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传习录》番外篇①——“吴门立雪”与师徒之道
“吴门立雪”与师徒之道
——《南湖传习录》番外篇①
《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开篇叫《吴门立雪》,实际讲的是师徒之道,用的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在传统的修行体系中,师承、传授都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密宗,在我们熟悉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上,还要加上一句“皈依上师”。据称,在藏密的仪规上,每修一法,必先观想自己对面空中,传法上师坐于莲花宝座,本尊、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等一切圣众,於其座下周匝围绕。以上师居中,凸显尊传承重法统之义,也说明直接传法的上师在师徒相授受中的特殊的重要地位。
在显教、道家、儒家的传承体系中,师徒之间的传承体系同样重要。不过,道家常常隐去姓名,以特殊方式传授,但师徒之间的传承、印证一样都不少。儒家自孔子以来,尊师重道的传统更是一脉相承,“程门立雪”就是一例。

【程颢程颐,网络图片】
“程门”,指的北宋二程,程颢程颐两兄弟,此处专指程颐。“立雪”的两人,一位叫杨时,另一位叫游酢。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字中立,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曾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后,非常悲痛,在卧室设灵位哭祭程颢。后来,40岁的时候,又去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和游酢见老师睡着了,不忍叫醒,而是在外侍立不去。当时天下大雪,程颐一觉醒来,门外大雪已经有一尺深了。不用说,两个学生都成了“雪人”。
与此类似的,佛家还有禅宗二祖慧可雪中断臂求法,此处不录了。
“吴门立雪”实际借鉴的,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只不过,王茂斋先生此时尚未被全佑先生接受,比杨、游二人多一分挂碍,与二祖慧可倒有几分相似,大体介于二者之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茂斋先生的诚心打动了全佑先生,所以才有了吴式太极拳王家一脉。

【程门立雪,网络图片】
诚心可以入门,尊师方可入道。
密宗“观师默像”是非常直接的修法,通过观想师尊的形象直接在法界获得师父的信息和传授。过去唱戏的老先生也讲究这个,明心师兄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学得好的徒弟的心得是:“师父挖鼻孔的样子都跟着学。”我看过一个张云雷的视频,说他最崇拜的英雄就是他的师父郭德纲:他的行动、他的做派,怎么看怎么好,连师父喝水的动作都那么帅。这话里头有诀窍,真要学的好,对老师的“崇拜”是一个“捷径”。
但是,遗憾的是,以郭德纲的才能,德云社也出现过“造反”的情况,其他的领域、门派,恐怕就更多了。徒弟欺负老师,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也一直都是存在的。徒弟学的好,或者自己觉得学的好,“膨胀”了,管不了啦,最后师徒情分也就没了。
如果说学的好,之后再“膨胀”,这也说的过去,至少学到东西了。就怕是没有学,就先“膨胀”。如果王茂斋先生觉得自己是掌柜,不愿意低声下气去“吴门立雪”,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机会。在禅宗,过去大德们的一些教育法那真是非把人逼到“生死立见”之地不可。为此,南怀瑾先生曾感慨,要用禅宗的教育法,恐怕自己都成“被告”了(不是原话,记不清了)。以本人有限的经验来看,即使不成被告,恐怕也门前草深三尺,无人问津矣。
不仅仅是正式的拜师学艺,通过邮件、电话、微信等手段向人请教、咨询,也是“寻师问道”的一种吧。但是笔者发现,很多人不仅打不得骂不得,而且说不得,甚至观点不同也“了不得”。话不投机,挂机而去。你想,如果非要和你观点相同不可,那何必咨询、问道呢?说到底,“我慢贡高”,把自己看的太高了的缘故。“水往低处流”、“上善若水”,你太高了,“水”就流不到你那里去。

【小岳岳演出照,网络图片】
还有,最常见的一种是缺乏礼貌。比如,有人来信咨询,先问了一堆你的情况,忽然不说了,你问他的情况,再无回信,实在不知为何而来。还有,来信(主要是微信)咨询,你答复之后,再不回信。我在某公司时候,单位领导曾经说现在的小孩怎么都这样,发邮件给他们,一个“收到”都不回复。没有礼貌,可能是小时候缺乏教养,也可能是情商太低,当然也有可能是对你无视、不认可,总之,莫名其妙也。
所以,要想学好太极拳,先学学老先生们是怎么尊师重道,怎么舍身求法吧。
另:《吴门立雪》最后一句是:“那一年,王茂斋先生已经36岁。”为什么有这么一句呢?马老在和我讲这段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一点,王茂斋先生36岁才开始学,零基础起步,而能成一代宗师,大家都还年轻,有基础,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2019年4月12日星期五

附:近期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