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心论》新二: 人类起源于中国说

《中国中心论》新二:  人类起源于中国说

——中国是世界人种和文明的起源和传播中心

文|黄饮冰

一、地球气温变化规律

地球气温除了目前我们已经熟悉的一年一度的四季气候变化外,还存在我们不熟悉的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为周期的气候大变化,这种大气候变化,总体上可以称为地球的大寒暖变化,大寒冷期也称为冰川期,大暖期也称为温暖期;极寒之期称为“冰河期”,极暖之期称为“极热期”。

在大寒暖周期性变化之中,也包含若干小的寒暖气候变化,即小时间范围内的气候升降变化。如大暖期中还有小冰期,大寒期中也有间暖期。

地球的季节气温变化,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的。地球的大寒暖变化,是由太阳系在银河系的周期性运动造成的,也与太阳自身的发热强弱周期性变化有关,还与外星撞击地球和地球火上爆发等异常因素有关。

二、地球气温变化对地球环境和生物(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1、大寒暖周期性变化

气温大寒暖周期性变化,就是地球气温在大寒期和大暖期之间进行周期性转换。气温大寒暖周期性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表现在气温变化直接作用于生物和气温变化作用于水环境的变化上。通过气温直接作用于生物和影响水环境的变化,影响到地球生物的生存,从而决定地球生物的产生、发展、灭亡、变异和进化。

大寒期到来时,地球的气温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于温度降低,水不断变化成固态的冰,在高山和原野上“冰川”不断扩大,地球上液态水不断减少,导致降水减少和海水退却,海平面下降。在大寒期,北半球雪线向南推移,寒冷区由北向南推移,同时降水量也不断缩小,导致河流湖泊萎缩,在长时间没有水流动的情况下,由于地球的风化作用、地壳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河道逐渐消失,可能在北方形成无数的堰塞冰湖或在南方形成无数的小湖泊。在冰河期,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减少到极致,形成极度干冷气候,可以导致地球表面森林萎缩甚至消失、草原和沙漠大面积扩展,冰河盛期地球表面会最大面积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资源枯竭。

大暖期到来时,地球上的气温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冰川逐渐消融,水量逐渐增加。冰的减少和水的增加,导致地球上降水量逐渐增大。由于在冰川期湖泊萎缩,河道消失,所以首先导致的是各个地理区域内的洪水泛滥频发,在新的河道形成过程中,水逐渐向下游推进,洪灾也就逐渐向下游推进并不断加剧,在海上冰山不断融化和洪水不断入海后,海平面急剧上升,海浸频发。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冰川不断融化,最终可能导致南北极的冰山融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加,热带森林可以在全球扩展,甚至可以扩展到极地,海洋扩大到及至。在极热盛期,地球可能成为一个水蒸气球,大部分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甚至不降雨,地球植被大面积脱水枯死,土地大面积沙漠化和荒漠化;也不排除少部分区域降水过于充沛,雨水不断;也有一定的区域雨水正常。极热期也许是一种理论状态,以前的地球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2、地球经历了四纪冰川期

地球已经经历了4纪冰川期:在5.7亿到6.8亿年前的先寒武纪里,地球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那次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在4.1亿到4.7亿年前,地球经历了第二纪冰川期。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在2.3亿到3.2亿年前,地球经历了第三纪冰川期,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

古气候学家把距今160万年—1.1万年间的一段寒冷期命名为第四纪冰川期。

地质学家和古气候学家普遍认为,在过去的第四纪冰川期的120万年间,世界上曾发生4次明显的大冰期(欧洲是五次大冰期),在冰期和冰期之间是相对较温暖的间冰期,大冰期导致全球气候急剧变冷,海平面普遍下降,雪线向南推移(北半球),寒冷区由北(高纬度区)向南(低纬度区)推移,哺乳动物中的40%的属种灭绝。

中国经历的第四纪四大冰期基本情况(根据李四光理论):

大理冰期:距今约1万年~7万年。庐山冰期:距今约24万年~37万年。大姑冰期:距今约68万年~80万年。鄱阳冰期:距今约90万年~120万年。

冰期之间是相对温暖的三个间冰期。第一次间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距今80万年~90万年;第二次间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距今37万年~68万年;第三次间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距今7万年~24万年。

