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礼来亚洲、经纬中国连续重金押注,两轮融资近8亿元,新光维医疗的底气从何而来?
今年4月,新光维医疗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光维医疗”)囊获了来自高瓴创投、礼来亚洲、经纬中国等投资机构的近4亿元A轮融资。
短短3个月后,新光维医疗宣布完成了新一轮融资。高瓴、礼来亚洲、经纬中国再次出现在投资方名单中。两轮融资累计近8亿元。
这也几乎是近年来国内内窥镜领域融资金额最高的项目之一。
是什么让高瓴创投、礼来亚洲、经纬中国等投资机构如此看好新光维医疗的发展?
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高瓴创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负责人易诺青曾表示,“新光维医疗具有国内龙头、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是同时布局电子内镜和光学内镜,且拥有超高清成像技术、3D成像技术、特殊光成像技术、超细内镜成像技术、一次性使用技术等技术路线的国产自主研发品牌。”
多个管线产品布局、自主研发品牌,新光维医疗多少给人带来一种在内窥镜领域实现进口品牌产品“国产替代”的印象。
但在动脉网采访过程中,新光维医疗创始人、总经理兼CTO陈东博士认为,实际情形大相径庭。“我们从未考虑过国产替代。我们长期关注的重点是满足临床医生需求的内窥镜应当是怎样的。”
拥有拿下巨额资金的底气,新光维医疗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当前内窥镜领域市场竞争局面的?其发展模式对于内窥镜业内企业是否具备借鉴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与新光维医疗CTO陈东博士展开聊了聊。
一个机遇:潜在的市场空间以及产品差距
提到新光维医疗,或许很难不提到两个核心人物。
其中之一是新光维医疗创始人张一博士。作为连续创业者,他一手缔造了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上市公司——沛嘉医疗。另一个人则是新光维医疗创始人、总经理兼CTO陈东博士。
外界对于张一博士或许早有耳闻,但对于陈东博士则所知甚少。
早年他在国内毕业后,曾前往日本进行精密医学专业研究,并于毕业后进入到日本某内窥镜知名企业从事内窥镜产品研发。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陈东博士被日本公司派往中国国内,接触到了国内内窥镜市场。那时他便注意到,国内内窥镜无论在性能、成像效果等方面都与海外产品有着显著差距,在临床科室也未实现全面覆盖。
时任全国医用光学和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的陈东博士,对业界了如指掌。他不但多次参与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中,也曾多次负责学术、临床项目,与医院各个科室联系密切。而这也给他带来了新的困惑:为何在光学、电子等相关细分产业国内做得十分出色,但在内窥镜产品开发制造方面却做得如此糟糕?
对中国市场长时期的观察、熟悉、了解,让他知晓了国内内窥镜产品与国际同行的实质差距。而潜在的内窥镜市场空间,则让他意识到了内窥镜领域巨大的市场机遇。最终,陈东博士选择了与张一博士一道创办了新光维医疗。
实际上,创办新光维医疗并非仅仅是一时的念头。早在还没有创业念头的时候,陈东博士与张一博士便会就内窥镜领域展开探讨。在鲜有人关注内窥镜领域的很多年前,他们便开始一步步策划并最终走上了内窥镜企业创业的道路。
对于创业的目标,他们也十分清楚。“我们并非是为了实现国产而去做国产。我们要做的,是能够满足医生临床需求的内窥镜产品。如果不能做出同等甚至是优于进口品牌的内窥镜产品,一个企业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一些原点:自主研发技术与创新性产品
在新光维医疗官网,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内窥镜3D图像成像装置以及4K医用内窥镜摄像系统等产品。但正如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高瓴创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负责人易诺青所言,新光维医疗的产品管线远比这丰富得多。
新光维医疗的产品矩阵同时涵盖软镜、硬镜,并在医学内窥镜领域所有前沿技术的研究及产品化方面展开了探索,拥有超高清成像技术(如4K成像)、3D成像技术、特殊光成像技术(如荧光成像)、超细内镜成像技术、内镜耗材化技术(一次性使用技术)等技术。
官网保持的低调,与创始人的观念有关。陈东博士指出,“我们有大量注册的、在研的产品,很多都没有对外公布。我们想要做的,一定是将一款产品做到极致再对外进行宣传。”
新光维医疗4K超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
