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申老师三晋考察行之阳曲不二寺
4月9日,中国著名佛像文物鉴定专家、国学名家、禅画名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金申老师在阳曲县文物旅游局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阳曲不二寺,青龙古镇。期间对不二寺造像、壁画、石塔内容及创作年代做了分析讲解,让在场的每位受益匪浅。参观结束后还为阳曲文物局题写了“阳曲风情”“青龙古镇”等墨宝。
【不二寺】
不二寺,亦称不二禅院,原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1989年将大殿迁现址。大雄宝殿现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筑。据1724年(清雍正二年)碑文记载,寺“创自金明昌六年(1195年),重修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但在1986年迁建时拆出梁架题记,有“大汉乾祐九年,都维那宋会、徐德经建”字样。大汉(即北汉)乾祐九年,即公元956年,据此,则这一建筑早于晋祠圣母殿67年。不过在宋初遭毁重建,金明昌六年(1195年)大修。后虽经元、明、清各代都做过不同程度的维修,但依然保持了金元时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成为太原市古建筑中的珍贵实例。
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覆以简瓦素脊,前檐带廊,檐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称“隐刻斗拱”,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殿内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等塑像保存较好,彩塑艺术继承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其下佛台砖雕精美;东西山墙壁画80平方米,为明代艺术手法。院内存塔两座,大殿西侧石塔刻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题记。大殿东侧石塔刻有金明昌六年题记,另存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乾隆岁次辛酉(公元1741年)等石碑。
据现存碑刻记载,不二寺除正殿外,还有乐台、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寺西南又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八角五层密檐砖塔和建于明代的石塔、石幢等。寺内外遍植枣树和榆树,林木阴翳,是阳曲县著名的大丛林。
—
造
像
—
殿内主尊释迦牟尼佛,慈祥庄严,高4.5米,为诸像的核心。左迦叶,右阿难,两侧胁侍菩萨左普贤、右文殊,相对微侧,头戴花冠,披罗巾,佩璎珞,着裙裤。婀娜多姿,飘逸洒脱。座下的白象、狮子,秉性虽不同,却和谐自然。墙侧为金刚塑像,全身披挂,在祥和恬静的佛像中,显现出一股威严之气。侍女塑像,肌肤丰润,上身微倾,臀部左扭,裸露的上身满佩璎珞珠玑,左肩斜披红色胸带,右肩绿色飘带随右手下垂后翻到左侧垂至足下,腰间缠丝巾。
—
壁
画
—
殿内东西山墙壁画,每壁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以云层既相分隔,又相衔接,使整个画面达到和谐统一。上层绘彩云间绘“飞天”。东墙中层绘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上有华盖、头光,合称“东方三圣”。西墙中层绘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为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壁画下层绘金刚、罗汉,礼佛图等,突出世俗化的特征。
东墙下层,是佛的护卫神,称“十二药叉大将”,代表八万四千药叉,表示除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菩提。在构图上分左右两组,每组六神,中间安插了一组狮子舞以娱神。西壁下层则绘十六罗汉,分为二组,每组八尊。中间稍低部位绘一组长卷《礼佛图》,表现了一位刚登基不久的皇帝,在宫人们的执炉、点香等活动中,为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佛前进行礼佛活动的情景,与东墙的《乐神图》相呼应。
—
石
塔
—
殿外东西侧现存金代、明代石塔各一,线刻流畅、生动。
【青龙古镇】
青龙古镇原名青蒿嘴。清嘉庆年间,村中王氏族人王绳中(出生于乾隆八年),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家偿赐“百万绳中”匾额一块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一面,示意满汉一家,从此菁蒿嘴便更名为青龙镇。王家成为当地官宦云集(三——五品官员多达130多位)商铺遍布全国各地的官商富贾, 发迹后的王家便在家乡依其南北5华里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仿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文西武构筑手法,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形成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成为历史上北方的闻名重镇。
【金申老师简介】
金申,北京人,回族,自幼习画、通文史。中国著名佛像文物鉴定专家、国学名家、禅画名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早年在日本研究佛教考古。归国后多年来,为国家文物局培训班、海内外高校授课;为国内外博物馆鉴定佛像;在佛教文化、考古、鉴定研究方面著述丰富,对禅意书画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成就斐然。
本文图片拍摄:白色风景线(刘雷)
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感谢刘雷老师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