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言‖016. 孔子的饮食观(下) 2024-06-13 03:08:49 论语漫言‖016. 孔子的饮食观(下)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食”,这里念[sì],指主食。 现代人一说健康饮食,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其实这放在几十年前,还很不现实。古人讲究一定要吃好主食,《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所以,孔子说,肉再多,也只是搭配,是菜,不能拿肉当饭吃,也就是不能超过主食的量。主食就是五谷杂粮。古代礼节,正式的场合,尤其是祭祀的时候,肉类要放在“俎”上,酱油醋之类的调料放在“豆”中,放主食的容器叫“簋”。所以《论语》中有这么一句: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俎豆之事”,这里指祭祀,代指礼,实际是用礼制治理国家的委婉说法。 唯酒无量,不及乱。酒没法限量,有人量大,有人量窄,自己掌握,以不喝醉为度。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的酒,度数很低,所以到了宋朝,武松还能喝十八碗。春秋时代的酒,估计也就比我们吃的醪糟度数高不了多少。沽酒市脯,不食。“沽”通“酤”,《说文》:“酤,一宿酒也。”刚刚酿了一夜的酒,还没有成熟、成酒,故不能喝。还有一种说法,放了一夜的剩酒,也不能喝。我想,这还不至于,不从。脯,干肉。从街上买来的干肉,很难分辨肉质好坏,不吃。不撤姜食,不多食。饭吃完了,姜碟先不撤去,但不多吃。姜有辛味,能提升阳气,但晚上不宜多吃,恐影响睡眠。俗话说:“晚吃萝卜早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还有一种解释,说是在祭祀的时候,姜能提味但不像蒜、韭那样有味,辛而不荤,所以在这种场合,可以吃姜,但不要多吃。 【祭肉】 祭于公,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帮助主君祭祀的礼制,如果不让你参加祭祀,那是一种羞辱或轻视,参加祭祀是一种荣耀。孔子在鲁定公十二年(西元前498年),一说十三年或十四年,孔子被迫离开鲁国。一个直接的导火索就是季桓子故意没有把郊祭的肉分给大夫们,当然包括孔子。这是一个明确的暗示,也是一种羞辱。孔子名气太大,不能赶人家走,就采用这种手段,逼孔子自己离开。“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于是,孔子“不脱冕而行”。(《孟子·告子》)现在有些公司的HR们也是这样。公司的“老人”,如果主动辞退的话,要负担很多赔偿金。于是HR们就会想很多办法,比如工作调动、增加压力、态度上冷淡和羞辱等等,逼得对方没办法,自己辞职。小人的用心,自古如此,没有什么新花样。 天子和诸侯的祭祀比较麻烦,祭祀用的牲畜,当天清早宰杀,然后举行祭礼。第二天还要再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这些祭祀用的肉要分给大家,这是一种赏赐,天子的胙肉是最高的赏赐。大家来的时候,也会带自己的肉,作为助祭,这些肉也要自己带回去。大家也都是有身份的人,这份荣耀也要分享给下级。这样,大家拿到的祭肉,一般已经存放了一宿或两宿,所以就不能再放了,需要赶紧吃掉或处理。“不宿肉”,就是不能再放一宿,不过夜就要赶紧分了或处理了、吃了。同时,把领到的祭肉赶紧颁赐也是“不留神惠”的意思。 【电影中清代分食祭肉的剧照】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里所说的“祭肉”,没有特指,就是自己家里的祭肉。自己家的祭肉,也不能存放超过三日,就得赶紧分了或吃了。超过三日,就不能再吃了。食不语,寝不言。这不用解释,这样有助于消化食物,早点睡眠。要是俩人吵架,肯定吃不好,也睡不好。现在,“请吃饭”是一种社交活动,为的就是说话,吃饭倒是其次。“请睡觉”的,不知道有没有。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齐”,在这里是“斋”的通假,原意是“严敬貌”,恭敬严肃的样子。我们中原地区的习俗,每逢节日,或有好吃的,都会分一些上贡给祖先。比如过年吃饺子,会拿一两个小碗,象征性地盛几个,“上贡”。古人习俗,更加规范,吃饭的时候,每种饭食,都会盛一点上贡。疏食,就是粗食,打磨的不细致,过“罗”的时候网页很粗。只是,现在人恐怕很少知道“罗”为何物。“罗”就是一种圆形的筛子,木头圆边,两三寸高,底部是一种丝网。丝网的孔越细,过滤出的粮食就越“细”,这就是“细粮”。(公众号:潜真堂) 【罗和笸箩】 菜羹,蔬菜和米屑煮成的粥汤。我想,就像我们老家的“咸糊涂”。瓜,就是地里长的瓜类,在过去,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孔子说,就算是用疏食、菜羹、瓜类来祭祀,也必须严肃和恭敬。祭品虽薄,恭敬之心不能薄。 【麻糊】 顺便一提,我们老家有一种糊糊,叫“麻糊子”,是用小米、黄豆磨出来的,状如酸奶,很好喝,营养也好,附近邻县都没有。后来到了山东,才知道这东西原出孔府,大概是从孔子时代就一直食用。我们吃麻糊子,一般只在早饭,搭配油条或“油杠”,油条是两根,油杠就是很粗的一根,上面再撒一把煮的软烂的咸黄豆。而山东那边,麻糊上可以撒的调料就很多。想到这,真想回老家看看,吃根老家的油杠,喝一碗麻糊。喝的不仅是麻糊,也是文化,也是乡愁。 20210806 赞 (0) 相关推荐 谨慎用药、饮食讲究、依礼而行......从《论语》看孔子的养生理念! 