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 | 肺癌患者出现脑转移该怎么办?
由于我国早期筛查尚未普及,故在肺癌患者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一检出肺癌,就已是有转移的晚期了。
晚期肺癌常见的转移位置有很多,比如对侧肺转移、肝脏转移、全身的骨转移、肾及肾上腺转移等等。不过在诸多位置中,有一处若出现转移,则会令患者如坠深渊,陷入巨大的恐慌。
它就是脑转移。
当出现脑转移后,如不尽快进行治疗控制脑转病灶,患者的自然平均生存期极短。因此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都对脑转问题感到十分棘手。
那么肺癌患者出现脑转移到底该怎么办?我们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专家介绍:
一、总体治疗思路
Azzoli博士表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肺癌患者,都可能出现脑转移。一般来说,肺癌脑转移需要通过头部核磁共振(MRI)来检查。
晚期肺癌患者没有出现脑转移时,可以通过单纯的全身药物治疗(如化疗),控制病灶稳定病情。但如果出现了脑转移,单纯药物治疗就变得不那么可靠了。
因为在每个人的身体当中,都存在有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能够阻止“坏东西”进入和伤害大脑。它被称为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吃了毒蘑菇,虽然会中毒,但毒素并不会进入大脑,这正是血脑屏障的作用。
但当肺癌患者出现脑转移后,这道保护大脑的血脑屏障,却变成了对救命药物的巨大障碍。也正因此,很多药物能够控制骨转、肝转等部位的肺癌转移病灶,却对脑转灶效果十分有限。
目前,对肺癌脑转患者通常会考虑采用手术或者放疗(或二者兼用)的方式来治疗脑部病灶。具体如何选择,需要由脑外科、肿瘤放射科的医生根据大脑病变的数量、病变的大小以及病变所处的具体位置等因素综合判断。
当然,某些情况下,患者用药也可以突破血脑屏障,也就是所谓的“可以入脑”,那么此时就不一定需要立刻接受手术或者放疗了。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关于肺癌脑转用药的问题。
二、哪些药物适合治疗肺癌脑转?
在肺癌当中,携带靶向药敏感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是靶向治疗的主要受益者。一部分靶向药确实拥有相对较好的入脑效果。
据介绍,在由我国肺癌专家莫树锦教授和吴一龙教授共同担任主要研究者的AURA3研究中,发现和证实了EGFR驱动突变患者使用三代药物奥希替尼,具有良好的脑转移控制效果,患者脑转移进展风险减少了78%,93%的脑转灶得到控制。
吴一龙教授表示,哪怕出现脑转移也不要急着放弃治疗,有药可用,此后再放疗也还能获益。
除了奥希替尼,厄洛替尼、阿来替尼、劳拉替尼等肺癌靶向药也有不错的入脑效果。不过,另外一些靶向药的入脑效果则并不太好,比如EGFR一代靶向药吉非替尼,ALK一代靶向药克唑替尼等。因此,肺癌患者出现脑转后,靶向药的选择必须谨慎,一定要选入脑效果好的。
近年来火爆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CTLA-4),如果对患者起效,则同样也具有治疗脑转移灶的效果。
2018年3月,《柳叶刀·肿瘤学》杂志发表了PD-1药物O药(纳武单抗)联合Y药(伊匹单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显示,从2014年-2017年期间,入组的76位志愿者中,接受O+Y联合疗法的患者中有46%脑部肿瘤明显缩小(还有一部分完全消失),O药单药治疗的患者,也有20%脑部肿瘤明显缩小。
从这个试验可以看出,若无法入脑,肿瘤不可能平白无故缩小,因此说明免疫治疗可以入脑!
除此之外,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如贝伐单抗,也常用于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脑转移联合治疗。
总而言之,肺癌患者即便发生了脑转移,也不必绝望。在今天,治疗肺癌脑转移的办法越来越多了,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好办法问世,帮助患者长期带瘤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