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74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B    现代汉语

人不用害怕死亡,死亡是必然,何必担心?倘若民众常常为死亡担忧,而有人非议,这是违反社会大道的行为,为什么不阻止?民众考虑民生,担心死亡,因为民生中包括死亡。假如非议死亡,有判断大道对与错的行为,是超越天地自然大道,人想超越自然大道,又怎能不因错而自伤呢!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治国者刑罚深酷,民无即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若嗜欲伤神,责财丧身,民不知所畏也。人君当宽刑罚,人去其情欲,奈何设刑法以死惧之。以道教而民不徙,反为奇巧,乃应王法执而杀之,谁敢有犯者。老子伤时王不先以道德化人,而先以刑罚者也。

2王弼注:诡异乱群谓之奇也。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杀也。

3杜光庭注:夫赏善以德,罚恶以刑,犹寒暑以无私,譬阴阳之必应,此天之道也。人君无为御极,民知自劝之方,有道修身,天锡无疆之寿,各安素分,必享大年,在乎畏慎於心,戒惧於祸,不触陷身之网,岂罹司杀之殃。

4陆希声注:天下之民常为利欲所陷,虽之於死而犹不止,如之何当世之君作为严刑酷法,趋欲以死惧之哉。若使民常惧死,吾得奇邪者杀戮之,则人当谁敢更为奇者。今虽得杀之,而为者不已,则知民不畏死亦已明矣。

5吕吉甫注:民之为道,固常不畏死者也。唯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则可以使之畏威而重死矣,奈何以死而惧之而欲其畏死乎?何以知其然也?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则孰敢不畏死而为奇乎?

6苏辙注:政烦刑重,民无所措手足,则常不畏死,虽以死惧之,无益也。民安於政,常乐生畏死,然后执其诡异乱群者而杀之,孰敢不服哉?司杀者,天也。方世之治,而有诡异乱群之人恣行於其间,则天之所弃也。天之所弃而吾杀之,则是天杀之,而非我也。

7时雍注:民得其性,则常乐其生;苟失其性,则死亦何畏哉?虽为苛法以死惧之,民亦将抵冒而终莫能化也。若使民常畏死,是致民得其性而知生之乐,故重犯法也。有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又孰敢为哉?常有司杀者杀,是谓有德司契也。

8邵若愚注:夫民责欲为奇,是故常不畏死,奈何感叹之意立刑法,以死使民惧之?若使民忘欲而常自畏死,其间而有为奇者,以谓吾得执而杀之,以戒於众,孰敢也?然以责欲为奇者,必自招其祸。

9王夫之注:木当其“斫”,岂有避其坚脆者哉?故盗跖、鲍焦相笑而无已时也。拣其所笑,以为或是或非,执秕糠以强人之所固不信,遂将乘人之死以验己之得,而要之为利,则于杀有喜心,于杀有喜心者,于天下未有损,而徒自剥其和也。圣人知理势之且然,故哀天而目击夫化。

10林虞斋注:人之分别善恶。自为好恶,至于泰甚者,皆非知道也,故以世之用刑者喻之。言用刑者不过以死惧其民,而民何尝畏死。使民果有畏死之心,则为奇寰者,吾执而刑之,则自此人皆不敢为矣,故曰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十八,阐明人类社会大道遵循自然大道,是合情合理,这是基于对自然大道的正确认知。民生,不外生老病死的全部,这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态,不需要好奇,不需要非议,物物皆通自然之道也;大凡好奇,非议,大肆宣扬者,逆于自然大道,背于社会大道,不可行焉。

2   人不用害怕死亡,死亡是必然,何必担心?假若让民众常常担忧死亡,而有人感到奇怪,这是违反社会大道的行为,必须阻止。社会混乱初始,是因为宣传错误的认知造成,及时得到制止就不会有其他效仿者,社会才会安定!

3如果民众担心民生,一定会担忧死亡的问题;那么担心民生,担忧死亡,这是人的生老病死的基本状态,这是社会大道的必然。

司,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管理,是顺应社会大道,遵守社会大道之意,《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

4自然大道,阴阳互生,五行从就,后成万物,人立于天地,遵循天地自然大道,物物皆循而不可违。或代,或斫,皆违背自然大道,不足取,有之必错,后必有因违背自然大道之后果,所以有自伤之说。智者循大道而不违,愚者以聪明而背大道,上下之别,认知之迥异,后世宣扬名实者,巧言另色,虽缤纷如浮云,尘埃落定似粪土,大道之下,天网恢恢,谁有逃脱?

代,形声,小篆字形,从人弋声,本义更迭,代替;《说文》代,更也,凡以此易彼,以后续前,皆曰代也。斫,zhuo音,本义以刀斧砍削,《说文》斫,击也。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通读第七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此章名曰:&q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道德经白话全译

    前言 老子之言,博大精深.世人读之,各有所得.哲学家以之洞悉天道,军事家以之参透兵机,政治家以之安邦定国:大志者以之建功垂名,淡薄者以之养生延年····它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自然与人生的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后记

    中国文化开始于阴阳五行,成熟于黄帝时期,行用分为医与洪范,后老子发展出道家文化,开创中国文化一脉,继出儒,墨,成三家分立,始起易,医,道,儒,墨,五家文化形态,此乃中国文化之源远.后世文化,虽然流派门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81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B    现代汉语 真诚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80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9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B    现代汉语 和善调和大的怨恨,必定不会圆满:如果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78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B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7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6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B    现代汉语 人出生时,是柔弱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75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B    现代汉语 民众有饥荒,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