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五所涉濮阳、大名、平原、高唐、聊城等考略

河水又东北,迳伍子胥庙南,祠在北岸,顿邱郡界,临侧长河,庙前有碑,魏青龙三年立。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

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六十余里[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给出了长寿津大致的方位:“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古黄河上[2]

河之故渎出焉。《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酾二渠以引河。一则漯川,今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

漯川,古漯川是黄河下游主要支流.它源自黄河,东北逶迤流经一千余里,至千乘流人渤海。自夏禹至宋初,先后称漯川、漯水、隰水、武水、武河等。面对如此著名大川,《水经注》详尽记述了自东武阳以下漯水河道流经.而对于自东武阳以上之漯水河道只字未提;足见古漯水上游河道消失过程之复杂。时间之久远。孙铁林、屈军卫认为:第一,古漯川作为黄河下游支流.自禹河河道到西汉河道再到东汉河道迁徙过程中。自东武阳以上至武陟县河段至少有三次被黄河所夺占,四次被抛弃,致使古漯川上游完全消失于历史之中。第二,古漯川上游河道基本呈西南东北流向。具体看来,自武陟县出河口至今滑县北为北北东流向,流经一个缓行弧度.为东东北流经今濮阳县城南,又流经一反向缓行弧度,呈北北东流至今韩张镇。第三,古漯川上游河道始终流淌在禹河河道至东汉黄河河道区间之内[3]

王莽河,东汉以后对西汉时黄河自濮阳以下故道的俗称。因改徙于王莽时,故名[4]

因为黄河是经过几千年的变迁仍旧存续的河流,在历史时期对于它的记载较多,地质学证据也证明了黄河在《水经注》中的记载可信度较高。在汉代黄河经历了两次改道,而河南境内的黄河应当为从郑州以北经过新乡、濮阳北上的方向,结合黄河改道历史,所提取河网中北上的较大量级河流与之吻合,推测其为禹贡时期的黄河[5]

东北迳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瞆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邱卫国县西戚亭是也。为卫之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封将军李必为侯国矣。

戚城,位于濮阳市区京开大道西侧,北临古城路口。1965年曾进行过试探性挖掘,城垣基本呈长方形(东西稍宽),周长1520米,残高最高处8.3米,最厚处16.5米,城角为圆形,唯西南城角略向外突,城内面积14.4万米。现存东西北三面墙体。地下依次叠压着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汉等文化。城墙先后分两次筑成,城垣东36米与80米处有土丘两个,均高6米,呈长方形,西丘较小,东丘长20米宽16米高4.6米,夯筑而成,属戚城的附属建筑。戚城是春秋之际卫国的重要城邑,曾有许多国家在这里会盟商讨大事。(据《春秋》和《左传》记载诸侯在此会盟8次)。在遗址东北部有子路慕和蒯瞆台遗址[6]

故渎又迳繁阳县故城东,《史记》:赵将廉颇伐魏,取繁阳者也。

繁阳县故城,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繁阳县注引应劭曰: “在繁水之阳” 故名。西晋属顿丘郡[7]。当地学者亦有认为繁阳县故城在今楚旺镇北三华里处[8]。

北迳阴安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封卫不疑为侯国。

阴安县故城,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北二十里古城集。西晋属顿丘郡[9]

故渎又东北,迳乐昌县故城东,《地理志》,东郡之属县也。汉宣帝封王稚君为侯国。

乐昌县故城,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南乐县西北。东汉废[10]

故渎又东北,迳平邑郭西。《竹书纪年》:晋列公四年,赵城平邑。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十年,齐田汾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

平邑,本为赵国邑,后归齐国,在今河南南乐县东北[11]

又东北迳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郭东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公羊》曰:袭邑也。《说》曰:袭,陷矣。《郡国志》曰: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丧盛姬,东征,舍于五鹿,其女叔㛗,届此思哭,是曰女㛗之丘,为沙鹿之异名也。《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后王翁孺自济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当之。王氏为舜后,土也。汉,火也。王禁生政君,其母梦见月入怀。年十八,诏入太子宫,生成帝,为元后。汉祚道污,四世称制,故曰:火土相乘而为雄也。及崩,大夫扬雄作诔曰:太阴之精,沙鹿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者也。

元城县故城,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沙鹿旁(今河北大名县东)[12]。当地学者认为元城县故城治今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13]

五鹿墟,又名沙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穆天子传》卷6:“天子东征, 舍于五鹿。”即此。春秋时属卫,后属晋。《左传》:哀公元年(前494),“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亦即此[14]。当地学者认为五鹿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名,得名源自周穆王。齐桓公"以卫诸夏之地",在五鹿山西南筑五鹿城。经实地调查,详考文献,五鹿山主体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东侧,北部延伸至山东省冠县和莘县;五鹿城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而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15]

沙亭,在今河北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49涉县:沙亭“因故沙国为名”。《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八年(393),慕容垂遣征东将军平规“攻镇东将军段平于沙亭”。即此。胡三省注:“沙亭在邺西[16]