盛冰期海平面下落120米,使大海的大陆架露出海面,许多岛屿和大陆相连或有大陆桥相连。现在的一些海岛、大陆架等地域曾经都是人类生活过的地方。

3、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从距今11万年前开始,约于距今1.25万年结束。我国的末次冰期可能开始于距今7万年,在距今1.3万年结束。距今1.3万年~1万年之间,气候还在反复,在其后也有多次的反复。也可能末次冰期还未结束。

末次冰期中国西部的冰川长度比现代冰川长度长2~5倍,雪线低300~1080米,东部多年冻土区南界在33°20′——33°40′N,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的下界在海拔2200~2600米处。黄海、东海的海平面下降130米~155米,经向环流加强,北方冷空气加强。

4、末次冰期后(冰后期)  

末次冰期后冰川阶段性退缩,海平面间歇上升。

在距今1.3万年以后,全球气候迅速变暖,于是冰川急剧消融,海平面急剧上升,高温区向北推移,从此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地质学家命名为“全新世”。

以1953年为基准,在距今8000年~6000年期间为高温期,出现高于现在的海平面2~5米的海平面。在距今5600年~5000年期间,气温短暂下降海平面突然回落,冰川有所前进。

在距今4800—4600年间,北方就出现过一次小冰期,此次小冰期,导致河北中部古人类文明消失、东北辽河地区古文明衰落、中原地区神农氏“世衰”和黄帝、炎帝、蚩尤势力的崛起。

黄帝到殷商3000年之间,中原地区处于温暖期,是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区。

在最近的3000年,出现过4个相对寒冷期,其最底年份大致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公元400年前后、公元1200年前后和公元1700年前后,曾导致汉江结冰,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侵,到中原地区抢夺生活空间和生活物资。

三、人类的起源:人类是地球环境巨变的产物

人类的产生、进化和发展,跟地球环境(气温环境、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必然的联系。如气温的极热和极寒都不适宜人类生存,温暖湿润才是人类理想的生存场所,因为人类既不耐酷热,也不耐酷寒,极热和极寒都可以导致人类部分种群灭亡。干旱、洪涝、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沧海桑田等,都对人类的产生、进化和发展甚至存在都产生作用。

第四纪是人类的世纪,是人类产生并迅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是在第四纪冰川期内完成了进化,并在第四纪冰川期结束之后到来的温暖期内迅速发展壮大。

考察人类的进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古猿都演变成了人,而是部分的古猿在部分的区域内演变成了人。也不是同一地理区域内的所有古猿都变成了人,而是部分变成了人。这说明进化的原因是变异,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推力,是地球环境的巨变,主要是温度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巨变。

考察人类的进化历史,草原地貌是古猿演变成人猿的一个推力,但仅仅这一个推力还不够,还必须有有利于人猿进化成猿人或智人到现代人的生存和继续进化的独特的优越的地球环境,这个独特的优越的地球环境,一定是一个新的环境,要营造一个新的地理环境,地球本身就必须发生足以改变物种的巨大变化,这个足以改变物种进化的巨大变化,就是地球局部地理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如距今6500万年的外星撞击,距今300万年到200万年青藏高原的崛起)。地球气温环境的剧烈变化,加上局部的地球地理环境的剧烈变化,一起就可以促成古猿向人猿、人猿到猿人的变化,再进一步推动猿人向人的进化。

地球环境的巨变,不仅仅是对人类有意义,对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有意义。每次环境的巨变,既是生命的机会,也是生命的劫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不复多言。

我们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进化。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猿猴类会把草洗一下再吃,也可以看到一些猿猴类使用石头砸开坚硬的果实来食用。

四、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类起源于中国说

我不是专业研究者,研究只是业余爱好。在承认进化论的基础上,我把人类进化的历程简单地归纳成古猿、人猿、猿人、智人和现代人几个连续的进化阶段。

1、大约在距今4500万年的时候,最早的古猿——中华曙猿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中华曙猿是地球上古猿的最早源头

大约在距今2.3亿年到6500万年之间,地球处于高温暖期。在这个高温期内,恐龙等爬行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原始的哺乳动物也得到了进化的机会。

最早的哺乳类化石是在中国发现的距今1.95亿年的吴氏巨颅兽。人类是沿着哺乳类这条线发展起来的,从目前的资料看最早的哺乳类出现在中国。

在距今6500年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外星撞击了地球,地球气温急剧下降,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生物走向了灭亡,恐龙时代宣告结束。恐龙等生物的灭亡,为原始哺乳类动物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原始哺乳类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了。

