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迷案,为120年前的戊戌变法兴亡定调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明天是6月11日,120年前,也就是两个甲子之前的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事件,其中涌现出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很多影响中国历史多年的著名人物,戊戌变法从酝酿、诞生到103天寿命被慈禧太后等人强力扼杀,其中是非曲直,充满了至今仍旧无法解开的一系列谜团。
在戊戌变法展开及失败120年后的大锤说史,我们就来为列位读者听友,尽可能还原120年前那一段扑朔迷离的宫廷内外的秘史。
实际上,1898年戊戌变法的起因,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清王朝战败时就已经种下。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把此前三十年洋务运动培养出来的那么一点点王朝底气,赔了个底儿掉。
正是如此的惨败,迫使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开始思考,如何才有新的救国之道。在这种情况下,比洋务运动更高级的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就此铺开。
在这一片救亡图存的浪潮之中,第一件大锤要讲的谜案,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寇连材之死。
1896年年初,宫中一个太监叫做寇连材的,被处决于菜市口。由于他被杀之际,正是慈禧太后一伙压制康有为等人的强学会、打击清流派名人同时也是维新派干将文廷式等人之际,因此当时的人们纷纷谣传太监寇连材是因为慷慨上书要求变法,触怒慈禧太后结果被杀。
寇连材
而经过现代学者的考察,寇连材有没有上过书,上书的内容是否与戊戌变法的主张有关系,都是十分不确定的事情,这是货真价实的到今天还无法解决的一桩谜案。
不过,现在的学者基本可以确定,关于寇连材的种种事迹,实际是当时力主维新变法的那些精英知识分子们,在寇连材死后,给寇连材加上的。
当然,当时对寇连材之死一事打主意的,可不止维新派这一家。当时京城盛传的寇连材的所谓上书有多个版本,比较集中的观点包括:要求慈禧太后将权力归还给光绪皇帝、停止修筑国内铁路、加强整军习武、停止复建圆明园、把马关卖国条约的签署者李鸿章贬斥出权力中枢,等等。
从这些不同利益诉求甚至彼此矛盾的观点都被强行扣在了一个被斩杀的太监身上,这一个寇连材的所谓上书,内容就涉及拥护光绪的帝党、拥护变法的维新派、反对变法的守旧派、跟李鸿章势不两立的清流等等各方的主张,属于多派势力观点的大杂烩。
光绪皇帝
由此可以看出,在甲午战败的阴霾之中,晚清朝廷之上的各派政治势力,正在暗流涌动。一个简单的太监被处死,案情都搞得如此扑朔迷、谣言四起,这种阵营互相交叉、敌我不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正是戊戌变法来临时清廷政治格局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一片混沌、各自都叫嚷甲午战败要保国保种的状态之下,1898年,有一个人的死亡,让各派尚不明朗的行动立即加速了起来。
这个死亡之人,就是洋务派的大佬、朝廷重臣、慈禧太后的盟友同时也兼职对头,恭亲王奕訢[xīn],他在1898年5月29日病死。
恭亲王奕訢
作为甲午战后一片混沌的晚晴朝堂中的一员,奕訢的很多行为在后人看来也是非常混沌的。他在甲午战争后作为清政府善后者的姿态复出,他对各派势力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也可以说是一个谜。
奕訢一方面支持李鸿章,一方面又据说支持过跟李鸿章死磕的清流派头脑翁同龢[hé],虽然传说奕訢是翁同龢的靠山,却又在甲午战后与翁同龢爆发了多次矛盾,甚至施展手腕把翁同龢给光绪上课的机会给剥夺了,翁同龢以前一直都是靠这一招来保持对皇帝的影响力,而奕訢为了打击翁同龢,直接就给他来了一个断根儿。
翁同龢
另外,晚年的奕訢继续坚持他已经过时的洋务派主张,强力压制康有为等人的变法主张,即便是到了临死的时候,奕訢仍旧对光绪说,要遵守祖宗的旧制,不要给康有为那群要求维新的小人以机会。
就是这么一个与各方都有交集、同时又被维新派视为最大阻力的人,死掉之后,很多机会都一下子涌出来了。——由于奕訢长年办洋务,在洋人那里混了个脸熟,按照国人的理解,就是奕訢很得洋人的认可,他的死亡就让这个能够为洋人认可的位置出现了空缺。
而且奕訢还是当时朝廷中最有实力的洋务派的名义上的代表人物,他死之后,谁能最快速度继承这个代表,谁就有可能在晚清的政争中占据优势。
按照当时日本外交使节向日本国内的报告内容,奕訢属于各派之间的平衡者,奕訢一死,他的这些政治遗产,谁来继承,成了各派最着急的事情。而对于维新派来说,奕訢死亡之后,最具实力反对变法的洋务派群龙无首,正是维新派行动的大好时机。
光绪皇帝(中)和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右)、梁启超
于是,就在奕訢死后第十三天,光绪皇帝就下了《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开始。最耐人寻味的是,即便是素来以保守面目出现的慈禧太后,这一次也表现出很开明的样子,没有制止光绪皇帝。由此可见,惦记着继承奕訢遗产的,可不止维新派这一伙人。
如果说奕訢之死成为了戊戌变法急速启动的一个直接原因的话,戊戌变法展开之后第五天发生的第三桩谜案,也为整个戊戌变法奠定了基调。
1898年6月15日,戊戌变法开始第五天,一直以来在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政争中支持光绪的最大官僚、同时也被谣传是维新派康有为等人的守护神的翁同龢,突然被光绪皇帝下令罢官了。
这就是维新变法开始阶段的第三个谜案,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一个观点能够得到全面的认可。有人说,这是慈禧太后杀鸡儆猴,为了警告光绪皇帝维新变法,而抢先把他的头号干将除掉。
有人说,是翁同龢在维新变法期间表现得非常保守,甚至与康有为等维新派冲突,这让急于采取行动填补奕訢死后权力真空的光绪皇帝非常不满,被迫挥泪斩马谡。
还有人说,新锐崛起的张荫桓、康有为等人作为光绪的新宠红人,急于清掉翁同龢这种前辈绊脚石,所以从慈禧那里借刀杀人,等等。
这三件在戊戌变法铺开之前发生的谜案,表面上,看太监与亲王差异巨大,清流高官与维新干将明显分歧,其内在逻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救亡图存的主线非常明显,但是权力争夺的色彩也一直保留几分。而且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势力介入,其最终的结果也是多方势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特征,在戊戌变法过程中不断被重演。即便是百日维新失败六君子罹难事件,后人发现六人实际主张差距巨大甚至相反(参见大锤前作:《戊戌六君子是被错杀?光绪帝真的想变法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