献帝建安中,袁绍与曹操相御于官渡,绍逼大司农郑玄,载病随军,届此而卒,郡守已下,受业者,衰绖赴者,千余入。玄注《五经》、《谶纬》、《侯》、《历》、《天文经》,通于世。故范晔《赞》曰:孔书遂明,汉章中辍矣。

官渡,在河南省中牟县城东北2.5千米处。现有官渡桥村,因傍官渡水而得名。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即在此[17]

县北有沙邱堰,《尚书.禹贡》曰:北过降水。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也。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州,九河既道,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玄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盖疏润下之势,所通河海。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癭陶、贝邱、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汉世,河决金堤,南北离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枝者也。河之故渎,自沙邱堰南分,屯氏河出焉。

沙丘堰,民国《大名县志》主纂范鉴古认为沙丘堰即石家寨之西门外的东土山。(范鉴古《沙丘堰记》:“东土山在石家寨之西门外,以香火会名于遐迩。东土山者,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谓沙丘堰,大河所经,以沙麓山而名。又周穆王女叔曾居此,亦称女丘,皆是物也。……其地西为黄河故道,东南距南沙麓山四五里,其上庙貌巍峨,神像庄严,俗称泰山奶奶,每岁阴历二月中有香火会。盖始必因叔而起,后误,随俗称以为泰山奶奶云[18]。”)

屯氏河,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堵河水决口瓠子以后不久,又于馆陶县(今属河北)北决,分为屯氏河,流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四郡,约在今东光县境归入正流。全长一千五百里[19]

河水故渎东北,迳发干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北,王莽之所谓戢楯矣。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右贤王功,封其子登为侯国。

发干县故城,汉初建发干县,新莽时改名戢楯,北齐并入清渊县。故城址在今河店镇马桥村附近。现存瓦砾,常有考古者前往[20]。

大河故渎又东,迳贝丘县故城南。应劭曰:《左氏传》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余按京相璠、杜预并言在博昌,即司马彪《郡国志》所谓贝中聚者也。应《注》于此事近违矣。

贝丘县故城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南十五里大辛庄南。三国魏属清河郡。西晋属清河国。北魏属清河郡,移治今临清市东南[21]

大河故渎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清河之厝也,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汉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乃葬其地,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图曰甘陵,是周之甘泉市地也。陵在渎北,邱坟高巨,虽中经发坏,犹若层陵矣,世谓之唐侯冢,城曰邑城,皆非也。昔南阳文叔良以建安中为甘陵丞,夜宿水侧,赵人兰襄梦求改葬。叔良明循水求棺,果于水侧得棺,半许落水。叔良顾亲旧曰,若闻人传此,吾必以为不然,遂为移殡,醊而去之。

甘陵县,东汉安帝时改厝县置,为清河国治。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北。西晋废[22]

大河故渎又东,迳艾亭城南,又东,迳平晋城南。今城中有浮图五层,上有金露盘,题云:赵建武八年,比释道龙和上竺浮图澄,树德劝化,兴立神庙。浮图以坏,露盘尚存,炜炜有光明。大河故渎又东北,迳灵县故城南,王莽之播亭也。河水于县,别出为鸣犊河。

艾亭城,具体位置不详。

平晋城,具体位置不详。

灵县故城,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高唐县南三十里南镇。东汉属清河国。三国魏复属清河郡。北魏改为零县[23]

鸣犊河,古河道。南出今山东高唐县南,北至河北景县南入屯氏河。《汉书 · 地理志》 清河郡灵县:“河水别出为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河。” 《汉书·沟洫志》: “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24]

河水故渎又东,迳鄃县故城东。吕后四年,以父婴功,封子佗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善陆。

鄃县故城,城址在今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村北,属清河郡[25]

大河故渎又东,迳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迳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迳平原鬲县故城西。《地理志》曰:鬲津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穷后羿国也。应劭曰:鬲,偃姓,咎繇后。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义将军朱祜为侯国。

平原郡故城,西汉,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平原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治所在平原县城,辖19[26]。

平原县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27]

绎幕县故城,城址在今平原县县城西北12.5公里处(今王杲铺乡境),属清河郡[28]

鬲县故城,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北武家庄。西汉属平原郡。东汉建武十三年 (37)封朱祐为侯国,后复为县。北魏改属安德郡。北齐省[29]。

大河故渎又北,迳修县故城东,又北,迳安陵县西,本修之安陵乡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东四十里有安陵乡,故县也。

修县故城,西汉时置,治今河北省景县南。属信都郡。王莽时改名修治县。东汉时复为修县。西晋时移治今景县东[30]。今景县东安陵乡古城村有古城遗址,颇疑即为西晋修县故城。(备注:景县安陵乡古城遗址位于安陵乡古城村西南200米·汉一北朝;1984年调查发现。面积约6万平方米。暴露遗迹有夯土台建筑基址。采集遗物有灰陶板瓦、罐、盆等残片[31]。)