从距今6500万年开始,地球开始了气温下降的趋势。到距今55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短暂的、突然而严重的“全球变暖”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在此次气温巨变的作用下,约5500万年前最早的真灵长类——亚洲徳氏猴出现于中国湖南衡东。亚洲德氏猴是猿猴类和人类的远亲。

受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的影响,始新世(距今5300万年到距今3650万年)早期是一个炎热期。在这个炎热期,距今4500万年前,人类的共同祖猿——中华曙猿出现在中国江苏溧阳上黄水母山。距今4000万年前世纪曙猿出现在山西省垣曲县古城盆地。人类远祖古猿的历史在中国境内开始。

始新世中期开始气候变冷。气候变冷促进了猿类的进化和分化。在3500万年前到2400万年前,产生了古猿诸多分支,使人类的诞生成为了可能。在距今3500万年前,埃及猿在埃及发尤姆出现。

尽管气温从始新世中期开始变冷,但是直到第四纪冰期来临之前,地球的气温比现在要温暖,所以从总体看,距今2.3万年到1500万年之间,气温是相对温暖的,有些时间段的气温还相当炎热,这段时间高温和低温都在哺乳动物能够承受的范围里,是哺乳动物发展、分化、进化的有利时间段。

古猿的产生,跟两个条件有关,首先是地球进入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的温暖期(或炎热期),为生物的大发展和快速进化提供了优越的和适宜的地球生态环境。再者是地球环境突然发生了巨变。地球环境的巨变,使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成为可能,促进了新物种的产生,也进一步加快了进化。地球环境的巨变,也产生了新的有利于新物种发展进化的新地球环境。

所以古猿的产生,是因为地球的温暖期(或炎热期)提供了有利于生命进步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了低等灵长类进化成高等灵长类、高等灵长类进化成古猿的速度。外星撞击地球,引起了地球环境的巨变,以恐龙为代表的巨型生物灭亡,为原始哺乳类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同时地球环境的巨变也引起了生命的基因突变。

在这个时期,地球环境的巨变主要是由于外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如距今6500年外星在美洲撞击地球,始新世末期一颗或数颗大火流行撞击西北利亚及当今的契沙比克湾。渐新世有记录的外星体撞击事件发生在加拿大的努纳武特,时间距今2300万年前,陨石坑直径24千米。

火山爆发也对地球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渐新世有记录的超级火山爆发事件发生在美国的科罗拉多,La Garita Caldera超级火山在距今2780万年前喷发,喷发量大于5000km,火山爆发指数9.2。这两个事件都造就了地球环境的巨变,北美洲不是人类的起源地也许就是外星撞击和火山爆发导致的,全球都受此影响。

由原始哺乳类的发展进化低级灵长类、低级灵长类进化出高级灵长类、由高级灵长类进化出古猿,亚洲(中国)比非洲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距今1.95亿年诞生了最早的哺乳类吴氏巨颅兽,距今5500万年诞生了最早的真灵长类亚洲徳氏猴,距今4500万年诞生了最早的古猿中华曙猿,距今4000万年诞生了世纪曙猿,它们最早而且诞生地都在中国境内。

距今3350万年前欧洲范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除了区域性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都被来自亚洲(而不是非洲)的动物群所取代。这个事件就是亚洲(中国)优势的代表证据,也说明气温变冷首先早灭亡的是处于高纬度区域的欧洲。

非洲起源说的基石之一就是发现于埃及的距今3500万年的埃及猿,中华曙猿比埃及猿要早1000万年。到目前为止,中国境内发现中华曙猿的地方有江苏、云南、内蒙古、河南、陕西五处,中华曙猿在中国呈多点分布,这就是中华曙猿生命力的体现;埃及猿却显得很孤单,证明埃及猿是偶然从中国跑去非洲的。人类起源史当然要追溯到古猿的起源,所以中华曙猿是人类起源于中国的基石。

2、大约从距今1500万年开始,地球气温再次进入下降模式且气温下降一直持续到第四纪冰期来临。气温下降形成了干冷气候,导致森林萎缩,草原地貌和沙漠地貌大规模出现,生活于草原上的古猿进化成了人猿

草地(开阔地)是古猿进化成人猿的必须地貌。

草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三纪(距今6500年开始),气温就一直有一个下降趋势,最终导致了第四纪冰期的来临。但是在第四纪冰期来临之前,尽管气温在下降,第三纪总体的气温是温暖的,有些时期还很炎热。所以第三纪的冷是相对以前的中生代而言的,而第三纪的温暖,是相对于第四纪而言的。

