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承学堂 昨天
人体各阳经的经脉运行都到达头部, 故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论述。督脉和手足三阳经分布在头面的部位是:督脉分布于枕部与顶部的正中线; 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枕部及顶部两侧;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前额、面颊、下颔关节、下额角、上至齿列、口唇; 足少阳胆经分布于颞部、耳及耳之周围和乳突部; 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面颊、耳及耳前、并两眼角;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于下齿列、口唇、鼻孔及鼻翼;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耳, 耳之周围及面颊。阳跷脉沿颈达颊下口吻两旁; 阳维脉上行项后而至额前。此外,还有许多阴经脉循行也到达头面, 大都运行于深部。其分布部位:如足厥阴肝经行过鼻咽部, 联络“目系”, 环绕口唇内侧, 而到达头项; 足太阴脾经到达舌根, 而分布于舌下; 足少阴肾经行抵舌根, 分至两旁;手少阴心经挟咽而上联“目系”; 任脉经颊部过面颊,而入于目中。其次头顶、脑髓, 目、耳、鼻、舌、齿、咽等处分布的经脉, 并各经交叉联系, 亦宜予以分清, 其于辨证论治, 裨益良多, 得心应手。1、头顶:左右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顶相交,与督脉相会; 督脉循行于头顶正中线, 而入于脑; 足厥阴肝经由目内通过额, 与督脉会于巅顶;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两经经别, 都分别到达头顶。阴阳经脉都行头顶, 直接或间接与脑相系, 尤其是督脉、肝经与脑的关系更为密切。2、目:联络“目系”的经脉有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 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经别亦至“目系”。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小肠经至目锐眦而达目内眦;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两旁,上至目内眦,阳跷脉行于肢体外侧, 上至目内眦,阴跷脉行于肢体内侧,亦上至目内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 并至目锐眦后;手少阳三焦经合于目锐眦。任脉入目系至两目之下。诸经入目, 为五脏六腑之精所注, 是眼针的理论基础。3、耳: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别络, 皆入耳中; 足太阳膀胱经至上耳角;足阳明胃经过耳前; 手厥阴心包经别出耳后, 合三焦脉于完骨之下。心、肝、脾、肺、胃五络, 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所以《灵枢·口问篇》说:“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4、鼻:手阳明大肠经挟鼻孔; 手太阳小肠经抵鼻柱旁;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鼻上行; 足厥阴肝经至于鼻咽之中; 督脉从巅顶沿额下过鼻柱。肺气通于鼻,为经脉之首, 气脉相合, 而知香臭。5、舌:足少阴肾经至舌本;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手少阴心经别络系舌本; 足太阳膀胱经抵舌本后。少阴结于廉泉; 厥阴结于玉英。心主血脉, 肾脾二经为先后天之本。故舌为诊病之要。6、齿: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 其别络入頄 偏下齿;足太阳膀胱经别入頄偏齿;督脉下鼻柱过人中至上齿龈正中。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气盛则齿牙坚固。7、脑髓: 足太阳膀胱经络脑;足阳明胃经经别循“目系”而络于脑;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而络脑;督脉循脊柱上行入络脑; 手少阴心经系目系, 上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 与诸经系络, 而司神明。耳、目、鼻、舌等感觉器官, 古称空窍, 与全身经络有密切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 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 皆上熏于面......故天气甚寒, 不能胜之也”。《难经·四十七难》说:“人头者, 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 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 故令面耐寒也。”这说明精阳之气上走空窍, 而成视、听、嗅、味, 敷布于面, 而能耐寒。近年来, 面针、鼻针、眼针的临床应用, 皆据经络运行于面部官窍之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