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在市场如此火热
银锭的形制由银锭的器形,银锭上的铭文和专用名称组成,大致可分为元宝形,方形,圆形,腰形,牌坊形几种。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所以习惯上将银铤,银饼,银锭统称为元宝。我国历代的银锭铸造发行都没有统一的规定,许可自 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俗习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银锭的造型没有规定。大体上,汉代的器形为饼状;唐代的为长方形条状;宋代的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制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状,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元代银锭多无铭文,边缘翘起,中间内凹;明代银锭长度变短,厚度增加,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清代到民国银锭器形繁杂,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各朝代中,以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主要有四中;
当时银锭的去处很多,比如用于战争赔偿和外债的赔付、镇 压太平军等军费开支。同时,上缴的江汉关关税银锭都进了银库,作为政 府财产,免不了被熔化改铸成其他品种银锭的命运;此外,清朝末年,湖北建造了湖北造币厂,开始制造银币,其间也改铸了不少银锭,这些都导致了海关银锭特别是江汉关银锭存世稀 少。
市场上的银铅或银铜等合金假锭,新时色泽灰暗、久后有时会呈现出红、黄、黑色,这是银中大量掺入红铜、黄铜和铅等所致,但仍无雪白色的宝光。
近两年明清银锭价格的火速上浮,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和收藏者,也造成了银锭价格的极速飞涨。拍卖市场上一鸣惊人的清代“湖北省造光绪元宝”五十两银锭以10.6万成 交,再次肯定了银锭“不差钱”的潜在价值。
“黄金自东汉以来已很少流通,而白银的地位则日益提升,但宋代政 府对银锭任凭民间自行铸造,清代银锭则在各城镇甚至各行各业均有不同的标准,形同壁垒。种种落后而缺乏效率的使用状况,注定了银锭被淘汰的命运。”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中国金银锭专家李小萍介绍说,到了民国,废两改元无情地将银锭掘出流通领域。
各个时期的银锭具有不同时代的风格,银锭始于汉代,汉代银锭一般呈圆形叫银饼,较为粗糙。唐代除继续沿用汉代圆形银饼外,开始出现长条形银锭。两宋时期银锭外形渐变,两边有束腰,正面四角翘起,两端呈弧形,称束腰型银锭,较唐代要宽厚。元代银锭与宋代大同小异,两端呈弧形,内侧東腰,中间内凹,周缘呈翘起状。明代银锭,出现双翅,而且较高,不大规整。到了清代银锭铸造较规范,边缘清晰,棱角分明,一改过去单一模式,形式更丰富多样。“银作局”“课税”“乐厂”“涪边商”等,在很多银锭上都能发现类似的文字标记,这些就是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铸造和錾刻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是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般来说,铭文越多能说明的问题也越多,历史价值也越高,其市场成 交价也越高。因此,官铸比私铸的银锭具有更高的公信力,二者的收藏价格也相差甚远,官铸往往是私铸的两三倍,甚至更多。
明清时期是我国银锭铸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时期,其品种颇多,有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等各种规格。一般的银锭内都铸有收入来源、产地、年份、成色、炉名或银匠姓名等内容的铭文,内容历代不尽相同。通过研读铭文,可以鉴定银锭属于哪个历史时期,收藏者只需了解银锭上的铭文知识进行集藏即可。明清银锭还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官铸的银锭一般把重量铭文铸在侧面,而且每锭都有银局名,如“厘金局”、“官钱局”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铸造的官锭还要镌上省名,如“湖南厘金局”、“四川官钱局”等;私铸银锭铭文基本是私银钱号名称,如“兴盛昌、震远钱局”、“裕记汇号纹银”等等。两者的地位不同,其收藏价值也是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