第三纪,距今6500年到5500年前,是一个气温下降期。距今5500年前发生了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气候气温变得很炎热。到始新世中期,开始气候变冷。

始新世中期开始的气候变冷,致使地球到了始新世末期时大陆内部变得干燥,在某些地区,森林分布区域萎缩,在始新世末期新发展起来了草地。但新发展起来的草地仅限于河岸和河畔地区,还未扩展到平原和现在的热带或亚热带大草原地区。

在渐新世气温进一步下降,这个期间年均气温下降了8.2℃,在南极有了永久冰层(以前没有。南极冰层就是气候比以前变冷的证据)。开阔的平原和沙漠较之原来扩大了许多。草地也从始新世晚期的河岸地带发展至开阔地带,但仍没有发展至今日热带和亚热带大草原的规模。

在中新世,地球在从渐新世衍进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过程中进入了一连串的冰河期。这个时期气温有反复,冰河期气温很冷,间冰河期气温恢复。在冰期森林进一步萎缩、草地扩展;在间冰期森林恢复和扩展、草地萎缩。

从始新世晚期到中新世前期(2300万年到1500万年),草地没有形成较长时间的优势地貌。但是草地的出现对古猿获得直立行走的新性能影响还是可以看出来。如距今2300万年到1800万年时期的森林古猿,就能四足爬行,也能两足立行。森林古猿能够立行就是在草地上活动过的结果。

从中新世后期(距今1500万年)开始,地球气温的下降模式再次开始,直到第四纪冰期来临。所以从距今1500万年,干冷气候一直持续到第四纪冰期来临。距今1500万年到距今258.8万年是大草原地貌成为优势地貌的时期。距今1500万年后到距今258.8万年前,生活于大草原上的古猿随时可能站立起来。

大草原(灌木)地貌出现,导致了古猿生活环境的剧烈改变,引起了古猿发生变异,逐步向人猿进化。

人猿是能够固定地直立行走的古猿,他们可能会利用一些材料为工具,但还不会制造工具。形象上像人,但本质上还是古猿。人猿是古猿到猿人的过渡种。

气候变冷,引起的是液态水的减少,固态冰的增加,导致的就是降雨的减少,产生的结果就是形成干冷气候,引起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巨变——森林大面积萎缩,草原大面积的扩展(当然还有大面积的沙漠)。在距今1500万年后到距今258.8万年前地球的地貌是:萎缩的森林(稀疏)地貌—大草地(灌木)地貌—沙漠或荒漠地貌。古猿的生存环境是森林和草地(灌木),沙漠不适宜于古猿生存。

恰巧处于森林(稀疏)的古猿,偶尔会到地面活动,但还是维持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他们依然是古猿。

恰巧处于草地(灌木)上的古猿,一部分可能退回了森林,一部分不适应新环境而灭亡,一部分进化成了人猿。

古猿到人猿的进化,也是地球气温环境和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距今1500万年后到距今258.8万年前的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干冷气候导致森林萎缩,大草原出现。全球同此干冷,不为非洲所独有。

总结以上,得出此期间人类进化的推力是:地球环境的巨变(干冷气候引起地球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森林萎缩,草地大量形成)。

非洲起源学说说,距今1200万年的时候,东非大裂谷出现。非洲大裂谷把古猿分成了东西两部。因为东非大裂谷的出现,导致了两边气候环境的不同,一边是森林,一边是森林消失后的草地,处于草地的古猿就进化成了人类的祖先。

东非起源说的致命点在于,东非大裂谷的出现,是否会引起地球地理环境的巨变呢?一个裂谷再宽,也阻止不了季风由东吹向西或由西吹响东,也不能改变季风的方向,裂谷两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剧烈的不同,古猿又怎么会因为裂谷的存在而分化和进化呢?所以我认为裂谷与草原地貌的形成没有关系,非洲大裂谷就不是古猿分化和进化的原因。

在这个期间是地球温度(干冷)环境的巨变引起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巨变(草原出现)。不论是东非大裂谷的东边还是西边,在干冷气候的作用下都是森林萎缩,大片的草地(灌木)和荒漠出现,所以古猿的分化也是一样的,不关大裂谷半毛钱的关系。

