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荫家风故事数则
王茂荫
陈平民
家风,也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一种显现与潜在的垂范力量。家风不仅关乎乡风、社风,而且关乎行风、政风,甚至关乎党风与国风。
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晚清名臣王茂荫,是安徽歙县人。他出于世代行善、隐德不扬的商贾家庭。王茂荫之“王”,称“山西太原王氏”,王氏传统经典的门风对王茂荫影响至深,他在京城为官三十余年,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而声震朝野,著名中外。关于王茂荫的家风,这里讲几则故事,与读者分享。
王茂荫的老家在歙县旱南杞梓里大山区,这里距他二姑妈方栢芝家所在的三阳坑,有20里蜿蜒山路,这是明清时期昌徽官道最险峻的路段之一,是外出经商的徽州人通往江浙的咽喉。山道最险峻的地段叫中岭头,那里有一口清泉,过往行人至此,常常停马歇脚,饮泉解渴。旧时这里常有强盗出没,杀人越货。少時的王茂荫听说过往商人常在饮泉歇脚时遭强盗打刧,便把这山泉名“盗泉”,并在梓杞里与三阳坑等地粘贴红绿告示,告诫过往行人“渴不饮盗泉之水”,谨防强盗杀人越货,乡人称他为善童。
王茂荫生活的那个年代,杞梓里至三阳坑这条陡峭的山道旁,还曾长有一株茂盛的漆树。不少过往商人大热天都要到树下歇息躲阴,因此而染上漆疮,皮肤痛痒难耐,以至耽误行程。年少的王茂荫听说这个情况,又做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热不息恶木之阴”,插立树旁,警示过往行人。后来,“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成了王茂荫为人做官行事的准则。
咸丰年间,王茂荫断断续续地写下《家训和遗言》,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咸丰元年,他写下这样一段话:
凡人坏品行损阴骘,都只在财利上,故做人须从取舍上起。富与贵是人之所头章,所以从此说起也。此处得失利害关头,人心安得无动?惟当审之以义,安之以命。我命中有时即不取非义亦有,命里无时即取尽非义终归于无。看着当下取来虽见为有,不知非灾横祸出而消耗之必过于所取,须以当下之不取为消将来之横祸,则此心自放得下。古云:漏脯充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随之。当时时作此想,则自然不敢妄取。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有志者须极力持守,方可望将来有好日。
王茂荫将“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写进家训,表明他不仅自己以此为圭臬,而且要求子孙后代以此为家范而垂示永远。
王茂荫长子尊遗训请人以青田冻石刻制的“直言敢谏之家”印章
道光十一年(1831),王茂荫在京城考上举人,第二年又联捷成进士,备官户部,当年九月,他乞假南归探亲,75岁的老祖母方太夫人见到步入仕途的孙子,喜不自胜,她谆谆告诫孙子:
吾始望汝辈读书识义理,念初不及此,今幸天相余家。汝宜恪恭尽职,毋营财贿。吾与家人守吾家风,不愿汝跻显位、致多金也。
老祖母的这番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开始只是希望你们这辈人通过读书,懂得为人的要义和做事的道理,压根没想到你能高中进士进入仕途,这可是老天爷对我们王家的眷顾啊!你必须忠于王事,恪尽职守,切不可私营财贿。我们要共同坚守王家的好家风,不图你在仕途上谋取显著官位,也不图你赚取多少钱财。她不希望孙子升官发财,“跻显位,致多金”,而是希望孙子勤廉从政,“恪恭尽职,毋躁进,毋营财贿”,这种思想境界,难能可贵。祖母八十寿辰那年,王茂荫提前两个月乞假省亲,回到家中,祖母又一再叮嘱:“吾家虽寒素,粗足自给,愿汝善守身,不愿汝积多金也。”王茂荫的儿子们说王茂荫对祖母的告诫“终身志之不敢忘,盖一生清节,有自来矣”。
王茂荫身为二品大员,家中并未因其显贵而巧取豪夺一瓦一垅。他生前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财产,去世前曾告诫后人:
吾以书籍传子孙,胜过良田百万;吾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自己不要什么,两袖清风足矣!
