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王者荣耀”这四个套路, 让孩子像爱游戏一样爱学习
听说过“王者荣耀”吗?你家或身边,是否有孩子沉迷于它?
最近,杭州教师蒋潇潇发文《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痛斥这款风靡中国的手机游戏。
他说学生们简直被“王者荣耀”迷住了,有的学生打争霸赛打到凌晨3点,有的学生去买二手手机只为能打游戏,还有的学生花大把钱买游戏装备……更有学生泪流满面地对他说:“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我不敢告诉父母,怎么办怎么办老师?”
心痛的不只是老师,还有家长。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一回家就偷偷拿手机玩游戏,谁抢他手机就跟谁拼命。
(问问孩子荆轲是男还是女。如果孩子说是女的,八成孩子是玩上王者荣耀了。因为在游戏里,荆轲被设置为女性)
唯一的既得利益者只有游戏公司。王者荣耀坐拥2亿用户,日活跃用户峰值高达8000万。
去年底,腾讯为这款游戏的开发团队(人数为30人)开出1亿元年终奖。团队负责人姚晓光前不久花了9800万在香港买豪宅。人们不禁要问,未成年人为姚晓光的豪宅添了几块砖?
孩子为何会对游戏上瘾?因为成功的游戏设计师都是高明的心理学家。
当孩子玩游戏入神时,家长与其酸溜溜的地说“如果你拿出玩游戏一半的态度去学习,肯定不止今天这个成绩”,不如学学游戏设计师的套路,并运用于孩子教育,说不定会让孩子像喜欢游戏一样喜欢学习。
世界顶级游戏研发总监简·麦戈尼格尔说:游戏公司一般会用四招来让玩家入迷,分别是: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
游戏中的目标都很明确:“到黑森林去打败来自碧玺王国的卡里考,拿到他的月光石之后带给城堡里的铁匠,他会给你打造新武器。”这相当于手把手教玩家怎么学习。
游戏中的目标大多是“伸手就能够得着”的目标,让玩家非常容易达成,然后不断积累,出现更多目标,让人无法自拔。
但现实中不是。老师和家长常常给孩子竖立一些模糊又长的目标,比如“期末考试要考95分”、“考上重点中学”,这就相当于只有木剑,却要直接跳到最后一关打老怪。
>>>>
启示:制定“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小目标
给孩子提供具体的实现路径,也就是里程碑,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来搞定大目标。
如何衡量目标是否具体呢?如果目标是可拆分、可量化的,那才是具体目标。以“期末考试要考95分”这个目标为例,就可以分解成“每天半小时预习”、“每天半小时复习”、“每天整理两页错题集”等一个个小目标。
不是想着一下子要搞定某一件事情,而是找到实现它的路径,然后逐个搞定。小目标完成好了,大目标水到渠成。
游戏中的规则有两个特点:
一是简单。大多数游戏的规则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如消消乐,就是3个相同形状的连在一起就能消失。
二是不容逾越。否则,就是BUG了。所以玩家只需要按这个规则玩就ok了。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视规则为儿戏,花在建立规则、打破规则、再建立规则上的精力太多了。
启示:说好的规定,坚决执行
要给孩子建立一些简单的规则,并坚决执行,变成仪式。一旦把规则变成习惯、仪式,孩子就少了很多杂念,不容易分心。
以做作业为例,可以这样制定规则:
针对写作业拖拉,规则是“到了睡觉的时间,没写完也不准写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
如果写作业潦草,规则是“必须重写”,重写只要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跟自己比),并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说好的规定,不能破坏。
游戏的反馈机制及时且具体,离通关还有多远、离升级还差多少分,这种反馈是量化的,容易把握。当玩家看到这些反馈会暗示自己,最终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成功势在必得。
玩家如果成功了,会立即得到奖励,比如新武器、新技能、新关卡,这可以让玩家不断积累成就感和满足感,充满积极的情绪去继续进行游戏。
玩家如果失败了,系统会说:“没有关系的,再来一次!”所以在游戏世界里,玩家从来不害怕失败,失败可以重来,甚至让玩家更加全力以赴。
学习、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没有及时、具体的反馈机制。一个班四五十人,老师很难贴心到奖励孩子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比如连续预习了一周,阅读了一本名著,考试进步了三名。
正面行为得不到反馈,孩子就难以坚持不懈。相反,一旦犯了错误、成绩下降,立刻挨批,孩子难免沮丧、泄气。
一个孩子,只是老师的几十分之一,却是父母的百分之百。老师受精力所限,那些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家长可以做精、做细。比如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
以阅读为例,如果孩子每天阅读了15分钟课外书籍,就在阅读卡上记录一次。如果连续坚持5天,可以奖励一次看电影。如果坚持一个月,奖励周末郊游一次。
游戏从来不强迫玩家,但总是诱惑玩家。现实生活中,总是老师、家长给孩子下任务,而孩子被迫参与。有没有办法把任务变成孩子自己的任务?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让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搞定任务?
>>>>
启示:让孩子有“参与感”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这是孩子一个心态上的调整。所有的功课、任务,不是给老师、家长做,而是给自己做。要实现这一点,不能由家长单方面制定目标、规则,而要和孩子一起来制定。
通常,家长可以把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自己的愿望结合起来。打个比方,如果儿子想打篮球(他的愿望),就必须每天30分钟课外阅读(你的希望),二者配套同步实施,会明显增强孩子的参与感。
通过分析游戏设计原理,不难发现孩子不是喜欢打游戏,而是希望在游戏中寻找现实生活给不了的快乐。要让孩子回到现实,不是没收手机、剪断网线,而是把现实生活变得和游戏世界一样有趣。父母不如学着游戏设计的原理,给孩子设计一套“人生游戏”。
福利时间
让孩子像爱游戏一样爱学习
关注青榄家长地带,即可领取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编程》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