具体讲,从距今1500万年直到第四纪来临干冷气候一直持续,高纬度区比低纬度区就要相对寒冷干旱一些,那么在干冷气候的作用下,距今1500万年到第四纪来临期间,喜温的古猿就会逐渐地迁徙到北半球的南方并集中生活于南方,具体区域就是亚洲和非洲的南方。同时生活于南方的古猿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了改变,由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演变成了热带亚热带草原环境,古猿被迫适应热带亚热带的草原环境而演变成了人猿。所以古猿的进化并不是世界性的。欧洲和亚洲北部要排除;美洲没有古猿存在过,也要排除。

在这个期间, 亚洲和非洲相比,亚洲在古猿到人猿的进化上占绝对的优势。由于亚洲大陆不在赤道边,所以亚洲大陆主要就是广袤的草原(草原上有稀疏的树木或灌木)+沙漠地貌,古猿在亚洲没有热带森林的空间,这更加有利于古猿向人猿的进化,建立直立行走新性能。而非洲在赤道两边还存在热带森林,这就导致了古猿还有撤退的空间,在干冷气候作用下大量的古猿会退回到赤道热带森林里生活,对古猿进化成人猿是不利的。有热带森林存在而且其他地方还干冷的情况下,古猿会随着森林的萎缩而退缩,古猿就不会离开热带森林环境,在非洲热带森林中生活的古猿,就会演变成了大猩猩等,不会演变成人猿。据此我说,非洲热带森林里的古猿进化不成人猿(直立行走的古猿),只能变成大猩猩。但是也不能排除在非洲可以形成独立的广袤的草原环境,所以在非洲的一些独立的草原环境中也可能有古猿进化成了人猿,直立起来了,但是这些有限的人猿会在后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中消失。所以非洲会有距今1500万年以后到200~300万年之间的具有直立行走特征的古猿存在,但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3、大约在距今200万年~300万年,青藏高原隆起了,造就了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这个独特的气候区域,使人猿得到了稳定、发展和壮大成的机会,人猿在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了一个新物种

一个新物种产生之后,必须有一个稳定、发展和壮大的有利时期出现,否则新物种也只是昙花一现。

从距今300万年到150万年前的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化石来看,我们人类从古猿到人猿的变异和进化,在第四纪第一次冰期(距今120万年到90万年)前,已经完成。

问题是在距今200万到300万年(准确时间是距今25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隆起到了足够的高度,青藏高原就要对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最终隆起成为了东西方古人类命运的分水岭,造成了古人类东边存续而西边灭绝的悲剧。

青藏高原在距今200万年到300万年最终隆起了,使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摆脱了干冷气候的控制,营造出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环境,泛滇黔地区由草原环境重新演变成了森林环境,新产生的人猿在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得到了稳定、发展和壮大。

青藏高原的隆起却加剧了青藏高原西缘以西一直到非洲的干冷气候(包括中国的西北),加剧了中国西北、中亚、西亚及非洲的沙漠化程度,草原和森林急剧萎缩,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里生活的人猿在300万年到150万年之间逐渐停止了进化并随着草原沙漠化而消亡了。前面说的非洲一些特殊草原地区形成的人猿,在距今300万年到150万年之间停止了进化并随着草原沙漠化走向了灭绝,中亚、西亚、南亚及中国西北也不在例外。有幸存的人猿也在随后到来的第四纪第一次冰期冻死了。

古猿向人猿进化的区域还包括隆起到足够高度之前的青藏高原本身。青藏高原在距今1500万年到200万年~300万年之间,也是草原环境,这里也是人猿形成的一块好地方。但是青藏高原在距今200万年~300万年之间升高到了足够的高度,环境就突然恶化了,生活于青藏高原上的人猿就会撤离。由于青藏高原之上还有一个喜马拉雅山存在,古猿向西、向南的撤离道路不通,向北寒冷人猿不会去,所以生活于青藏高原上的人猿离开青藏高原的正确方向是向东进入泛滇黔地区。这就增加了泛滇黔地区的人猿的种群数量,也可能泛滇黔地区的人猿的主要来源就是隆起到足够高度前的青藏高原地区。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还很少,中国这里,古猿或古猿向人猿进化的化石材料可以到青藏高原上找到。

4、第四纪冰川期对古人类进行了彻底的清场,唯有泛滇黔地区的古人类幸存

人猿进化成猿人,正好与第四纪冰期和青藏高原的崛起同步,而青藏高原的最终隆起在第四纪冰期来临前完成,这样的天作之合对古人类的进化及其有利。

第四纪冰川期是地球气温的巨变,青藏高原的崛起是地球地理环境的巨变。第四纪冰期从距今250万年到160万年开始,青藏高原的崛起在距今300万年到200万年内完成,两者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人猿向猿人的进化。所以人猿到猿人的进化,发生在古滇黔及周边地区,而不在其他地区,如东非大裂谷。

