敬希有识之士,能够深思之,感悟之,剖解之,并能有以以告后学。此谢。 附: 称手武器的合适重量与尺寸选购推算方法 最近在日本剑道出版的居合道虎之书看到了一段有趣的专文,讨论的是居合刀的重量尺寸选购。这些内容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武器的选择上。现截录一些内容,跟大家分享。 居合刀的尺寸选购 一般坊間所定義適合初學者的刀身長度為右手執刀自然下垂,刀尖不碰觸到地面為原則。避免拔刀時刀尖刮到鞘口而造成損壞。然而在熟悉鞘引的基本動作之後,在動作確實不變形的條件下,可以嘗試稍微長一點的刀身。強迫自己做出更大更確實的鞘引動作,方得進步。以160 cm的身高而言,若動作確實,甚至可以使用2。4尺的刀身長度,不會有拔不出來的問題。建議第一次接觸的人可由短一點的2。3尺刀身建立自信,之後再循序漸進直到自己的極限。不要想以同一把刀從頭練到尾,方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剑的比重为7.85g/cm3,合金刀的比重为6.66g/cm3。换句话说,合金刀只有真剑85%的重量。在日本的合金刀除了长度外,还有分厚度,一般有所谓的”厚口”跟”薄口”,不外即使是”厚口”的合金刀,重量仍是均匀比真剑少了100~200g。假如要补足重量上的差距,理想的方式是挑选”厚口”刀身,无开血槽(樋)的合金刀,在重量上才能比较接近同尺寸有开血槽(樋)的真剑。 一般网络常见的日本刀重量(扣除鞘)要在1000g以内的说法,笔者所看到的一本研究日本武士刀的书《居合道虎》,书中的数据,完全破除了这样的网络讹传。根据刀匠岩政水龙子的记实,一把两尺三寸有血槽(樋)的真剑,均匀重量是1063g,而最常使用的两尺四寸真剑的重量更是重达1106g,所以不要再相信没有根据的说法了!! 刀柄的长度,以八寸至八寸五分(24.2~25.8cm)之间较合适,刀长若超过两尺六寸,则用9寸的刀柄。均匀换算下来,真剑一尺的重量是460g,合金刀一尺的重量是408g。所以要购买刀时,用皮尺量刀的全长几公分,除以30.3,就能得到刀全长是几尺几寸,再去换算重量,是否有离均匀值太远,数据差太远的话就表示这把刀重量有题目。我们如果要选择一把适合自己的居合刀。居合刀的使用,有一些参考原则为,1.身高 2.性别,3.年龄,4.流派.至于身高与使用刀长的关系,则有个简朴的公式可以参考。身高(cm)*0.43除以30.3=刀长,我们再用刀长去乘以刀的比重就会得到理想的重量。假如是女性的话,长度则减个五分。再来是流派别,以目前最大宗的梦想神传流,所选用的刀可以比理想长度再加个五分至一寸。例如,身高192cm的男性:192*0.43/30.3+0.5=2.68 2.6*460=1196\2.6*408=1060。所以,适合使用的刀理想长度,为2尺六寸,真剑理想的重量为1196g,合金刀的重量为1060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