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丨线材测试

有追看这专栏的烧友,可能知道我主要的工作是实测影音器材,把其功能及听后感等总结成一条短片,然后放到YouTube上(最近发现有热心网友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把我的短片搬运到B站,如果你看到这个专栏,希望你可把我的短片下架,谢谢!)。经过几年来的经验,我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试机方法,不过因为YouTube的节目编排所限,我甚少跟观众谈及。
最近听到一位同业朋友分享他试线方法时,我发现跟他的方法不尽相同,想籍此讨论一下。他试线材时,会尽量把大部份线材换成一些平价的录音室专业线材,原因是他需要把音响系统设回到一个“平衡度”较高的环境。专业线材的表现确实有非常好的“平衡度”,高中低频均非常平均,而且音染极低。作为试机的音响系统要够平衡,才能轻易听出新换入线材所带来的变化。
在解决平衡度之后要注意的是“音质”,可惜那些平价专业线材,听起来通常都不够幼细、声音直白,说白点听感较为乏味。发烧友讲求的细致度、质感、层次、空气感、音场及空间感等等的Hi-Fi元素可能略为欠奉,当搭配有一定质素的线材使用时,其表现必然会被拉低,极其量只能听到它的味道及取向,而刚才我提过的Hi-Fi元素可能难以发挥,因整套线材的质素不够。这方面我会选择采用一些质素较高的音响线作为参考基础(当然价钱亦相对较高),但重点是这些线材需要具备音染极低及个性不太强烈的特性,我比较偏好德国Inakustik AIR系列线材,不过它在国内不是一线当红品牌,可能读者未必熟悉它的特性,当然市面上还有非常多更优质更好又中性的线材,Inakustik刚巧是我能力范围内能买到最合适自己的而已。当音响系统配上既中性又有一定质素的线材,换入什么都能轻易听出个中变化,而且新加入的线材大致能到达什么级别也能轻易分辨,它比整体的线材高班还是低一班立即一目(耳)了然。打个比喻,试贵轮胎也会找辆高性能车试吧?
另一个议题是,同时试数条同系列线材时,他认为全数尽接到音响系统上,才能真正感受整个系列的味道及特性,这个方法我认同一半。同品牌同系列的线材,通常结构、造工、用料等都同出一辙或非常接近,因此特性、表现及音质等都会非常接近,所以共同使用是最能听到整个系列的表现。不过试线多了,我试过有些品牌同系列的线材竟然有不同取向,例如有款来自东欧的品牌,它的电源线着重低频表现,用在讯源器材时略嫌高音较为暗淡;讯号线也是着重低频表现,但中高频比电源线来得明亮一点;而最平衡的是喇叭线,高中低三频平衡。如果我甫一开始试线便把它们全都接到系统上,我肯定不能逐一跟读者讲解其特性,而且三条线或一评价的话,这系列线材的评价便变成着重低频,如果读者需要这取向的喇叭线,那么我的评语跟实际便有落差。那位同业的试线方法有参考的地方,我的方法也一定不是最好,不过希望透过分享,大家可以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试线方法。下篇跟大家报导一下8月的2021视听展(香港音响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