人猿到猿人的进化,为泛滇黔滇黔地区和周边地区所独有。只有这些地方的人猿,才有机会进化成猿人。青藏高原的崛起是地球地理环境的巨变,具有足以改变物种的巨大力量。因为青藏高原的崛起产生的一些列巨大变化(如地震,地崩山裂等),会对生活于这一区域的人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使这一区域的人猿产生了新的变异,获得了进化的机会。

第四纪冰川期的到来,气温下降形成寒冷气候,具有足以对物种产生毁灭性的巨大力量。在气温下降之前,青藏高原的崛起正好又营造出了环境优良的滇黔高原及其四周地区,为古人类营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冰期避难所”。在青藏地区以外(除滇黔高原及周边地区)及青藏高原之上的人猿(如果有),都因为寒冷而灭绝了。

在人猿进化成猿人的进程中,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唯一的。

5、青藏高原的崛起,为猿人的稳定、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和冰期避乱所——中国大西南(滇黔高原及其四周的延伸地区)

在第四纪冰川期,欧洲和北亚极度干冷,几乎被冰川覆盖变成荒芜,欧洲和北亚不适宜于人猿的发展和进化。所以欧洲和北亚如果有人猿进入,在第四纪第一次冰期就被灭绝了。以后在第四纪间冰期,随着温度的恢复,不断有古人类从东亚(中国)迁入北亚和欧洲,但在下一次冰期来临,就又会走向灭绝,这种现象,一直要持续到人类有了一定的智力为止。

在第四纪冰川期内,非洲赤道地区是相对热但严重干,非洲赤道以外的地区是极度干冷,在冰川期内,随着液态水的减少,非洲会更加沙漠化和荒漠化,赤道地区以外有古猿或人猿存在,也被冻死饿死了。

非洲赤道边有热带森林存在,部分古猿可以退缩到非洲赤道地带得以幸存,但因为脱离不了攀爬的森林环境,进化不成直立行走的人猿,只能进化成大猩猩。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古人类在非洲是进化不出来也存活不了的。非洲距今12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如果有),在第四纪第一次冰川期内就已经灭亡了。

距今120万年到90万年以后,古人类在间冰期会多次进入非洲,但进入非洲的古人类的进化依然是缓慢甚至停滞的,在随后的冰期内会再次走向灭亡。在第四纪的非洲,这个灭亡和再迁入的过程经历了多次。但是距今120万年到90万年以后,非洲会出现一个新情况,就是进入非洲的古人类有极少部分会进入赤道森林地带而得以幸存,但是幸存者又会进入进化的缓慢状态或者停滞状态,这就会在非洲形成处于不同进化层次的原始人,形成非洲基因多样性的一个来源。这些在第四纪多个间冰期进入非洲而幸存于非洲南部丛林的古老人类,我统一把他们成为非洲丛林原始种,他们之间差异性巨大,可以起到标本性的作用,但他们对现代人类和现代文明的形成没有贡献。

正因为非洲恶劣的气候不利于人类的成长,所以非洲起源论者们在理论上安排少部分远古人在第四纪冰川期内的一个间冰期(距今十几万年)离开非洲进入西亚和欧洲。完全无视在非洲和欧洲,因为没有青藏高原崛起后形成的独特的局部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新地理环境(冰期避难所),原始人类不是被冻死了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劣而饿死了的现实,在古人类还没有进化成智人前,非洲和欧洲的古人类就发展不下去了,只有灭亡才是其最终的命运。

由森林地貌演变成草原地貌,让古猿演变成了人猿。但是草原地貌对人猿的生存很不利,所以由草原地貌演变回森林地貌也至关重要。青藏高原最终崛起后,完全改变了中国大西南的气候,使中国大西南由草原地貌重新演变成了森林(草地)地貌,中国大西南成为了温暖、湿润、生态环境优越、动植物食材充足、人脑进化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的场所,成为猿人的稳定、发展和壮大的不二之地。在这里,人猿稳定、发展、壮大起来,并继续不间断地向猿人或智人(现代人)进化。

