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入伏,说一道1000年前的伏天专供食品,地位重要却失传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这两天已经入伏了,也就是进入了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段。我们平时所说的三伏天,大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而且按照专家的说法,今年的三伏天加在一起,共有40天,比较平时年份,算是比较多的。

这一到三伏天,就是大家苦夏的时候,天气又闷又热,食欲下降。不过大锤可能除外,毕竟身为一个资深的实战型吃货,大锤对于应付夏季酷暑导致的食欲下降,可以说是实战经验丰富。

所以,本期的大锤说史,在伏天的烈日炎炎之下,大锤就要给大家讲述一道一千年前曾风靡一时的伏天节令食品,虽然说它如今已经彻底失传了,但是这道食品,在我国古代食品历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

在正式介绍这道食品之前,大锤需要首先解释一下,在古人那里,夏天这三伏期间,是被视为一个节日的,通常被称为“伏日”,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古代的伏日节庆,大致应该是从初伏第一天开始算起的。

从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伏日一度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属于朝廷和百姓都需要举行祭祀活动的,正是因为节日很重要,所以才会有伏日专属节令食品的出现。

大锤今天要说的这道伏天的节令食品,就是一千年前,大致成书于五代末年到北宋初期的《清异录》中记载的一段故事:说是当时汴梁城(就是如今的开封)的阊阖[chāng hé]门外大街上,有一家非常著名的饭馆,人称“张手美家”。

因为当时汴梁城有运河交通水利之便,各地的物产啊运输来的很多,所以这家饭馆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每个节日都推出一款明星食品菜肴,并且因为味道和寓意都好,很快这家店的各种节令食品就风靡全城。这其中,在伏日节这一天,张手美家推出的伏天节令食品,叫做“绿荷包子”

那么这种“绿荷包子”到底是什么呢?对不起,到目前为止,所有文献中,关于这道节令食品的资料,就只有这么四个字。也就是说,虽然这道点心在1000年前曾经风靡一时,全汴梁城人都知道,但是无论是它的做法还是味道,一概都已经失传了

不过,虽然失传了,大锤仍然可以为列位读者听友,描述一下其大概的样子。因为后世的学者,通过对宋代其他相近食品的类比和研究,对绿荷包子这种伏天的节令食品,大致有几种推测:

首先,有人认为,它是将伏天里的荷叶或者是解暑的野草之类捣成粉末或者草汁,和进面粉里,制成的带有荷叶颜色的绿包子;还有人认为,绿荷包子说的不是包子的材质,而是外形,大约是采用面皮模拟荷叶的形状,做成含苞待放的荷花模样的包子;还有更想象力丰富一些的,认为是用新鲜的荷叶包裹的包子,而包子事先是用冰块冰镇过的。

总之,虽然推测有所不同,但是学者们有一点是基本肯定的,那就是张手美家的这一款绿荷包子,主打的创意必定是在最酷热的伏天里售卖那种能够带给人清凉体验的包子。

说到此节,可能有读者听友会问了,大锤你说的不就是一道古人在伏天吃的包子点心吗,为什么你要在开篇说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呢?

这是因为,这道“绿荷包子”,是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包子”。是的,您没看错。在这道点心之前,所有的我们如今所说的包子,在古人那里,都是被叫做“馒头”的。实际上,古人所谓的“馒头”,到明朝之前,指的全部都是带馅的包子。而且在宋代,馒头的种类特别多,比如四色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鱼肉馒头等等。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就特别喜欢吃羊肉馒头,而且他比较不讲当时古人的吃饭礼仪,他是直接拿在手里咬着吃。王安石吃的这种羊肉馒头不是家人做的,而是在汴梁城饭馆食店里买的,说明这种羊肉馒头在当时的汴梁城也很受欢迎,到处都有售卖。

而我们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梁山好汉的故事,其中塑造的著名人物之一,在十字坡开黑店的孙二娘,她最令读者念念不忘的成就,就是售卖人肉包子。其实,在《水浒传》全书中,孙二娘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卖包子,她一直说的,都是自己卖“好大馒头”,只不过这馒头是人肉做馅的