安陵县,魏改东安陵县置安陵县,属渤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吴桥县(桑园镇)北十五里南运河东岸安陵村[32]。

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

一水分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迳馆陶县东,东北出。《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防,河复北决于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成帝之世,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上使河堤使者王延世塞之,三十六日,堤成。诏以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以延世为光禄大夫。是水亦断。

东光县故城,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东光县东二十里。东汉为侯国[33]。河北文物局认为很可能是东光县找王遗址(备注:位于东光县东找王镇找王村南150米·汉代; 1986年调查发现。面积约IOO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板瓦、瓮、罐等残片。据史载,汉置东光县,故城在今东光县东。该遗址有可能即汉代东光县敝城址[34]

馆陶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即今河北馆陶县南馆陶镇[35]

屯氏故渎水之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迳信城县,张甲河出焉。《地理志》曰: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于信成县者也。张甲河故渎,北绝清河于广宗县,分为二渎。左渎迳广宗县故城西,又北迳建始县故城东。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隶焉。

信城县,在今山东无棣县北十七里。西汉置阳信县于此。《方舆纪要》卷31海丰县 “广武城” 条下: 信城,“在县北十里。《志》 云,韩信下齐时所筑城也。今名信城里[36]”

广宗县,《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广宗县故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置广宗国,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37]。但河北文物局认为广宗故城遗址位于在今河北威县方家营乡方家营村东2000米·汉代;1987年调查,城垣遗迹已不存,形制及面积不详。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和素面罐等残片。据史载,西汉置广宗国,东汉置广宗县。该遗址应是汉代广宗县故城址[38]

按注文“左渎迳广宗县故城西,又北迳建始县故城东”方位次序描述及《一统志》:今威县东北有北古城村,盖即建始城结合考古资料等综合考量则《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的说法是相对正确的,河北文物局所认为的广宗故城遗址应为建始县故城;而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宗县故城,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39]。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本文颇疑广宗县故城应即第什营乡古城村西南的汉代古城,  1987年调查;面积不详;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和素面罐、盆等残片[40]

张甲河,古河名。在今河北清河县西。《汉书·地理志》 清河郡信成县:“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东北至蓨入漳水。”今湮[41]


[1]孙铁林、屈军卫:《从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探寻古漯川流经轨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3期

[2]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孙铁林、屈军卫:《从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探寻古漯川流经轨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3期

[4]《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5]孙铁林、屈军卫:《从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探寻古漯川流经轨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3期

[6]《河南文物志》2009版(上),第138页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8]《河南内黄千年古镇—楚旺》

[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1]《战国策词典》

[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3]桂士辉:《春秋“五鹿”地名考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20

[1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5]桂士辉:《春秋“五鹿”地名考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20

[1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7]《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18](民国)程廷恒:《大名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1934年铅印本,1968年8月,第1341页。

[1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0]《寻访莘县马桥村:沉睡千年的发干古城 五年内有望重见天日》,2018-08-20 17:30:00 来源: 大众网聊城频道 作者: 侯晓

[2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5]山东省情资料库:《平原县志》第一章建置

[26]山东省情资料库:《平原县志》第一章建置

[2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8]山东省情资料库:《平原县志》第一章建置

[2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0]《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31]《河北文物地图集·下》,第673页

[3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3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34]《河北文物地图集·下》,第635页

[3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3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8]《河北文物地图集·下》,第742页

[3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40]《河北文物地图集·下》,第742页

[4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0)

相关推荐

  • 卷一百四十七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临清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临清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临淸州表> 钦定四库全书 ...

  • 卷五(2/3)

    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者也.金堤既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迳鹿鸣城南,又东北,迳白马县之凉城北.<耆旧传>云:东郡白马县之神马亭,实中层峙,南北二百 ...

  • 《水经.沙水注》所涉太康、通许等地域考略

    <水经.沙水注>考略 A1 △又屈南至扶沟县北. 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渠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又迳陈留县故城南.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 沙水,据<水经·渠 ...

  • 《水经.淄水注》所涉营丘、临淄等考略

    A2 △东北过临淄县东. 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博浪泽、官渡等考略

    A4 沟水又东北迳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 沈清亭,古地名,在中牟县北部.但具体不详. 博 ...

  • 《水经.浊漳水注》所涉辉县、浚县等考略

    如<志>之言,钜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读,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共北山,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 ...

  • 水经注·卷五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 ...

  • 《水经注》所涉“江已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略考

                  "江已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容容.夜.纟卤.湛.乘.牛渚.须无.无濡.营进.皇无.地零.侵离. 侵离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东至临尘,入郁. ...

  • 《水经注》所涉弱水流沙等略考

    △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 ...

  • 《水经注》所涉济南山川城邑考略

    <水经.济水注>卷八(五) A8 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 ...

  • 《水经·谷水注》广莫门、建春门等考略

    A6 谷水又东,迳广莫门北,汉之谷门也,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垅也.<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台见孟津.侍中辛毗谏曰:若九河溢涌,洪水为害,邱陵皆夷,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