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6000年的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图案就是“秦”
距今6000年的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图案就是“秦”
文|黄饮冰
一、湖南的千家坪白陶上的一个图案:“双禾拥日图”
这个图案,是湖南湘西的文化名人、写了很多苗族文化专著的吴心源先生传给我的。对这个图,观察和琢磨了好几个月了。越看越觉得此图很熟悉,似存相识。是什么呢?觉得是一个“秦”字。
图案如下:
亚腰白陶罐,千家坪出土,吴心源先生提供。
这个出土于湖南千家坪的白陶上的图案,价值连城。因为上面有两个文明信息。
第一个,就是“稻眼蝶”图案。“稻眼蝶”图案,又包含两个文明信息。一是水稻种植。二是湘西苗族的“蝴蝶妈妈”。水稻种植和“蝴蝶妈妈”可以以此图为证。不是传说,而是实说。
第二个,就是“双禾拥日图”(也可能是三禾拥日图,因为高庙出土的是双鸟拱日图,这里可能是双禾拥日图。至于是“拱”还是“拥”,反正就是这个关系。我在解释河姆渡“双凤朝阳图”的时候,用的是“护”。所以这里也可以是“护”)。
什么是文明呢?这就是文明。实际上,我在2014年前,也把湖南当做蛮荒之野。但是在找环太湖文明之源和江汉文明之源的时候,没有办法把眼光看到湖南。一下子惊呆了,华夏文明之源原来在湖南,在湘西,在泛滇黔地区。武陵山,南岭,云贵高原,不得了!
当然啰,湖南还有何光岳、林河、流波。这几年又涌现出杜钢建、黄石这样教授级的人物,他们做学问,但并不把自己的学问用神秘包装起来。特别是贺刚教授,挖出了“高庙”,
这个文明之根太深了!不可估量。
二、湖南千家坪遗址文化因素与澧阳文化和高庙文化的关系
千家坪遗址资料截图1
根据百度百科提供的资料。2011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郴州市文物处对千家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专家认为,这个有着典型聚落特征的遗址,出土文物带有强烈的洞庭湖文化、怀化高庙文化印记,提供了长江中游与岭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的证据。
根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发掘领队尹检顺介绍:千家坪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遗址堆积共有6层,其中第三层为商代遗存,第四至六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是千家坪遗址主体。发掘中共发现房址8处、灰坑44个、墓葬54座。
尹检顺告诉记者,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数量众多,纹饰复杂精美,不亚于高庙遗址,表明湘江流域也是白陶往南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近年在湘江流域发现一批出土白陶遗址综合分析,基本可以认定,湖南史前白陶遗存的向南传播,除沅水外,湘江是一条毫无争议的重要途径。"
郴州市文物处专家表示,千家坪遗址的出土遗物,其特征与湘北地区商代遗存相去甚远,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是湘南地区商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虽然表现出较多独特的文化因素,但与湖南其它地区同时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吸收了澧阳平原、高庙遗址等强势文化的元素。
"地处南岭南北交通咽喉位置上的千家坪遗址,为考察长江中游与岭南的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表示,以澧水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是新石器时代湖南的文化核心所在,与此同时,在这个核心的外围,也活跃着一支重要的文化类群,它崛起于沅水中游,鼎盛时期锋芒直指澧水流域、洞庭湖东南岸、黔桂东部和南岭地区,这
支文化类群以高庙文化为代表,以印纹白陶为标签,对南中国史前文化施加了重大影响。无论是沅水上游、资水上游或是湘江上游,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个文化类群的作用。千家坪遗址就受到高庙文化的强烈影响,其白陶上的凤鸟、兽面纹饰就是明显的证据。
专家说,本次发掘不仅填补了湘南地区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空白,而且为以后继续追寻和关注这一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千家坪遗址资料截图2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时间是距今6000年左右。千家坪遗址第四至六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是千家坪遗址主体。第三层为商代遗存。