首都中医2021-04-09 15:57:15 孔子的智慧在很多方面都有充分地体现,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修身养性.但是大家一直以来不太关注的是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传统养生』《论语》 本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儒家之经典著作,相传由孔子门人所作,系用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不仅是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和教化工具,而且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心 ... 孔子的五点“养生经”,值得借鉴! 孔子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末期,生活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但他仍享有73岁高龄,远远超过当时的平均寿命.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后人研究发现,孔子的养生经,很有见地,对当今人们的健康养生仍有启迪和帮助. 一.仁 ... 孔子的养生智慧 >>>第 1854课 <<< 宋代的程颐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意思是说,孔子讲的话都是自自然然人的生活,而不是什么神仙鬼怪之类.远离人的事 ... 学习的力量一小磊学《论语》 之“齐,必有明衣” [原文] 10.07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0.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 ... 论语漫言‖015. 孔子的饮食观(上) 论语漫言|015. 孔子的饮食观(上)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我们看看孔老夫子对待饮食的态度.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 ... 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1-1-中国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含音频】 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1-1-中国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含音频】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的富贵观与仁德修养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人生在世,没有不爱富贵的,但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得到富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孔子的富贵观认为,人爱富贵,这是人的本性,但爱富贵,应该"以其 ...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的学习观与“忧道不忧贫”的人文情怀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孔子是一个勤奋学习的集大成者,高度重视对道的追求,在真理面前,认为"当仁,不让于师."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 【第243期】音频学《论语·乡党篇第8章》孔子对饮食何以有“七不食”“四禁忌”? 音频学<论语·乡党篇第8章>孔子对饮食何以有"七不食""四禁忌"? 10·8 食不厌精,脍①不厌细.食饐②而餲③,鱼馁④而肉败⑤,不食.色恶,不食. ... 【第159期】音频学《论语·述而篇第11章》孔子的财富观是怎样的? 音频学<论语·述而篇第11章>孔子的财富观是怎样的? 7·11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而可求:可求指符合道义,可以去求. ... 名家谈 | 徐复观:紧扣《论语》,把握孔子的思想性格 新专栏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反映孔子思想的基本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诸多方面,对当代治国理政.社会文明进步具 ... 《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 ... 2017年,海昏侯墓发现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揭开孔子一秘密 2017年,海昏侯墓发现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揭开孔子一秘密 文 | 韦爵爷 提起孔老夫子的时候,你是不是脑子时在蹦出一个文弱书生的模样?许多人可能都觉得书生就是文质彬彬,看上去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