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千百种,其实会这6种就够了!

篆书是一个较為宽泛的名称,它涵盖了甲骨、金文、石鼓文系列為之大篆,再进一步简化、统一后形成了适用与欣赏与一体的小篆。歷史延绵数千年,篆书以它独有的特徵 和美的表现贯穿於整个书法史中。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更是书法学习中的根本。这麼多篆书,其实会这6种就够了!
一曰古文:史皇仓頡广天皇之制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於六国的文字3.宣王太史 籀箸(今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或异

二曰奇字:黄帝史沮诵增损古文

汉王莽时六体书之一﹐大抵根据古文加以改变而成。

三曰大篆:周公命史佚同天下之文,三體宜書箴銘,可以出入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根據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甲骨文、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四曰小篆, 李斯制,碑额、志盖、斋匾用之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製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於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偽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準,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為习惯上把籀文称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歷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眾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五曰繆篆,汉晋印章之文,图书私印宜其体

所谓繆篆,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王莽六书之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為屈曲缠绕。具绸繆之义,故名。清代桂馥《繆篆分韵)则将汉魏印採用的多体篆文统称為”繆篆”。亦称”摹印篆”。

六曰叠篆,今 官府印信所用,礼部铸印局所掌,亦宜习知,印以防诈偽。

又名“九叠篆”、“九叠文”。清姚晏认為它就是“尚方大篆”。所谓叠篆,就是指用於刻制官印的那种笔画盘旋曲折、重重叠合的篆书。其特点是点画没有弯曲斜掠之笔,只有纵横两个方向的直画,其笔画屈曲的多寡以均匀地填满印面的空白為止,曲折的次数视笔画的粗细多少和印面的大小、章法的需要而定。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通常称九叠是取其“多”的意思,并非只能曲折九次。宋元时期官印多用叠篆。

一起学篆书

篆友喜欢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点个

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