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2000年来的发展史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进入冬季,南北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就是暖气。自从我国1950年代从苏联正式引入城市供暖设备之后,关于暖气以及暖气南北分界线的讨论,从未停止。
老式铸铁散热片
关于人类取暖的话题,理论上可以一直上溯到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猿人就在山洞里留下了烧烤食物、照明和取暖的痕迹,那时候取暖和做饭还主要都是通过对天然火的使用。到了7000年前的北方半坡遗址中,考古学者们发现了灶坑,这种兼具做饭和取暖的设施一般布置在门口,一方面利用门口进入的空气来助燃,一方面阻挡冷空气入侵。
半坡遗址 灶火台
到了2000多年前的先秦春秋时期,古人开始使用各种材质的器具来烧炭取暖,这类器具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了一件春秋时代青铜器——王子婴次炉,内壁有铭文7字:“王子婴次之燎炉。”铜器底部已经缺失,学者推断,这玩意儿就是古代的取暖设备。
王子婴次炉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暖气南北分界线就隐隐出现了,当时楚国统治核心江汉平原一带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对于取暖用具的需求要低于北方诸国。而秦国统治中心咸阳地处西北,取暖需求就强了不少。
考古学家在秦咸阳宫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座是最大的,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当时秦人主要通过在壁炉里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设在室外,避免室内人因为吸入炭烟而中毒。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火墙,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热气贯通其中,保证室内温度。这些可称为2000年前暖气的雏形。
配壁炉、贴陶砖的秦国“豪华浴室”遗址
到了汉代,对采暖的探索更加五花八门。汉武帝建过两座“温室殿”,按照典籍记载,一座位于长乐宫,一座位于未央宫,用于汉武帝冬季居住。在温室殿内,装有各种防寒保暖的设施。汉代刘歆在其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描述说:
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还铺着西域毛毯。
未央宫中的温室殿还充当公卿朝臣冬季议政的重要殿所。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也是通过花椒和泥涂抹来装修的,被称为“椒房殿”。到后来,“椒房”在古籍中干脆成了皇后的代称。
椒房殿 复原图
当然,这些取暖方式造价高昂,也只能是贵族阶层消费得起,秦汉时期的普通老百姓使用的则是简易火炕。2006年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徐水县发觉出一批西汉东汉时期的民房遗址,其中在西汉房址中就发现了简易火炕。这种炕长约3米,宽约1.5米,火炕与灶相连,还有两条烟道,烟道上方还铺有石板。
火炕 结构图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采暖设备上也有了进步。五代王仁裕所著《开元天宝遗事》一书记载: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这时候的贵族们已经不满足于暖气了,还开始讲究要用无烟炭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家,取暖更是一副土豪做派,冬天取暖用的炭都是“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晚唐诗人张孜的在《雪》一诗中写道:“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描述的就是贵族采暖的嚣张。
隋唐时期还发明了可以随身携带的手炉,起初为陶制,后来发展到铜制,炉内放火或者尚有余温的灶灰,炉子外加罩。宋代则补充贡献了“汤婆子”发明,类似于后世的热水袋。
汤婆子
到了明清时代,皇宫里的暖阁、火墙都已经制式化了。随着清朝入关,北方少数民族常用的火炕也逐渐在北方推广开来。
在采暖2000年的演进史中,贵族的采暖沿着越来越豪奢越来越科学的方向大步前行,而普通平民则困于燃料和经费限制,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沈阳故宫 清宁宫(皇太极和皇后居住的寝宫)
一直到1949年为止,我国九成以上人口的采暖燃料依然是草木、秸秆、干牛粪等等。不过随着整个国家可开垦耕地的增加,山林地带实际上在1950年代就已经无法再继续被人们“砍”下去了。1949年,中国国土的森林覆盖率是8%,北京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6%。草皮树木等可燃物早已被老百姓挖光剥光,没有植被带来的水土流失导致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那时候北京出城门往西走上几公里,就看到沙丘。1966年的人民日报提到北京的大兴县,辖境内还能见到10多米高的沙丘。(作为对比,2016年中国森林覆盖率21%以上,50年前被视为黄沙漫漫的礼贤镇,已经是未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选址地。)
土地沙化
真正改变采暖不继的,除了城市化,还有煤炭开采的攀升。1949年中国煤炭产量3000万吨,即使全部拿来给全国人民做烧饭燃料,最多只够做1个月的。从1960年代后期,我国煤炭产量迅速攀升,1980年产量超过6亿吨。也就是从那时起,煤炭和秸秆逐渐成为中国普遍的采暖燃料主力,对地表植被的直接砍伐破坏才真正得到遏制。
当然,万事皆有弊有利——由于广泛使用煤炭采暖,特别是大部分地区使用低质煤来取暖,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也开始大量增加。近年来,随着对雾霾的治理力度极大,“煤改气”“煤改电”已经逐步在北方各地推开,不过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取暖费用过大、设备安置跟不上等情况,为了漫漫冬夜里的一丝暖意,要努力的事情还有很多。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