在青藏高原的庇护下,中国大西南滇黔高原及其四周延伸地区(特别是泛长江上游地区和武陵山片区)气温恒定或变化极小,是古人类冰期避乱所。在第四纪冰期泛滇黔地区保持着温暖或降温不明显,这就保证了古人类进化不被冰期所打断,确保了古人类进化在泛滇黔地区的连续性。在第四纪多个间冰期内,古人类就从泛滇黔地区重新向外扩散,成为其他地方古人类的新来源。青藏高原最终隆起后,减轻了中国冰川活动的程度,使中国北方不少地理区域也适宜于古人类生存,这也扩大了冰期内古人类在中国大地上的回旋空间,有利于古人类的发展,这就是第四纪冰期中国南北大地上都有古人类活动的原因。

6、在中国大西南地区,猿人进化成了智人华夏(尼)人种

智人和猿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智的开启,人智开启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由于青藏高原的庇护,中国大西南有着独特的优越的生态环境。中国大西南的温暖使猿人避开了寒冷和炎热,避免了冻死和热死的命运,并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国大西南的湿润使植被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充足,猿人可以获得理想而充足的食物,使猿人避免了饿死的命运。中国大西南优良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还促进了猿脑容量的剧增,让猿脑进化成了人脑,使猿人进化成了智人华夏(尼)人种。

智人华夏(尼)人种,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智人人种。智人华夏人种是一个总的概念,包含着多个智人种群,只是他们共同生活于华夏地区,而不在其他地区。

新的材料证明了以上猜想。如湖南道县福岩洞发现了距今12万年到8万年的现代人牙齿化石,在贵州毕节的一个石灰岩洞中发现了距今17.8万年前的现代人牙齿化石。这些都是最早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他们在身体结构上与现代人无异了。在云南还发现了其他智人人种存在的证据。

五、智人华夏(尼)人种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的祖先

在猿人期,华夏猿人以中国大西南为基地,利用第四纪冰川期内的多次间冰期,向中国大地和世界各地的适温区迁移。但这个时候的迁移是不成功的迁移,在冰川期再次到来的时候,他们被冻死了,这就是中国北方及世界其他地方猿人的生活点在时间上不连续、在地理上不贯通的原因。

在智人期,智人华夏(尼)人种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后,成功地取得了挺进寒冷区的资格,在寒冷的北方扩展生活领域,演变成了中国北方的燧人族群,在末次冰川期内,就开创了灿烂的中国北方文明。在距今60000年前,华夏(尼)智人在末次冰川期内继续向北推进,进入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通过东北亚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

遍布全球的智人,是华夏(尼)智人的后代。当然,华夏智人本身也是具有多个种群的。一直生活于中国大地上的两个种群是华尼人和胡尼人。

六、现代文明的源头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是中华两湖地区的水稻文明和滇黔地区的旱稻文明

在末次冰川期内,滇黔地区的华尼人已经在种植旱稻——秜,形成了滇黔地区的旱稻文明。两湖地区的胡人已经在种植水稻——谷(粳稻),形成了两湖地区的水稻文明。胡人把生活圈继续向东扩展,形成了江浙、沿海及东海古大陆的稻作文明。

末次冰川期结束后,华夏人种开始了向世界传播文明的历程。生活于滇黔地区的华尼人向北、向东扩展,中国大地上的人群和文明进行了再次的分化和重组。

在距今9000到8000年,中国渭水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发生了一次大洪水,由于经历了冰川期,黄河水道没有形成,北方黄河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灾难,幸存的北方人群龟缩于中国西部、秦晋高原。中国沿海发生海浸,沿海文明也遭到灭顶之灾。南方长江流域也遭受空前的洪水,但由于河道相对通畅,两湖地区的粳稻族群幸免于难,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南方农业文明的影响下,北方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黍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在北方干旱区开始种植。南方稻作族群继续他们把生活领域向北推进,粳稻族群在推进到北方干旱地区时,培育出了新的旱作农作物——稷(粟)。中原文明再度兴起,并把农业文明推进到西亚、欧洲、非洲和美洲。

在距今8000年以后,适应了炎热天气的粳稻族群,开始了南进和东进步伐,把生活领域推进到中南半岛和印度及环太平洋海岛,这些地区的水稻种植文明开始兴旺发达。

七、中国是世界人种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

欧洲处于高纬度区,在第四纪冰川期是极寒之地,尼安德特人的悲惨命运,就可以证明欧洲不可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也不可能是人类文明兴起之地,就谈不上是世界人种和文明的传播之地。所以,西方人自己也不好意思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谈欧洲。