新光维医疗首创2D转3D的“3D图像成像装置”已于2018年7月取得NMPA认证、CE认证,并于2019年9月成为国产首款获批美国FDA上市的3D图像成像装置。其自主研发的“4K超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也于2019年6月取得NMPA认证,并于同年7月取得CE认证。2020年8月,“4K超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更是成为了我国首家获得美国FDA认证的4K超高清内窥镜产品。
在2021年上半年,新光维医疗自主研发的4K鼻内窥镜、4K关节内窥镜、一次性使用电子膀胱肾盂镜、一次性使用电子支气管内窥镜、一次性使用电子宫腔内窥镜均顺利取得了欧盟CE认证证书。
新光维医疗一次性使用电子膀胱肾盂镜
新光维医疗也在不断推进创新性产品的研发布局等,如双目3D荧光内窥镜产品、4K荧光内窥镜产品以及一些特殊光学成像内窥镜产品等。在设备小型化方面,新光维医疗则在打造一款小于0.5mm自动铅笔芯的超细内窥镜产品。
为了实现创新性产品的打造,需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比如解决内窥镜产品的传输问题、摄像头光源问题等。在相对更为前沿的无线传输领域,新光维医疗也在积极探索。陈东博士多少有些自豪地表示,目前他们可能是内窥镜领域布局最全的企业之一。
“如果没有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当医生临床需求出现变化时,你能够做的可能仅仅是模仿大厂仿造设备。”
对于技术出身的陈东博士来说,技术无疑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对技术的重视,也使得他们对核心的传输技术、核心元器件等均进行了大力投入,进行自主研发掌握技术原点。惟其如此,“在产品方面,新光维医疗才可能对标国际大厂,根据医生临床需求不断调整自身产品,与大厂同台竞技PK。”
一份坚持:与临床刚需结合的产品
让一款内窥镜产品比另一款内窥镜产品更好的要素,永远不止是简单的参数优势,而是是否能够解决实际临床中面临的问题。陈东博士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提及,成像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等仅是最基础的标准,大多数企业在产品对比中选择参数比较,却忽视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比如超高清内窥镜,在成像方面需要考虑科室环境,需要考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关注哪些细节,究竟关心的是血管还是脂肪。应当如何更好地呈现这些细节?应当如何让边缘清晰地呈现在医生面前?此外,人体内本身缺乏光线,在内窥镜光源方面,如何设计光照强度避免对组织的灼烧、如何解决色彩偏差、体内组织反光点如何处理、如何呈现血液、脂肪、纱布的区别,如何处理光源传输损耗、如何处理进入镜头的有效信息量等,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图像成像效果的影响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包括镜头本身透光率、体内是否有烟雾或出血点、4K图像传输中的信号衰减、手术过程中电刀、超声刀、监测仪器等的干扰等等。而这些都只是对一款产品真正基础的要求。在医院临床使用中,还面临设备损耗的问题。如何在历经上千台、上万台手术后,仍旧能够保障内窥镜光照均匀度?如何保障操作稳定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单单在4K超高清内窥镜领域,还有着成像、芯片、光学等方面可以挖掘的地方。在未来5~8年内,4K超高清内窥镜将会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陈东博士指出,“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会选用优秀的产品进行手术,未来不会是仅仅比拼参数的时代,更是比拼谁更符合临床需求的时代。”
新光维医疗一次性使用电子支气管内窥镜
而这,放在一次性内窥镜领域同样适用。早在十几年前,陈东博士便曾试水研发过一次性内窥镜,对于一次性内窥镜存在的痛难点问题早已门清。一次性内窥镜解决的临床刚性问题是避免交叉感染。而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更大范围地带动了外界对一次性内窥镜的关注。
相对于当前一次性内窥镜厂商的普遍想法,陈东博士的观点更为独特:他认为一次性内窥镜产品要对标的对象,其实是大品牌厂商重复使用的内窥镜产品。只有一次性内窥镜产品的操作性能、图像表现达到反复使用的内窥镜同等甚至更好的水平,企业才会具备发展潜力。医疗本身是相当严肃的行为,医生会为稳妥起见选择更优秀的手术器械耗材。如果一次性内窥镜无法达到反复使用的内窥镜的手术效果,他们为何要选择一次性内窥镜呢?
