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魅影之光影响堂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的,主要由南响堂、北响堂两个石窟组成。位置偏北的北响堂山拥有皇室资助开凿的最早和最大的三个石窟,而南响堂山由七个较小的石窟所组成。两地相距15公里,石窟群拥有丰富的佛像,建筑结构,装饰细节以及许多的佛教刻经。还有一处为水峪寺,被称作“小响堂山”,主要有一窟北齐石刻造像。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公元550—577年)王朝最高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是皇家陵墓与佛教石窟艺术相结合的典范。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样式”。后来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尚存石窟16座,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时过两年再次来到响堂已大变样,此次正值响堂山修整后重新对外开放,在山下新建了山居、云居及展示中心等新型建筑,提供住宿、餐饮及展示互动服务。
【 大佛洞 】
大佛洞(北洞)是响堂山最大的一个洞窟,进深、面阔为12米,高达12.5米。窟门上方开三面明窗,以便采光。洞窟平面为方形平顶的中心柱窟,柱三面设帷幕帐形龛,主尊造像为三世佛,正面龛主尊释迦牟尼雕刻精美,其背光以七条火龙及莲花等组成。基坛座上雕神王形象。洞窟内精美的雕刻,除表现在佛像、菩萨像等人物的雕刻外,还有那些分布在墙壁上的装饰图案也与众不同,这些装饰由印度风格的山花蕉叶火焰宝珠等组成。除此还有16个华丽的佛龛,专家们把这种佛龛的形式叫作塔形龛。这种独特的塔型窟形制仅存于响堂山石窟,亦是响堂山石窟继承和创造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充分展示了北齐时期高超的雕刻艺术。据说塔形龛内现存造像为民国年间补刻放进去的,虽然年代较晚,但这些雕刻也非常的精美,可以说,它也代表了当地民国雕刻的最高水平。前壁两侧原有采用物象外减地平浮雕的手法雕刻成上下两层“帝后礼佛图”,可惜已大部损毁。塔形龛最下面也有尚存的以此雕刻手法雕刻的供养人物象。外减地平浮雕刻手法只雕刻出了人物的外轮廓部分,类似现在的剪影效果,这种浮雕的形式是继承了汉墓中画像石、画像砖的传统,而其细部的表现则应用彩绘完成,彩绘现已无存。据说这种雕刻技法在全国的石窟中,也只有在响堂山这里才有。佛像的雕刻技法也不同于其它石窟,在龙门、云冈等地,佛像的雕刻手法多采用平直刀法,而在响堂石窟中的佛像雕刻开始使用了圆刀技法,佛像、菩萨、弟子等造像趋于圆润,生动,传神。
【 释迦洞 】
释迦洞(中洞)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分前廊后窟两部分,窟内方柱左、右、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甬道。在中心柱正壁开一很深的大龛作为佛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中心柱的底部刻有浮雕神王和香炉。石窟的四壁基本上是素面,刻有一排明代坐佛的浅龛。近年来,人们在洞前增添了一个木质的前廊,廊檐之上的石壁刻有一个覆钵顶。单层的覆钵塔结构是响堂山石窟所见到的比较独特的形象,柱廊檐下左右雕有身着铠甲的力士护法,窟门雕刻变体龙纹、缠枝纹、火焰纹、联珠纹等装饰纹样。窟门上部飞天飘带,门两侧的石柱由巨大的狮子承托。龛外拱门左右两侧雕二菩萨。
【 常乐寺 】
常乐寺位于北响堂石窟下方山脚处,始建于北齐。北响堂石窟原分为上下两个寺院,北齐初期统称为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公元565-569年),位于山腰的石窟区部分叫鼓山石窟寺,山脚下的砖木建筑区域改名为智力寺,宋代嘉佑年间(公元1055-1063年)改名为常乐寺。常乐寺现存为建筑基址,座北朝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由南至北,中轴线上建筑基址为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两侧基址包括东西厢房、钟鼓楼、禅房,另有石造像、宋代经幢及历代碑刻等文物。三世佛殿前置石筑台,殿内中央石筑佛坛,坛上造像8尊,分别为三世佛,菩萨立像二尊,骑狮、象、吼“三大士”。常乐寺塔,平面八角形,高九级,塔刹已毁,残高约32米,为楼阁式砖塔。
【 上山途中的小窟 】
在去往石窟的上山路上的小洞窟。
【 响堂山下建筑群 】
响堂山下巨资新建的山居、云居及展示中心等新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