反对奢侈,崇尚俭朴
王茂荫的老家歙南杞梓里,“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旧时,这里的民人生活生产条件相对艰难,他们对吃杂粮穿土布习以为常,生活俭朴,性情刚直。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情趣,王茂荫一直保持到京城。他没有特殊嗜好,寡营欲,反对奢侈,崇尚俭约。他儿子向世人介绍所说:王茂荫“性恬淡,寡营欲,京宦三十载,恒独处会馆中,自奉俭约,粗衣粝食处之晏如”。
王茂荫生活的那个时代,京官是可以带家眷的,而王茂荫却是一个例外,他在北京为官三十多年,始终只身居住在宣武门外的歙县会馆中。因病开缺療修的几年,甚至还迁居过道教宫观场所即北京城西宣武门内的玉皇阁和北京城东的玉清观,被北通州潞河书院聘为主讲,又临时寓居潞河。他不是不想把夫人吴氏带往京城,而是考虑祖母、父亲、继母年事都已高,遂将夫人留在老家侍候,以代他尽孝。咸丰六年,他夫人到京城探亲,也同住会馆房舍,去的时候把老家日常劳作的纺纱车也带去了,可是在京才待几个月,便又匆匆南归,回到老家代夫君尽孝。
王茂荫有个亲戚叫方水云,夫妻同庚,花甲之年做寿庆祝,请了正好探亲在家的王茂荫。按习俗惯例,王茂荫要送上寿礼,可是他却什么也没送,只是作了一首诗,亲笔题写在《水云先生六十花甲图》上,并在席间念给乡友听。他崇尚俭约,身体力行,在乡党间留下美谈。
王茂荫故里五猖庙(2010年摄)
子孙非有安邦定国之才,不必出仕
王茂荫因病开缺在京疗养期间,先后写下了很多段《遗言》告诫家人,其中有一段话是:
日后子孙非有安邦定国之才,不必出仕,只可读书应试,博取小功名而已。
王茂荫的后世子孙严守这条训戒。从王茂荫本支及旁支至今,已历七代人,经商者有,做店员者有,当教师者有,务工务农者亦有,而步入仕途谋得一官半职者却风毛麟角。王茂荫玄孙王自力先生,是个从教一生的无党派爱国人士,是如今王氏裔孙中辈份最高的唯一健在者。他透露了这样一件事:他在歙县桂林中学执教时,歙县县委曾有意安排他为县政协委员。此事让他时任黄山市民革主委、市政协副主席的堂兄王自夑先生知道了。王自燮特地打电话给王自力说:“雷海(王自力小名),听说歙县县委要安排你做县政协委员,你是不能做的呀,高祖有明确吩咐,你到我这里来一下。”王自力先生电话中说:“我不能做,你当民革主委和政协副主席怎么又可以呢?”王自燮说:“我从小过继给姨妈家,只能算王家的半个子孙了,而你是完全的王家子孙,所以不能做。”事后,王自力先生听从了党兄劝阻,没有答应做县政协委员。
永葆直言敢谏之家风貌
王茂荫的远祖唐时太原人王仲舒(字弘中),曾任江南西道观察史,他自幼丧父,事母以孝闻,居官左拾遗敢于直言极谏,因阻止“矫诞大言,中伤贤良”的裴延龄为相,而累转尚书郎。《旧唐书》有他的传。王茂荫的高祖王文选(字遴士),是康乾间人,“以孝义行于时”。王茂荫的曾祖父王德修(字心培,号静远,考名洪烈),乾隆间武举人,有资格再考进士拜官,因父亲突然得病,他亲自侍候十余年,为此而绝意进取,孝养母亲以终。王茂荫的祖父王槐康(字以和),因兄弟多食指繁,弃儒从商,游贾京师做茶叶生意,因操劳过度三十一岁病死潞河。王茂荫的父亲王应矩是晚清贾名儒行的大茶商。王氏先人居家重孝义和为官直言极谏的遗风,王茂荫是完完全全地弘扬光大了。他居官之日,先后给咸丰和同治皇帝上了一百多个奏折,讲的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能言他人所不能言所不敢言,“于时事利弊实有切中要害处”,真正做到“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同治四年(1865)六月二十二日,他在弥留之际,仍告诫儿孙要世代遵循皇上“志虑忠纯,直言敢谏”天语。他去世后,长子王铭诏根据他生前遗训,选青田冻石请名手镌刻“直言敢谏之家”印章一方。该印章外雕云龙纹,阴文白字。王家曾将其置于王茂荫灵堂之右,以垂示子孙永以为训。
本文作者陈平民坚持研究王茂荫40余年,公开出版两部专著和一部编著
【延伸阅读】陈平民谈王茂荫家训家风的特点
朱夫子(熹)说:“新安山峭厉而水清洁,其人务为高行奇节”。徽州是新安的后称。徽州的山,挺拔廉厉,徽州的水,清激悍洁。山川灵异所钟,历史上士林中的徽州人也大多刚正忠直,清勤廉洁,高风亮节,代出伟人,晚清时期的王茂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个。
王茂荫之王称太原王氏,王茂荫的远祖太原王氏迁江南始祖唐人王仲舒,曾官江南西道观察使,是一个以事母极尽孝道、事君直言极谏之人。《旧唐书》有其本传。王茂荫出于世代行善、隐德不耀之家,受经典家风影响至深。他身为京官三十年,居高位而澹泊名利,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而声震朝野,这实在不容易!“百善孝为先”,这话千真万确。我赞许拜王茂荫为师的清歙人徐景轼的话:“世(人)但知公之忠,而不知忠本于孝,世(人)知公之能忠能孝,而不知其忠孝之克全者”。都说“自古忠孝无两全”,而王茂荫一生却做到了忠孝两全!
我研究王茂荫已经四十年,我以为仅仅将王茂荫目为清代货币理论家或理财家,视野有失宽阔。应当说他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才、吏治和管理思想都很丰富,且极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王茂荫的家训家风也非常经典,也很值得研究。
家风建设决不是一件小事。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总是联系着族风乡风、行风与政风,甚而关乎党风与国风。深入研究晚清名臣王茂荫的家训和家风,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撰写于2017年11月10日,2021年8月10修订)
【作者简介】陈平民(1948—),男,安徽休宁县人,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坚持研究王茂荫40余年,公开出版专著三部,百余万字。通讯地址:屯溪社屋前路3号徽州公馆4—6—102室。联系方式:13705594511。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粟 蒋 刘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