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治胃痛验方10则
导读:
贴敷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诸科疾病,但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其在内科病症中常见的适用范围有感冒、哮喘、咳嗽、疟疾、中风、高血压、痹证、失眠、胃痛、呕吐、呃逆、咯血、尿潴留等。今天推送介绍贴敷治疗胃痛的验方验案。
//////////
胃痛病位在胃,而及于脾,与“真心痛”发生于心系等病证有本质的不同,临床应加以区别。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脱垂等病。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痛发生的总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不荣则痛。
贴敷治疗辨证分虚、实两大类,虚证以脾胃虚寒为主,可兼夹有食滞。选药以干姜、附子、吴茱萸、肉桂、茴香等药辛热散寒,温中止痛为主,辅以陈皮、木香理气和中,治疗寒凝气滞的脘腹疼痛;实证以胃火炽盛多见,兼夹有肝胃不和或气滞血瘀,选药以大黄、玄明粉、栀子、黄芩、滑石等清热消积通便,辅以郁金、香附等行气之品。对于病程久者,加入五灵脂、蒲黄、乳香、没药等活血祛瘀止痛之品。贴敷部位主要以局部中脘或神阙及脾俞、足三里为主。另外,仙人掌汁、威灵仙叶可清热止痛,善治胃痛便秘之症;郁金辛寒入肝,善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胃痛胁胀;芒硝外用,消肿止痛之力较强,敷脐可治术后残留胃炎、局部肿胀渗出多者。
①安胃熨(《家庭脐疗》)
主治:寒性胃痛,气滞胃痛,血瘀胃痛。
处方:当归、川椒各30g,香附40g,白芷60g,艾叶200g。
用法:上药分作两份,先取1份炒热装布袋熨脐,冷则更换。每次熨20分钟,每日熨2次。
②良姜熨(《中华自然疗法》)
主治:胃脘痛、食积腹痛等。
处方:高良姜、干姜各45g,荜茇25g,枳实12g。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加酒适量拌炒,分装数袋,趁热熨引脐周、中脘、气海涌泉等穴。
图:高良姜
③健脾膏(《中医外治法集要》)
主治:胃脘胀痛。
处方: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0g,茯苓60g,山药20g,炙甘草20g,半夏60g,陈皮20g,香附60g,木香15g,六神曲、麦芽、焦山楂、枳实各60g,黄连、吴茱萸、白蔻仁、益智仁各20g,当归、白芍各60g。
用法:将上药用麻油熬,黄丹收膏,敷神阙、中脘穴。
①芩连栀芍散(《敷脐妙法治百病》)
主治:热性胃痛。
处方:黄芩、黄连、栀子各9g,白芍、甘草各15g,金仙膏1贴。
用法:将方中前5味药共碾成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凉水调和成膏状,涂于脐内,外用金仙膏封贴。每2日换药1次,病愈方可停药。
②香附栀豉散(《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热性胃痛。
处方:香附、栀子、淡豆豉各3g,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前3味药物碾为细末,加入生姜汁调和成膏状,敷于脐内,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③黄芍乳没散(《中医脐疗大全》)
主治:胃热疼痛,胃炎。
处方:大黄15g,赤芍3g,制乳香、制没药各6g,米醋适量。
用法:诸药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入瓶贮存备用。临用时取药末10~15g,加米醋适量,调成厚膏敷于脐孔中心、足三里穴上,外加胶布固定。每日1次。
图:乳香
④胃气痛散(《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气滞胃痛。
处方:青皮、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各12g。
用法:将以上诸药共碾成细末,加少量水调湿,填满脐孔,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①木香食盐熨(《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寒性胃痛。
处方:木香30g,食盐250g。
用法:将木香碾成细末,取少量加少量水调和填满脐孔,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将食盐炒热,用布包裏,趁热熨于肚脐处。每日换药热熨1次。
②萸桂姜陈散(《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寒性胃痛。
处方:吴茱萸24g,肉桂、高良姜各20g,陈皮15g,金仙膏1贴。
用法:将前4味药混合共碾成细末,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加入温开水调和如膏状,敷于脐上,外用金仙膏封贴。每2~3日换药1次。金仙膏可用普通膏药代替。
图:肉桂
③香附良姜散(《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虚寒胃痛。
处方:香附、高良姜各等量,蜂蜜适量。
用法:将前2味药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蜂蜜适量调和,制成药饼分别贴于脐中(神阙)、中脘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
于氏将吴茱萸30g,高良姜30g,白胡椒15g,细辛15g,五倍子30g,砂仁20g,沉香20g,置60℃干燥,混匀后研细粉备用;取以上药粉10g,以食醋适量调成薄饼样为溃疡膏,贴于双侧涌泉穴,治疗消化性溃疡78例。结果:治愈55例,好转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5%。
按释:肾与脾胃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脾主土,土恶湿,肾主水,肾水太旺则反侮于脾土,故从肾入手医治脾胃之病;“肾出于涌泉”,以诸温辛芳香走窜之药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少阴肾经,由外及里,温补肾阳之气,肾气充盛,上达于脾胃,后天之本得以温煦,中焦、下焦之气机条达,脏腑阴阳功能平衡,才能使体内之病邪得以祛除。高良姜、吴茱萸、白胡椒可温中散寒,细辛散寒止痛,沉香、砂仁则行气和中,五倍子可敛溃疡,这些药物均入肾或脾胃经,醋有局部刺激、加强渗透性的作用。
[1]于月华.溃疡膏穴位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78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1):0-0.
登场书籍
《中国贴敷治疗学(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