而正是从五代末年到北宋出现第一次出现“绿荷包子”开始,包子这个专用词汇,终于在食品史上出现了。正是从1000年前的这道“绿荷包子”开始,各色包子比如细馅包子、笋肉包子、江鱼包子、蟹肉包子、水晶包子等等,纷纷在宋代出现了。

从此,包子开始与馒头并存,用来混指这类带馅的包子,并最终在明清时期完成了彻底的替代,馒头从此就只去指代那些实心的面点,而包子则成为如今唯一的官方指定专用包子名词。

当然,虽然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认为包子和馒头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带馅的包子。但是,在宋代,包子和馒头的意思,其实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比如发面的、带馅的大包子,宋代人就会称之为馒头。而死面的、带馅的小包子,宋代人才会称之为包子。

也就是说,在宋朝人的概念中,馒头是要比包子要软、要大。后世还有学者认为,宋代的馒头虽然是带馅的,但是其外形,跟咱们现在的馒头是差不多的,也就是倒扣的碗状的圆形,其表面也比较光滑,什么包子褶都没有。而宋代人认为,与馒头不同的包子,它的外皮是带褶的。

热门推荐

电影《花木兰》之外:奇女子木兰留下的千古之谜

数说隋唐长安城:感受一下电视剧无法完全呈现的盛唐气魄

网络流传的唐代神秘组织“不良人”,在真实历史中其实是这样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

(0)

相关推荐

  • 三月三,上巳节,祓禊、羽觞、飞英……古人过节多雅致

    4月14日也是个特殊的日子啊,虽然并不放假,看下图 是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称作"上巳节",正是一年春烂漫时,这个节气就是用来给大家出门踏春赏花,玩味春天的节日. 古人们都用什么方 ...

  • 古人饮酒通常在什么时候?饮酒习俗是怎么样的

    中国是酒文化王国.自古以来,举凡年节吉日.婚丧嫁娶.庆生奠死.宴亲飨客.洗尘饯行等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几乎都离不开酒.饮酒,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1.祭祀日饮酒 古代社会,祭祀是 ...

  • 1000年前的状元文,荡气回肠!

    111    <寒窑赋>,又名<破窑赋>,是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流传了1000多年的作品.读来朗朗上口,将社会的人情冷暖.万般无奈,写得入骨三分,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 ...

  • 古墓发掘现场,惊现一桌1000年前的酒菜!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自古以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有些家底的黎民百姓,事死如事生,在死后都会有陪葬品. 地位越高家底越好,陪葬品越是豪华.这些陪葬品中,从金银珠宝到秘籍古物等无所不有,这也引得盗墓者频频光 ...

  • 赏析1000年前的状元文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直接从平民出身的宰相,他读书中状元,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他有一篇流传了上千年的<命运赋>. 文章以自己从凄惨 ...

  • 1000年前,欧阳修拿翡翠和黄金做了个实验,留下千古谜团

    "<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快要退休的大文豪欧阳修开始写<归田录&g ...

  • 中国1000年前的状元文,秒杀当今世界所有鸡汤!

    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篇流传了上千年的<破窑赋>.如今读来,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与大家共赏. [原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 ...

  • 1000年前的状元文,秒杀当今世界所有鸡汤

    最新热点分析 感谢关注 公众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直接从平民出身的宰相,他读书中状元,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他有一篇流传了上千年的<命 ...

  • 1000年前的状元吕蒙正《命运赋》原文+译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144400102yzvz.html 吕蒙正(946-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少年父母双亡(一说为母子被其父驱赶离家),家 ...

  • 特效止痛:1000年前的一张古方,治疗头痛,大有奇效

    头痛的一个特效药,叫川芎茶调散.历史上,以茶来命名的方子并不多,川芎茶调散算一个. 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的官方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以你看,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在用了,到今天,历经千年,依 ...

  • 山西挖出1000年前的“石屋”,立即轰动国内外,专家:颠覆世界史

    要知道每一个考古的发现都是非常受到关注的,因为古墓文物的出土可能会颠覆一个国内的历史,甚至是国外的历史,也有可能为我们后人揭开几千年的一个又一个的谜团,所以就是考古界存在的意义,让我们后人更多的去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