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4~15

清荷文苑ID:qinghewenyuan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4—15

文/张进民

【辩太阳病脉症】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麻黄(去节)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 枝法将息及禁忌。

本方应当是桂枝汤原方加一味葛根而无麻黄。

这一条是桂枝汤的一个兼证,兼有项背强证。

「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指雏鸟羽毛不丰,欲飞不能,只是头项前引,不能顾盼的样子;又如雏鸡怕冷,头项屈伸,发出 的声音,这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症状描写。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这个脖子啊拘紧不自如,就叫做「几几」,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说出了太阳中风较重,风邪伤及太阳经,使太阳经脉不通畅,并且太阳津液被风邪所伤的病理机制。用葛根能协同桂枝汤解表祛风,滋养津液,疏通经脉的凝滞,解除项背强 ,缓解经脉拘急。

文中用一个“反”字,别开生面。因为经脉拘急一般是寒邪收引凝滞引起,本条则是风邪燥伤津液,不能滋润经脉所致,所以用“反”字表明不寻常的病机。

「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是因为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它是冲这一段来的。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那么现在呢,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他用这个字的用意,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这是两个方剂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应用的主要鉴别点。

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它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解除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那么其它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这三个字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前头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这个葛根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证候。

那么这个方剂呢,这个书上是错的,麻黄不应该有,有麻黄就是葛根汤喽,后头单有一个葛根汤,这个赵开美本他搁个麻黄,你们把它勾掉。而且这个药物的分量也不对,这个芍药、桂枝也都应该三两,他是桂枝汤的加味,就是桂枝汤加上四两葛根就对了,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呢,就是桂枝汤证,一切合乎桂枝汤的表现,同时有项背强几几。太阳病只是项强啊,这个牵连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其实这一条是太阳病误治后的变证。

太阳病,它是依法当发汗,太阳病无论是中风、伤寒、杂病,都应当用汗法解表,不应当用下法,,吃下药是错误的,是误治。误下会邪陷心下形成重则结胸,轻则痞满,更有体质虚弱,邪陷中下焦而成下利不止。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气上冲,从哪往上冲啊,从小腹往胸上冲。这是一种自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人才能知道。这个时候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面的服法一样,也要喝了桂枝汤之后,要喝一碗稀粥。

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关于“其气上冲”,历代注家意见不一。“上冲之气”是正气,还是邪气?是证候表现,还是病机?仲景没有说清楚,注家各持己见。有认为上冲之气是正气,正气抗邪有力,才出现“其气上冲”;有人认为是太阳之气,误下后没有伤太阳之气。还有人认为太阳之气来自下焦,与邪气斗争在表,是由内向外的,所以会出现“其气上冲”,并且认为“其气上冲”是病理分析,并不是临床症状。刘渡舟教授就持这种观点,他说:“太阳之气为什么上冲?这和太阳的生理特点有关,太阳之气来自下焦,和邪气斗争于表,是由内向外的,所以会出现'其气上冲’。邪客于表,太阳之气还能上冲,说明还能和邪气斗争。”《伤寒论》中关于气上冲的描述还有几处, 都有具体部位,例如:苓桂术甘汤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桂枝加桂汤证是从少腹气上冲心者;瓜蒂散证是气上冲咽喉。唯独这条没说出具体部位,言外之意说明邪气在表,没有内陷成为结胸。太阳之气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之气上冲不会上冲于胸、心、咽喉或其他部位,正邪斗争还是在体表。也有个别的医家认为,所谓“其气上冲”,是强调太阳病除了有脉浮、恶寒、发热等表证外,还有头项强痛的经证。因此,虽然误下,但阳气还没有内陷,表还没解,故还可以发汗。太阳病下之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邪气虽然没有内陷,正气不能不受挫折,这时候发汗就不要用麻黄汤了,可予桂枝汤。

太阳病应汗而反下,是明显的误治,误治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治坏了,病情朝着坏的方面发展,就是邪气下陷,下陷的情况要具体分析、具体处理,也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例如邪陷心下形成结胸或痞证,就用陷胸汤或泻心汤治疗。另一种是虽然误下,没有损伤正气,尚且没有治坏, 机体总会有一种反应,比如“其气上冲”。从病理上讲,这种上冲之气也是病气,是正邪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正气虽受挫但犹能抗邪,可与桂枝汤解表,而且桂枝可降冲气。

为什么吃桂枝汤呢?这个也要注意,它本来是太阳病,下之后,这没提自汗啊,为什么要使桂枝汤呢?因为它这个下伤津液,汗吐下这种治疗,这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经过这一种治疗而有表证,决不能再发汗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为什么?因为桂枝汤它是安中养液而来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都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不管他有汗没汗。因此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

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这里是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还得喝稀粥的方法。「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桂枝除解表外,有温阳化水、震慑冲气的作用;芍药酸敛;甘草、大枣甘缓;生姜辛散化饮,一举两得。《伤寒论》出方时,有“主之”“宜”“与”“可与”,其用意各不同。“主之”是一证一方,方证相对,非此方不可的意思;“宜”是此证适宜该方,虽与“主之”相近,但不是绝对的,可能用其他方法也能治疗;“与”就和“主之”“宜”大不相同了,意思是可给该方,以观后效。“可与”的口气就更缓和了,意思是没法预测,带有一定商榷的口吻,本条“可与桂枝汤”就带有商榷的口气,说明太阳中风误下后出现“其气上冲”,不是绝对用桂枝汤治疗,桂枝汤之类或桂枝汤加减也有可行之处,比如桂枝汤加茯苓龙骨牡蛎可能也行得通,或许更佳。“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说明有新的情况,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本文引自倪海厦、胡希恕  胡要所 伤寒论讲座)

往期回顾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3《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4~6《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7~10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1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12~13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