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高清鉴赏
《鹊华秋色图》创作于1295年,是赵孟頫于四十二岁从燕京南归故乡吴兴时,为好友周密所画。周密祖上居齐州(济南),北宋末南渡,故周密虽生长在吴兴,从未到过济南,但心中颇念祖宗之地。赵孟頫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并作此图相赠。
《鹊华秋色图》创作于1295年,是赵孟頫于四十二岁从燕京南归故乡吴兴时,为好友周密所画。周密祖上居齐州(济南),北宋末南渡,故周密虽生长在吴兴,从未到过济南,但心中颇念祖宗之地。赵孟頫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并作此图相赠。
此画作纸本设色,纵28.4厘米,横99.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上有赵孟頫题款,有元代杨载、范抒德机等人题跋,还有明代董其昌五次题跋,清代乾隆八次题跋。本画构图是典型的平远景色。作者把两座山分左右布局,右边是华不注山,左边是鹊山,均安排在远景位置。两座山一呈尖三角形(华不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山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显得华不注山险峻奇突。
中景、近景表是一片辽阔苍茫的水乡,平川洲渚,红树芦荻,农舍隐现。林木颇多,红绿相间,枯润互杂;树姿错落,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水乡山色之中,几个农人或撑篙,或扳网,或策杖漫步,还可见牛羊散放啮草。整个画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静气氛,仿佛绘给友人一幅遥远的乡国梦。
画中是一片辽阔的泽地和河水,从近景直伸展到远处的地平线。右方突立,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山;盘踞在左面的是鹊山,形如水牛的脊背。画题就是由这两座山而起的。鹊华二山与近景之间,树木繁多,疏落散布,有杨树、稚松等“杂树”。画的左方,可见山羊四五只,在几所简陋的茅舍间啮食。水边轻舟数叶,渔史正安静地工作。正值秋天,画作所呈现出一片宁静,有的木叶已脱落了,别的亦赤黄相间。然而村人对这些美景混然不觉,只埋头于他们日常的生计。
这幅画看似依真景画成,画者有意地控制着整幅画的构图。他把两座山排列得平衡相称;一是尖峭的,一是圆拱的。画中包括很多细节,但基本的结构却是相当简单的;只以直线和横线为主。画者很巧妙地把这些线条隐藏于林木、茅舍、牲畜、村人和其他景物中,各种韵律在全景中互相回应。
右起第一段以华不注山为主,这座山从地面突起,其尖峭高耸的气势象征着一派庄严。从山至近景,可见三丛树木,以第一丛最大,在山脚下列成一行,全为稚松。深绿的树和青蓝的山互为呼应。这丛枝叶茂密的林木形成了一幅簇幕,与之相对的是两小组杂树,一组只得两株,另一组则有三株,树枝不是光秃,便只剩黄叶数片,其简单孤寂。
华不注山与鹊山隔黄河相望。华不注山今亦称为华山,在济南市郊东北部,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山石构成以辉长石为主。古语中读作“华不注”,取自《诗经·小雅·常棣》,意为此山如花跄注于水中。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最早描绘道:“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柴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水经注》济水二)
第二段的中心点转移到近景来,以一大丛树木为主,衬托着背景一望无际的沼泽。这些树木都是干粗枝短,有的仍保持绿叶,有的叶已转为火红或黄,更有全株光秃。这几棵树,每棵各不相同,各属一类,造成一种错综复杂的感觉。林木的直线和沼泽的横线互相平衡。弥漫全景,连绵滋生的芦苇把整部分的韵律契合起来。
鹊山据《山东通志》记载,在济南城北大约二十里,在黄河西北岸,呈南北方向分布,此山无主峰,远望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悬空欲飞。过去,树木颇多,松柏苍翠,满山葱郁。每至秋日,清香盈野。山上旧有鹊山院、鹊山亭,扁鹊墓等古迹。鹊山相传因扁鹊曾在此炼丹而得名,山中时有缕缕清烟,袅袅上升,隐现于绿荫之中,景色奇特,人称“翠屏丹灶”,被列为旧时历下十六景之一。
赵孟頫的归来,为这位时时不忘自己故乡齐州的花甲老人带来了以解乡思之苦的信息,在周密浓厚的思乡之情的感动下,也是为了寄托对为官三载的济南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