从千家坪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白陶上的凤鸟、兽面纹饰来看,因为千家坪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与高庙文化相距1000多年了,千家坪遗址应该是距今7800年的高庙文化的继续。同时又受到同时期澧阳平原上的文化的强烈影响。
距今6000年左右,湖南地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一种以澧水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是这个时期的湖南的核心文化,可以统一命名为澧阳文明或文化;另一种存在于这个核心的外围,以印纹白陶为标签。这个所谓的外围文化,实际上是高庙文化的延续。所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史前文化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上累积发展的来的。湖南文明,开启于距今20000年的玉蝉岩;距今9000年发展成为以彭头山为中心的彭头山文化;距今7800年发展成为以高庙为中心的高庙文化;距今6000年发展成为以汤家岗、城头山为核心的澧阳文明。在澧阳文明成为湖南核心文化的时期,高庙文化作为边缘文化,依然在继续存在。千家坪遗址就是高庙文化的继续,而不是受到高庙文化的影响。千家坪遗址中的澧阳平原文化因素,才是收到了同期的澧阳文明的影响所致。我总说,看史前文化,千万不能失去时间坐标,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距今6000年时期的澧阳文明,也有大量的高庙文化的延续,这就是文化继承的结果;
而澧阳文明本身的特征,则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旧文化的基础上产生新文化,是很正常的。印纹白陶同样是澧阳文化的底色文化。无论印纹白陶起源于澧阳还是高庙,在距今7800年时期,澧阳和高庙同属于这个印纹白陶文化。
比如汤家岗的八角星,就是一种新的八角星,我把这个新八角星归纳成汤家岗型八角星,特征是“两角同向四向八角星”,尽管也是八角,但是其中的两角是同向的,实际只有四个方向。而高庙八角星是“八向等分八角星”,其八角指向是等分的八个方向。从八角星的角度上看,汤家岗八角星是高庙八角星的变异型的结论是不错的。
其实距今6000年以后的八角星,大都是汤家岗类型八角星。
同样在八角星上,汉族使用的八角星,是高庙型等分八角星,而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八角星,则是汤家岗型八角星。
所以我以前说,距今6000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化点。澧阳平原上崛起的这个新文化,就是以汤家岗八角星为代表的新文化。对于这个新文化,我已经称之为“西王母”文化。所以我是把城头山定位为“西王母之都城”的。
高庙文化,一直延续到距今6000年以后,成为了湖南乃至于江南的边缘文化,最终消失了。高庙文化的继承人,到了长江以北,即中原和江汉的女娲(伏羲)神农族群和东北黄水的黄帝族群。
我对高庙文化也进行了定位,高庙是祭祀之国和女娲元神之国,是上古华夏儿女祭祀始祖母女娲元神的。远古华夏诸族从泛滇黔地区(昆仑山)外迁,都带走了女娲的一个分神作为各自的祖母神,但祖母神的元神还在高庙,他们定期回到高庙举行祭祀大典,所以高庙是7000年以前最大的祭祀场所,是最早的神州。大洪水和海浸打断了这种祭祀,共同的女娲祖母记忆也就慢慢消失了,各分族在各自的居住地祭祀各自的分神女娲。大洪水和海浸期间,中原的分神女娲崛起,变成了女娲正宗。而南方就演变成了西王母,实际西王母还是南方女娲元神,但是在北方女娲面前,被当做了西王母。
汤家岗八角星与高庙八角星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八角星中心图案的区别。汤家岗八角星中心是“蝴蝶结”型,高庙八角星中心是“四边形”(氐即地)。
汤家岗八角星
高庙八角星
在高庙文化的中心区高庙遗址白陶上的图案,还没有发现“蝴蝶”的存在,但是在汤家岗的八角星和千家坪的白陶图案中,就有“蝴蝶”的存在。那么这个以唐家岗-城头山为核心的澧阳文化,出现的新文化因素就是“蝴蝶”,“蝴蝶妈妈”与“西王母”是一回事。所以西南现在还存在的“蝴蝶妈妈”就是“西王母”。这是西南少数民族共同的文化源头。
至于其他的,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与伏羲扯关系、蚩尤扯关系、驩兜扯关系,当然关系是有的,但是是后嫁入的关系。
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大约距今4600年,城头山就被废弃了。我的解释是神农氏居石家河,神农势力南下,占领了城头山,驱逐了居住在城头山的西王。西王母的历史,就结束的。
三、千家坪的白陶图案为什么是“秦”
千家坪白陶截图,图文“秦”
这个构图,两禾拥日,是很直白的。这两禾之叶,很直观的就是稻叶,那么这个图要表达的就是稻作族群的对太阳和稻禾的关系了。从文字的角度看,这个要表达一个意思的图案,并且是直白和明确的图案,就是“图文”了。所以,这就是一个图文,我理解就是“秦”。
再看甲骨文“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