欧洲不能谈,但要维护西方西方中心论,就只能谈非洲。可惜,非洲并不是一个对人类起源有利的地方,人类就是在非洲产生了,也不可能发展,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所以非洲起源论者们最后要让人类离开非洲,不离开就忽悠不下去了。对于非洲起源说,提出者自己,也是惶恐的。

要维护非洲起源说,其他地区的人,就只好冻死了,因为第四纪冰川的到来,为其他地区人猿和猿人的冻死提供了造说的机会。可惜青藏高原崛起了,中国大西南成为了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成为了古人类“冰期避难所”。中国大西南的人猿不仅进化成了猿人,而且欢快地进化成了智人华夏人种,原因是冻不死饿不死。

对于文明和人种的起源地在中国大西南,西方学者是心知肚明的,但就是不说。从研究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开始,他们就明白,因为埃及人、两河人,都是黄种人。黄种人可不是什么蒙古人种,而是华夏人种。为了掩盖这些事实,他们利用当时发现的埃及文明、两河文明都比中国的中原文明要早的机会,推出了中华文明西来说。西来说,被随后发现的长江文明和辽河文明击得粉碎。

基因学说因此兴起,目的还是要维护西方中心论。基因学说在众多的“一”下展开,如一个祖先——夏娃,一个家庭——夏娃家庭。夏娃的家庭在夏娃的带领下征服世界。世界人都在伦乱下开始了历史。且不说近亲繁殖对人类的繁衍是否有利,单拿一个母亲作为祖先就是不可靠的,她千万不能有什么意外,否则我们都是不存在的。中国的伏羲女娲兄妹结婚是一时的选择,随后伏羲女娲就制定了婚姻制度,用明姓氏的办法来限制近亲婚姻。世界所有的事情,以“一”为基础的都会灭亡,以“群”为基础的才能够兴旺发达。所以,以夏娃为中心的基因学说,本身就是不可靠的。

谁能否定在相同或相近的地球环境下,在接受到相同的巨大变化下,不同地区的生物不会有相同的基因突变?比如鱼要上岸到陆地发展,他不可能只有在非洲登陆,不会只在亚洲登陆。你不仅不能否认他会在不同的地方登陆,而且不能否认有这种选择的可能是不同海域的同一种鱼。同一种鱼上岸了,发展的路线可能不尽相同,但总有雷同的,这就会在不同的地方演化出了相同的种类,生物就这样发展进化着。所以不同的地域,会有同类存在,只是以后发展的机会不同,各自的命运不同罢了。正是因为有相同的基因构成,所以他们是同类,尽管他们没有传承关系。也正是因为有相同的基因突变,所以不同地域的同类会有相同的发展进化方向。只是各自的命运在物竞天择中。在基因学说中,他们把人类几个关键性的变异点视作接受了同一个人的遗传因子的标志,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地域和同地域的同类产生了相同的变异,变异的时间是一致的,且是同类中相同体质的一类在同一时间产生了相同的变异。只有一个个体产生了新的变异,它的变异怎么遗传?只有一个猴子成了人,其他的还是猴子,这个人怎么存在和继续?只有一群人从猴子中脱颖而出,才能衍生出人的世界。

从目前的基因研究成果来看,基因学说可以证明现代人同宗同种,但把人类的起源限定在非洲则和人类只有一种则是不可信的,而且也不能否认不同地区进化出来的人会有相同的基因排序。

目前在中国基因学研究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上海复旦大学的金力,一个是中南大学的黄石。金力从基因的角度支持了人类起源于非洲说,黄石从基因的角度支持了现代人类起源于中国(东亚)说。

在我看来,相同的基因结构或者类似的基因排序只能表明他们的进化史是一样的或者近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只有唯一的一个祖先。同样的,正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基因结构或者类似的基因排序,他们才能同种为“人”。而且,人的基因组成和排列也不能是百分之百相同的,否则就只有一个人。百分之99.99的基因相同,决定了所有的人都是人类。百分之0.01的不同,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人种。

黄饮冰 2015年4月4日清明节。2015年5月29日星期五再修改。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三次修改。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四次修改。2016年10月27日星期四五次修改。2017年4月20日星期四第六次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现生活、工作于湖北省孝感市。黄饮冰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网络独立评论人。研究汇聚成《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族群起源说(华夏江汉形成说)》。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一点资信开设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