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慢跑/快跑/快快跑的数据分析看区别
『跑你』——RunYouRunMe——跑步不受伤,新手快入门。愿跑友亲们更健康不受伤,一起跑一辈子。
原创技术文章,真实案例分析
文 | 老Q
走和跑的区别大家都清楚,走路没有腾空,总有一脚接触地面。跑步有腾空,总有某个时间段两只脚飞起。
上面这个是大致的区分法,当然也是最为重要的不同。
如果咱们把走路、慢跑、快跑、快快跑这几个,放一起横向比较一些数据的话,都有什么不同呢?哪些数据?咱们以前多前提到过的垂直振幅、步频、步幅、垂直步幅比、触地时间等这些常用的数据。
比如,步幅,是不是走路就比跑步要小呢?
再比如,垂直振幅,走路是不是就会比跑步要小呢?
还比如,垂直步幅比,走路是不是就会比跑步小呢?
亲们考虑一下。没什么坑,可以大胆地说出你的答案。
光脑补不行,咱们得以事实为依据。正好今儿跑了一个训练课表是E10+T10X3w2+I2X6w1.5+E10。看着怪复杂的,什么意思呢?
E心率10分钟,然后T配速10分钟一组共跑3组中间休息2分钟,然后I配速2分钟一组共6组中间休息1.5分钟,然后是E心率10分钟。当然,老Q的老习惯是一前一尾会加上热身和冷身步骤。
这个课表跑起来也蛮复杂的是伐?包罗万象了:E可以算慢跑了,T可以算快跑,I可以算快快跑,中间的休息老Q向来是走着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走、慢跑、快跑、快快跑齐活儿了。厉害了word我自己。
跑下来是啥情况?先让亲们晕一个:
一共22个Lap(步骤),看着都晕了吧?
如果晕了的话,咱们就一个个来拆开来说,按照走路、慢跑(E)、快跑(T)、快快跑(I)分别说一下。
22个步骤里面,走路倒占了近一半了(T跑有3个2分钟的休息,I跑有6个1.5分钟的休息),共9个步骤是休息(走路),上图只是列了其中一些(6个),没有全部列出。
先来看一下配速,大概11分钟~12分钟为主,基本上是正常步行的速度。
再看看步频,多数是120+spm。步幅的话,主要集中在67~71cm之间。老Q的小短腿啊——心中永远的痛。
平均垂直振幅:4~5cm为主。这个数据可能有些亲们会有点意外,走路的振幅也会这么高?
平均垂直步幅比,这个有点意思了,5.9%~8.04%不等,差距其实挺大的。
哦,还有触地时间,多数是350毫秒以上。
再来看看慢跑(E跑)数据:
一前一后,各有一个E10。E心率区间的10分钟跑。
前面这一个E10,是当天第一个正式的步骤(之前有拉伸及热身),满血状态下跑的,所以配速高(510)心率低(126)。最后跑的那个E10,已经是N轮折腾下来的事儿了,差不多就是死去活来的状态鸟,所以看到配速低(642)心率还高(135)。差距明显啊。
步频差不多,180spm vs 178spm。比步行数据要高不少。毕竟是跑啊。
步幅前面状态好,明显要大一些,103cm vs 84cm。比前面的步行数据都要高不少。
垂直振幅的话,9cm左右,差不了太多,比前面的步行数据(4~5cm)要高不少。
触地时间的话,状态好的E明显要强于疲劳状态下的E。237ms vs 252ms。
垂直步幅比,也是状态好的E强于疲劳E。8.6% vs 9.94%。
再来看看T跑数据:
三组T跑10分钟,配速都差不多,42X。步频差不离,186~188spm,接近,比E跑要快一些。
步幅也差不多,118~120cm,比E跑要大。
垂直振幅8.81~9cm,这个跟E跑的振幅数据差不多,没太大差异。
触地时间217~219ms,这个比E跑要少。
垂直步幅比的话,7.3%左右,比E跑少一些。
咱们以前说过,看一个人蹬不蹬地,看垂直步幅比能看得出来:跑得越快,垂直步幅比应该越低才对。目前看来,老Q的T跑比E跑符合这个规律。
来继续看I跑(间歇跑,最累人的一种强度锻炼,详情点这儿)的数据:
3组T之后的6组I。虽然每组只有2分钟,不过有经验的跑友亲们,应该知道这么个练法意味着什么。
这么说吧,从第2组I开始,就不断有放弃的念头有脑海转悠……而且这个念头一直在诱惑,尤其在I跑过程中大口喘气,肌肉出现明显的疲劳感的时候……还是没就范。
先看看I跑的配速,329~354,都在老Q的I配速范围内,明显的越跑到后面的组次,配速越低。这引起配速比起E跑510,T跑42X,还是要高上几个档次的。
步频:190~198。越到后面的组次,步频越低。比起T的188和E的180,要高那么一点点。顺便说一下,以前单独练I的时候,步频基本上能在195以上。
步幅的话,基本上在135cm左右。比T的120和E的103cm都要大。
垂直振幅多在8.5cm左右,平均值要比T和E要小那么一点点。
触地时间的话,在200ms上下,比其它几个要少些。
垂直步幅比的话,在5.6%~6.7%不等。越到后面的组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不过总体上来说,也符合了速度越快,垂直步幅比应该越低这个正确的规律。
最后总结一下:
配速:走路<累E<满血E<T跑<I跑;
步频:走路<累E<满血E<T跑<I跑;
步幅:走路<累E<满血E<T跑<I跑;
垂直振幅:走路<累E=I跑<T跑<满血E;
垂直步幅比:I跑<走路<T跑<满血E<累E;
触地时间:I跑<T跑<满血E<累E<走路;
说这么多,对我们的训练和比赛有什么具体的指导作用吗?
其实想告诉大家的是:
1、通过不同配速下的垂直振幅、垂直步幅比等数据,可以检验一下自己的跑步动作是否合理;
2、配速变化时,基本上所有数据都会发生变化。例如配速明显提升时,步频/步幅都会有明显提升。
3、身体在疲劳状态下,很多技术指标都会下滑。所以,如果想要在马拉松这种长时间耐力比赛的后半段还要保持较好的状态,平常的有氧能力、肌耐力这些基础训练,不可缺乏,不能偷懒,不得有误。
--本文完---
老Q(老刘)——运动大叔,安全跑步知识(姿势跑法、心率训练)传播者。
----更健康不受伤专用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