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葛焕军||忘不了那条红鲤鱼(散文)
主编:非 鱼
时光匆匆,岁月催人老,生活的美好,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了中年的门槛。回忆往事,不堪回首,心酸会涌上心头。走过的路,跨过的桥,经历的苦难和坎坷,快乐与幸福,历历在目,永不忘记。人生就像一首歌,谱写昨天的故事,又再续写明天的美好。
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不忘恩情,大爱无疆。在刚刚过去的元宵节里,我看到了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那个气氛浓浓的节日里,我回忆起了父亲,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故事,想起了父亲扎制的那盏红红的鲤鱼灯笼。
我的父亲,心灵手巧,心地善良,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细致。比喻:当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父亲的一付好手艺,他扎制各种造型的灯笼,周围的人们都称他是:“灯笼王”。
我记得:每年正月十五前几天,父亲就会独出心裁地扎制出各种造型的灯笼,比喻:金鱼,蚂蚱、蜻蜓、蝴蝶,马灯等,把里面放上蜡烛点着,红彤彤栩栩如生的灯笼,让那些仿生的小动物们,真的有一种复活感。它们很受村民的喜欢,特别是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和喜爱。
当年,我提着灯笼走街串巷,惹着许多小朋友们的羡慕,他们浩浩荡荡地跟在我后面,与我一起玩耍。我们所到之处,总能听到人们称赞和夸张的声音。
看似一个灯笼非常漂亮,但我的父亲在扎制过程可是费心费力。首先,他在扎制框架的用料上,是非常有讲究的。他会选择竹节比较少的竹条,加工的工序较多,比如:加工打磨,弯曲火烤,定型捆绑,最后,再糊纸涂画。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按照动物造型的尺寸比例来制作;如果哪一个制作环节出现了问题,扎制出来的灯笼就会不像、不规范、有失真感。所以,父亲在扎制过程中是精益求精的,他从不弄虚作假,他把每一件灯笼作品,都打造成一件精品、艺术品。
我喜欢父亲扎制的各种造型的灯笼,心中最爱的则是那只红鲤鱼造型的灯笼。因为父亲扎制红鲤鱼时,无论是从扎制、糊纸、涂色等方面,都做到了一丝不苟。他把红鲤鱼灯笼打造得活灵活现,特别是身上的鱼鳞、眼睛画得逼真可爱,高仿性特别逼真,假如把它放在水中,真的让人难辨真假。
父亲为了能让灯笼达到栩栩如生最佳的效果,从不吸烟的他,要去跟有抽烟的人兑换香烟中的锡纸——兑换的物品,就是他扎制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小金鱼。等换回锡纸后,父亲就动手精工细做,把整张的锡纸剪成一条条细细的鱼鳞,再用浆糊一条条、一片片地贴上去,保证让每一盏动物形状的灯笼,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村民都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父亲扎制的灯笼:“过十五,看灯笼,大鲤鱼,红又红,葛家门前真热闹。”
在农村,只要过完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六。学校也就开学了。父亲为了不让红鲤鱼灯笼分散我的学习精力、耽误我的学习时间,他就会把灯笼挂到高高的地方。那段时间,我每次放学回家,总要去瞧瞧那盏大灯笼。那个张着红红嘴巴的大鲤鱼,好像在对我说:“孩子,都开学了,别再贪玩了,赶快去做作业吧!去好好学习吧!等明年的正月十五我再给你展现精彩。”
那盏红鲤鱼灯笼一直伴我上了初中,我再也没有挑着它走门串巷满村转了,但父亲依然每年都给鲤鱼穿上崭新的红服装,点上蜡烛挂在大门旁,预示着,大吉大利,年年有余之意。
在过去的乡村,无论是大小节日,父老乡亲们总是把它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热烈的气氛和丰盛的饭菜,总会把喜庆的节日推上高潮。大鱼大肉和饺子,就是人们对节日最高规格的认可。俗话说:“无酒不欢,无肉不悦”,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历史造就了伟大的人民!这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正义、聪明睿智的民族!劳动创造了伟大智慧,知识改变了人民的命运,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铺垫和造就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幸福之路。
我忘不了自己走过的足迹,忘不了父亲那份伟大的恩情,忘不了那盏栩栩如生的红鲤鱼灯笼。
2021年4月于潍坊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葛焕军,笔名:无敌勇士,山东莱阳市人,1966年8月出生,1986年入伍,1991年毕业于信阳陆军学院后勤财务系,2001年转业至今于潍坊市委办公室工作。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长期以来,自己对文学作品有着较浓的兴趣,酷爱阅读和写作, 2013年开始发表作品,在《齐鲁文学》《潍坊晚报》《网络文学》《望安山文学》等十几家报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参加各类征文大赛若干次,荣获多个参赛奖项,出版了处女作《飘过村庄上空的云》。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长期以来,自己对文学作品有着较浓的兴趣,酷爱阅读和写作, 2013年开始发表作品,在《齐鲁文学》《潍坊晚报》《网络文学》《望安山文学》等十几家报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参加各类征文大赛若干次,荣获多个参赛奖项,出版了处女作《飘过村庄上空的云》。
中国民间故事创作成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香港特别行政区作家协会会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