新光维医疗也在一次性内窥镜领域打造了物美价优的产品。这里的“物美”是指图像清晰度、操作性、传导性等多方面都达到甚至超过了传统反复使用的内窥镜。曾经,有临床专家通过动物实验和专用的检验装置,对其一次性内窥镜进行了全方位的测评,最终他们的评价是其产品不亚于进口产品。
与国外对一次性内窥镜早已认可的情况不同,由于国内临床医生仍旧缺乏对一次性内窥镜的认知,新光维医疗计划进行市场培育,与医院或医学会开展学术培训,对医生进行教育,逐步提升医生的认知。
陈东博士也表示,未来一次性内窥镜与反复使用的内窥镜可能并非是取代的关系,而是有其自身适用领域。此外,一次性内窥镜产品也需要考虑环境污染的问题,可以考虑对不接触人体部分的元器件进行回收等,进一步实现环境和成本的可控,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一种方式:让工程师走上手术台
对自主研发技术的追求,也让新光维医疗对人才培养极为重视。目前,新光维医疗在国内和日本有数十位工程师。工程师主要由有着光学成像、器械耗材方面背景的技术人才构成。
对于人才的选择,陈东博士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以往在大厂的工作经历,让他在挑选人才时较为严格,几乎很难找到现成的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人才。新光维医疗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培养一批具备可塑性的人才,在选定拥有一定开发经验的(无论是否是医疗向的)、主动性较强、以及充满好奇心的人才后,身为CTO的他会按照公司需求对他们进行培养。
从最简单的基础知识培训,到内科临床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往往横跨多个领域。为了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产品,新光维医疗也会定期聘请各类内窥镜领域专家、临床科室医生前往公司展开讲座,甚至让工程师前往医院进行手术跟台等。
“要想在国际市场与大牌企业PK,需要在广泛了解技术前提的基础上,与医学临床需求结合。”对临床需求的把握及强调,也让新光维医疗选择了医工结合的道路。陈东博士用了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腹腔镜领域电刀、超声刀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烟雾,烟雾可能导致镜头雾化。以往的做法通常是采用间歇操作,释放烟雾。
新光维医疗的工程师在跟台以及与医生的沟通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套新的解决方案:烟雾在图像成像上往往呈现出白色点状像素点,他们选择了对图像信号进行处理。陈东博士还记得有一次,当科室主任在进行临床手术时,原本出现了很多烟雾,但是简单的一键操作后,图像变得十分清晰,科室主任甚至当场愣住。
对医工结合的探索以及强调,实际上也在侧面反映着他们对培训、实操的重视。
新光维医疗新厂房
在新光维医疗新建的工厂内,他们修建了一栋培训中心。对于其他创业型公司来说,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但陈东博士认为这是值得的。在培训中心将会设置各种培训设施、动物实验中心、可供200-300人参与的全球手术转播的阶梯会议室。除了对内部进行培训使用外,其也承担着对外部提供参观培训体验的作用。比如对医生的培训,让医生知晓并熟练掌握其产品。
而当新光维医疗的工程师研发出一款产品却无从知晓产品好坏时,新光维医疗会邀请有着合作的医生在实验中心进行当场评价、提出改良意见。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研发。陈东博士甚至透露,这也吸取自当初他在大厂工作时的经验。那时,他们在研发内窥镜产品时,甚至会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
一个变化:市场在升温,从量变到质变还需时间
对于当前内窥镜领域的火热,陈东博士也冷静地进行了分析。
在他看来,随着内窥镜新技术的出现,市场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变化其实早在21世纪初的前几年就已经发生,只不过那时被资本以及媒体忽视了。
近年,随着一次性内窥镜、手术机器人、4K超高清内窥镜等出现,使得越来越多内窥镜企业逐步步入到投资人的视野中,行业融资额、融资事件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目前,从业技术人员、创新企业有所增长,但仍处于量变的过程,还未触及质变。
而要从量变到质变,首先要确保产品质量。这要求国内企业能够实现与国外同行同等水平甚至是超越他们。目前国产内窥镜在部分科室已经脱颖而出,有小部分走到世界前列,但并非是全面性的。要实现这一过程,仍旧需要资金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会越来越多地涌入到头部企业,一批企业可能会消失,拥有原研技术的企业将生存下来,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梯队赢得市场知名度。
新光维医疗,目前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持续研发投入、公司体系建设、人员培养、营销体系配套、商业合作等。在去年12月,新光维医疗与美敦力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内窥镜器械方面达成合作,这多少说明了新光维医疗本身的实力。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新光维医疗还与华西医院成立了“华西-新光维智能内镜联合创新中心”,就内窥镜及相关器械展开深入探讨并进行产品改良。医院科室提供当前面临的临床痛点问题,而新光维医疗则负责提供解决方案,并进行医工转化。
新光维医疗与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团队联合申报的“基于记忆材料导向的多维智能成像胆胰管镜系统研发”项目,也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此外,其与各个医院一系列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之中。
对于未来的发展,陈东博士想得十分清楚。短期内需要构建起包括研发、注册、质量、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人才梯队,不断丰富自身的产品系列,通过医工合作加速创新产品的研发。最终,他们要实现的是全球化的布局,未来将根据发展需要在日本、欧美等地建设生产工厂,通过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拓展业务。
当前市场仍旧由少数大牌企业瓜分,在他看来,这有利于新光维医疗与大牌企业的竞争。如果市面上品牌过于分散,反倒会失去关注的焦点。随着竞争的加剧,内窥镜产品的推陈出新也会加快,而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也会到来。对他来说,未来内窥镜领域会向更为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产品会更聚焦术式本身。
在采访结束时,我们曾问及是什么让陈东博士保持了对内窥镜行业的一片热忱?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他曾研发过一款针对幼儿的内窥镜产品,作为工程师的他仅仅只是觉得它是一款产品。直到手术跟台,看到医生通过他研发的产品为一名5岁小女孩进行手术,成功治愈小患者时,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内窥镜并不单单是产品,更是治病救人的工具。
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思,在研发产品过程中,他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审慎,是思考一款产品是否还有不足。或许,也是这样,新光维医疗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