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以平常心带好“自己家的孩子”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张建国(226500)
奋战在在中小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大多具有双重身份——学生的老师和孩子的父母。很多教师在学校里教育班上的学生很有一套,谈到自己班上优秀学生的时候,大多能够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似的侃侃而谈;对待平时表现不怎么理想、学习成绩也比较差的学生,也总是能够倾注满腔的热血,充满关爱与期待,耐心教育,精心辅导,让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在学校里,这些教师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做到了爱生如子、诲人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赢得了学校的肯定、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然而,回到了家里,不少教师却缺少了足够的耐心、细心、关心、信心,以及理解、宽容、期待、鼓励,动不动就会冲着“自己家的孩子”抱怨、指责、训斥甚至发火。
为什么出现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灯下黑”现象呢?我以为,主要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点。
其一,教师习惯于将“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教师希望“自己家的孩子”优秀些、出色些,乃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习惯于总是与“别人家”优秀的孩子比,就不怎么妥当了。因为,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总是觉得“自己家的孩子”这里不好、哪儿不行、其它也不对。就这样一直比着比着,“自己家的孩子”本来应该具有的正常形象,也就渐渐地变得模糊、矮小、不怎么可爱,甚至“讨人嫌”了。正所谓期望值越高,也就越容易失望。教师对“自己家的孩子”缺失了应有的信心,就容易急躁,就容易上火,就容易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其二,教师习惯于让“自己家的孩子”为自己“长面子”“添光彩”。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上中下、左中右,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自尊心强、爱面子,这本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自己在同事们心目中的形象,过分在乎自己的脸面上有没有光彩。“自己家的孩子”优秀,总感觉自己脸上有光,写满了自豪与得意,还会不由自主地挺得直腰杆。如果“自己家的孩子”不够优秀,显得很平常,远远没有达到教师所要求和期待“出类拔萃”,写在教师脸上的恐怕就是忧愁和沮丧了。尤其是听到“我是不怎么优秀,可我的孩子给力呀!”“你看他那能的,有本事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才是能耐!”之类的话语,有些“自己家的孩子”“不争气”的教师,脸上就更是挂不住、不自在了。
其三,教师习惯于“爱生如子”,而忘却了“自己家的孩子”也是学生。不错,“爱生如子”是教师应该具有的美德,值得提倡。但是,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却疏忽了“自己家的孩子”——对班上的学生满腔热忱,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而对自己的孩子却缺乏起码的耐心、细心、信心、恒心,是不是有那种“傻乎乎”之嫌呢?要知道,“自己家的孩子”也是学生啊。既然是学生,就应该付出同样的耐心、细心、信心、恒心。
综上所述,三个“习惯”暴露出教师缺少一颗平常心,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也就是没有做到教育公平,所以,出现“灯下黑”的现象自然就不足为奇了。该怎么办呢?很简单,以平常心砸碎这三个“习惯”就足矣!“自己家的孩子”能够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正常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和父母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