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授蒙曼:从百家讲坛火到诗词大会,却被幼儿园古诗打回原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相信这首诗大家都会背吧,反正我是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了,因为也没有孩子,所以不清楚现在的教材里面还有没有。
但是不论教材里有没有,好像所有的小孩子都会背这首诗,可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不要浪费食物的时候说过,而孩子在父母的熏陶之下,也知道了这首诗,了解了它的意思,后来就会背了,而孩子们也把这首诗运用的很好,有时候看见别人浪费食物还会念出这首诗,诉说农民伯伯的辛苦。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首诗却引起了争议,引起争议的当然不会是作者了,而是国学女教授蒙曼。原因是因为蒙曼参加了一个节目,在节目中对这首诗进行了解读,但是却受到了质疑。
如果说一个普通人解读错了,大家可能就一笑而过,但是因为蒙曼的身份,人们却对她备受质疑。
那么蒙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让人们这么揪着她不放呢?
原来蒙曼是北大历史学博士蒙曼,当年通过《百家讲坛》而大火,当时蒙曼在这档节目中讲解《武则天》,所以爆红网络,连续六年、五次登上央视,直播讲解隋唐的宫廷史。
当时的蒙曼是受到大众极其喜爱的,因为她对于历史的讲解和解读,都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
所以蒙曼对于历史这方面的了解应该是更全面的,那么又怎么会因为这么简单的一首唐诗而翻车呢?原来是因为蒙曼参加了央视的《诗词大会》讲解唐诗,还出版了两本与唐诗相关的书籍。
这自然不是问题的所在,这时候的蒙曼还是很受大众欣赏的,毕竟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博士,谁不羡慕呢!但是在后期蒙曼在解读这首《悯农》时,遭到了大众的质疑。
诗词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蒙曼将这句话解释成了“农民春天在播种”,但节目播出后,大家一时间议论纷纷。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说农民在春天播种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事实本就是如此,春种秋收是一个规律。
但是在《悯农》当中就不合适了,因为这首诗的背景是在夏季的正午,农民在烈日下耕地锄草,这样更加突出了农民在烈日下暴晒的辛苦,绝不会是蒙曼所说的在春天播种。
后来节目一经播出,蒙曼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便倒塌了,一个北大历史学的博士,竟然解读错了这个连小孩都会背的古诗,实在是太不应该。
大家纷纷开始怀疑她的专业水平和诗词基础,甚至有人评论“这位国学女大师,怎么连悯农都不会?”
除此之外,蒙曼还曾经将杜甫《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解释为杜甫嗅到了热辣辣的红油火锅,这就更令人不解了,明明是轻柔绵软的雨丝,竟然被她解释成了红油火锅,这怎么像话?
一时间蒙曼的形象瞬间倒塌,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女博士竟然变成了不懂唐诗的不专业者,这让大众如何买单,那肯定是不干的啊,于是蒙曼可以说是被拉下神坛,从云端跌入泥潭了。
可能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对诗词有这么多的解读,虽然简单的耳熟能详的知道它的背景,它的感情,但是对于其他的,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了。
可能当别人说出某句诗后,周围所有的人都在热烈的讨论它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情感,而你只能在旁边默默地听,当别人问你的意见和看法时,你就只能尴尬的笑笑了。
所以我认为现在读还是很有必要的,当你赏月时,你会想起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你吃到荔枝时,你会想起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古诗是好东西,是我国渊源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所以我们更要传承下去,多了解古诗文化。
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对我国的这些文化了解过少,背诗的时候半天想不起一句,而教改以后提高了阅读量,尤其是古诗词的分量,增加51%,所以如果诗词不好严重的为成绩拖后腿。
而现在关于古诗词的书也有很多,所以我想推荐的是这本《飞花令》
飞花令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一种“行酒令”的游戏。是中国古代酒令之一,属雅令。“飞花”一词则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
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
所以说既然这本书叫《飞花令》,那么便是以飞花令为主题,围绕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为主题,选择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