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二十一散文篇:“裴艳玲旋风”在香港(二) 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戏

  
郑熙亭文存之二十一散文篇:

“裴艳玲旋风”在香港(二)

题记:1986年8月31日,香港《大公报》以一个大版的四分之一辟作特稿专栏,并列发表了新闻界名流费彝民和河北省文化厅长郑熙亭文章:
费 彝 民 :“ …… 在 香 港 剧 坛 上,最近刮来了一股簇新的异乎寻 常 的 河 北 梆 子 ‘ 裴 艳 玲 旋 风 ’ ,《钟馗》这出高难度的一流好戏, 不少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把全场观 众统统拉进戏里去……”
郑熙亭:“艺术,只要是真的,美的,是没有地区界限的。河北梆子是地 方戏,乡土戏,但裴艳玲和她的搭档们,尊重观众,认真做戏,一丝不苟, 每当剧终时观众们热烈地涌向台口,我便深深感到了台上台下情感的交流融 合在了一起……”
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戏
 郑熙亭
河北梆子真正被香港观众喜爱、接受、承认,是在《钟馗》演出之后。这是一出独家戏,是方辰参照传统剧本,加以创造,按照裴艳玲的优长编写的,与厉慧良先生等演的《钟馗嫁妹》大不相同。七场戏,十分干净。一场 接一场,层峦起伏,如登庐山观三叠泉,迤逦而来,千回百折,奔腾而下, 山鸣谷应,不知所至。比如《行路》一场,钟馗的心情是欢慰的,观众的 “共鸣”是沉重的。唱腔稍带高拨子和昆曲韵味,唱词优美浑厚,不是元人 杂剧,胜似元人杂剧。唱得以喜衬悲,寓悲于喜,催人肺肝。钟馗与众鬼边唱边舞,身段、造型,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裴艳玲的艺术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表演得心应手,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把一个面目狰狞的鬼王,刻 画得十分可爱、善良、幽默、多情多义,活现出这位刚烈正直之士的内在性 格。难怪观众掌声不歇,据记录,全场热烈鼓掌六十二次。新华社文体部刘 才昌先生赞不绝口,他说整个剧本为一首长诗,问刊行情况,我告诉他在省 的戏剧刊物发表了。他说应出单行本,第二天,便被一家出版社拿走了。最动人的是第六场《说嫁》:
一路长风伴我行,
夜色静,寂无声,
故园热土一望中,
物是人非倍呀倍伤情。
这时裴艳玲一改前场“强欢乐”的唱法,用凄楚悲凉情调,似唱似哭, 剧场观众,屏息静气,全付心神都被吸引了去。接下去,裴艳玲哭着唱:“来到家门前,门庭多清冷,有心把门叫,又恐妹受惊,未语泪先淌呵,暗 呀暗吞声。”此时,只有一个琵琶伴奏,如泣如诉,真所谓“冰泉冷涩弦凝 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观众的心被 撕裂,剧场内隐隐听得哭泣声。香港《商报》套红标题《李香琴含泪看钟 馗》,这位香港电视界名流说:“裴艳玲演钟馗可称为中国戏曲表演的一 绝。她的表演是如此全面和如此精湛”,“钟馗与小妹重逢诉衷情的一段, 我是一边看一边流泪”,“这位裴老师,我真要拜师从头学起,她的每一个 动作,可以看得出是经过长期的练功,是长期的思索得来的”。
我忽然想起50年代《十五贯》的轰动,周总理曾有一句名言:“一出戏 救活了一个剧种。”戏曲要发展,就要不断演新戏,不能老是“炒剩饭”。有了新戏,便无危机可言。河北梆子剧院,以《宝莲灯》、《哪吒》、《蝴 蝶杯》三出大戏起家,开创河北梆子的全盛时期。到了《钟馗》又为之一 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这出戏,使河北梆子冲出河北,走向了大千世 界。当演出团刚刚归来,香港某公司跟踵而至,恳请裴艳玲重返香港,以偿 各界之愿。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