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富国岛鱼露百年兴衰变迁 岛上居民靠其发家

作为一个沿海国家,越南人民很久以前就知道利用鱼和盐制作鱼露,并将鱼露作为一种日常的调味品。

从古至今,鱼露都是越南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调味品。富国岛县上一位鱼露加工厂老板称,很久以前自己的祖辈就靠制作鱼露谋生,而后将技艺传给了子孙后代,至今已经延续了五、六代人。

富国岛鱼露历史久远

有人认为,富国岛县的鱼露制作行业在1868年10月法国人第一次登上富国岛前就已经存在。

仅在法国人占领富国岛3个月后,赫塞那(Hersener)就对富国岛的本地行业进行了调查。

在赫塞那于1869年1月20日撰写的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

富国岛约2000人,除25名客居当地的中国海南籍华人外,全为安南人。

当地居民从事的主要行业有捕鱼、制作鱼露和开发林业产品。当地居民到柬埔寨以鱼露换取大米。

西贡的大型商船时常运载大米和盐从巴地(Bà Rịa)进入富国岛进行售卖并收购鱼露。

此后不久,富国岛的鱼露制作行业被上报到了当地政府,被要求上交税款。

富国岛鱼露进入越南内陆市场

到1907年,富国岛县有22家鱼露加工厂,年总产量达110万升,带来收入额超过30万法郎。从那时候起至1945年八月革命以前,富国岛的鱼露产业飞速发展,鱼露加工厂数量近90家,大多集中在阳东(Dương Đông)、格干(Cửa Cạn)和阳德(Dương Tơ)一带,年总产量达600万升。

思蓬(Tư Bông )是鱼露行业的老前辈,现已经是85岁高龄,据她回忆说:

鱼露制作完之后会被放到专门用来存放鱼露的瓮( tĩn)里,再通过手划式帆船运送到内陆进行售卖。

从富国岛的东北部到河仙(Hà Tiên)行程约45km,如果天气好,一早上或者一下午就能到岸,要是遇到风暴,有时十天半个月也到不了岸,还有人被风暴吹到了暹罗( Xiêm La,泰国)、马来。

阳东镇协盛鱼露加工厂的主人符碧玉(Phù Bích Ngọc)称,早在1930年之前,自己的爷爷符用河( Phù Dụng Hà)就拥有了第一艘机械船,并用来运送富国岛的鱼露给越南内陆的代理商,再从内陆购买消费品和杂货到岛上售卖。

后来,符碧玉的爷爷还用这艘船来搭载往返富国岛和柬埔寨的客人,每周两次往返。符碧玉女士把自己爷爷的举动评价为:“这是那个时代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飞跃,它将富国岛的鱼露带入了越南内陆的消费市场。”

靠鱼露发家的家族

在富国岛县阳东镇上,张氏梅和何文士夫妻二人经营的鱼露加工厂至今已有5代人的历史,在这里还留存着几个巨大的木桶,这些木桶高过两米,三人合抱也不能完全抱住,桶口还能看到明显的焚烧痕迹。张氏梅说:

那些是1947年一次西方侵略者扫荡、焚烧后留下的痕迹。

这几个木桶已经不能再用了,但我家希望留下它们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父辈度过的艰苦岁月,提醒自己坚守住制作传统鱼露的技艺。

据了解,开创张氏鱼露制作业的是张家高祖——张奇。

张奇去世后,他的儿子张文夫继承了他的事业,后来又传给了张文夫的两个儿子张文榕(Trương Văn Gồng)和张文惹(Trương Văn Dừa)。

如今,张文榕的后辈与自己妻子或者丈夫的家族在富国岛上创立了七个著名的鱼露品牌。其中,大儿子张鸿台创立了鸿台品牌,二儿子张文估(Trương Văn Cu)创立了鸿大品牌,小儿子张文和创立了鸿德品牌。

除了拓展父亲的品牌,张文和的子女还进一步创立了鸿德1、鸿雪、大德和美凤品牌。

历经多年,张氏家族里从事鱼露事业的家庭不断积累资金,扩大生产;投资于商船建设,利用船队在富国岛和坚江之间的海域捕捞鱼露原料——白饭鱼( cá cơm),保证了鱼露年产量高达数百万升;借助船队,鱼露被销往越南南北,甚至被出口到许多周边国家。

范文毅是鸿梅鱼露加工厂的创始人,如今富国岛上的老人们仍然对他充满波折的创业事迹津津乐道。

抗法时期,范文毅带着全家从阳东镇移居到了北部的格干乡,并在那里建立鱼露加工厂,开荒种植胡椒。

正当事业顺风顺水时,1947年10月的一天上午,借助东北风,法军乘着战舰从阳东镇登陆富国岛。

法军指挥官看到范文毅家的两艘装满货物的船只停泊在格干河口,误以为是支援抗法部队的粮食,便下令将之烧毁。5000多个装满鱼露的瓮和很多没来得及售卖的家用品、消费品一起沉入了水底。

然而悲剧并没有结束,法军还闯入村子,烧毁了范文毅家的仓库,其中有约200个装满腌鱼(制作鱼露的主要原料)的大桶。全家几十口人都茫然无措、分外伤心,但却只能钻入山林以求保全性命。

所有财产被烧毁,范文毅家的男丁们气愤填膺,纷纷加入到了抗战队伍中,女眷则回到阳东镇寻求借宿之地。从著名的鱼露生产商变成了一穷二白的落难者,她们不得不起早贪黑的制作各种发糕、蒸米糕和馒头,靠卖这些东西来糊口度日。梅女士的四女儿回忆道:

很多时候想起鱼露,我们姐妹几个想尽办法却没能筹集到资金。没能再次从事这个由奶奶和父母辛苦创立的家传行业。

最终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标会(chơi hụi),以此筹集到了少许资金,我和我的姑母乘船到越南内陆,再坐汽车到西贡购入衣服和布匹,最终运回富国岛售卖。

当时这些商品在岛上很是稀缺,带回去多少都能卖完,我们因此赚了不少钱。

到1966年,积攒了一定的资金,我马上购买了木料,请了工匠打造制作鱼露的木桶,慢慢的重新建立了家业。

后来,她继承了父辈的事业,继续经营鸿梅鱼露厂。而另一个女儿范氏玖则与自己丈夫共同创建了另一个著名鱼露品牌。

有学者曾说富国岛上有很多家族是依靠制作鱼露发家的。而也正是因为像青河、青国、协盛、盛发、海山等著名的百年鱼露品牌才使得许多家族的名望上涨。

即将修建鱼露博物馆

目前,富国岛拥有58家鱼露加工厂,年产量为2500至3000万升,占全国传统鱼露总产量的25%。

富国鱼露协会主席胡金莲( Hồ Kim Liên, chủ tịch Hội Nước mắm Phú Quốc)称:

与胡椒一样,鱼露也是富国岛县上最久远的著名传统产品之一。

很快,富国鱼露协会将与地方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合力修建富国鱼露博物馆,让前往富国岛的游客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鱼露的生产、加工过程,了解这个有着百年余历史的传统行业的兴衰变迁。

作者:麋鹿

审核:玉泉山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