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投资高成长股

在4月份的《几支高成长次新股分析》文章中,西瓜君挖出了三家高成长公司,其中的两家普利制药和欧普康视最近的股价走势可以说是杠杠的。

在大盘回调时,它们拒绝回调,这样的成长股才是真成长。尤其是欧普康视,逆势创新高,让我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没有辜负我一年以来的跟踪,恨是因为我觉得它估值高已经下车了。

说这么多,并不是想炫耀西瓜君多么高明(实际上它们的走势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怎么着也得回调个15%吧)。更加不是鼓吹大家现在杀进去追,恰恰相反,现在是回避它们的时候。只是想强调一点:在做高成长股时要学会区分真成长和伪成长,怎么样知道高成长公司是海康而不是康得新?

上一篇文章中,西瓜君纯粹只是分析了三家高成长公司。但在写本篇时,想把探讨范畴扩大一点,结合我关注过的高成长公司案例,谈谈投高成长股时的一点体会。

首先说明一下,西瓜君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信奉巴菲特的自由现金流、护城河、能力圈三要素。但很多价投早已经买了腾讯,而按照巴神的风格,他这辈子是不会买腾讯这种公司的。可见,有一部分价投在行动上已经悄悄地把巴神的理念发扬光大了,并赚到了大钱,只是他们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另外,我这里所说的高成长股是指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增速都大于35%的股票。其实腾讯应该算是高成长股的代表,但现在的市值却比蓝畴还蓝畴。

有些正统的价值投资者可能会恐高,他们也认可这种类型的高成长股票,但就是下不了手,因为估值一直高高在上,等了三、五年都没出现过他们期望的低估价格,就看着它一直涨。比如从上市后就一路狂奔的爱尔、海康、大华、网宿科技,爱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破金身,海康、大华由于近几年一些大环境的变化,销售遇到瓶颈,而网宿则是由于行业中有巨头进来抢食,竞争加剧导致业绩下滑。

那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公司在还是一家小公司的时候,还未成长为白马前到底该不该买?什么买点买?

西瓜君总结了几下两点,供各位参考:

一、能区分真成长股和伪成长股;

二、能预判业绩拐点。

我认为,具备以上两点能力的人可以投资这类高成长公司,下面再细说这两点能力。

先说如何区分真成长股和伪成长股,我认为可以从分析财务报表和行业地位两方面来区分。首先在财务报表上严格把关,稳定的主营收入和扣非净利润是最起码的要求,再加上低应收、低存货、低有息负债(最好为零)、高分红,我把它叫“三低一高”。具体来说,占总资产的比例,应收低于15%,存货低于10%,越低越好。

这三个指标其实很好查,在报表里都能看到,然后再结合收入确认原则、生产销售模式、利息收入等来佐证三低的真实性,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意味着低应收,以销定产的模式意味着低存货,利息收入高和银行理财收益高意味着低有息负债或者零有息负债。

总之,真成长股一定有其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优势,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强,反映在财务指标上就是上面所说的三低一高,一旦三个指标逐渐走高就不是一个好兆头,往往是核心竞争力变弱甚至消失的时候。

再说说如何判断业绩拐点。正统的价值投资者之所以不敢买这种高成长股就是担心双杀嘛,一旦高增长的步伐放缓,价格和估值都会大幅下杀。所以判断业绩拐点同样很重要。我认为也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跟踪前面所说的三个指标,走高时要能分析出原因,原因不合理时就要警惕了。第二个是行业方面的信息,比如市场份额、行业整体毛利率、竞争情况。

我的经验,当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就要警惕了,离天花板不远了,如果没有储备其它的业务增长点,往往要见好就收了。

当行业整体毛利率不断下降,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大打价格战,也是该退出的时候了。

当行业内的各家公司都忙着“不务正业”地转型的时候,也是该退出的时候,这个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前些的LED光电行业,大打价格战,都忙着跨界并购,说明主营业务钱不好赚,但新业务就好赚吗?如果好赚,人家会轻易出售吗?

说完了理论上的条条框框,再来点干货。到底这次的高成长公司是什么样的啊?西瓜君这次把目光投向了5G通信产业链,又挖出两家公司,闲话少说,直接上菜吧。

这两家公司都属于物联网领域,做无线M2M(Machine To Machine)通信的,大家都知道,进入5G 时代后通信速率会大大提高,物联网会得到广泛应用,而M2M就是建立各种硬件之间的通信,目前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研发生产这家种通信产品,主要是在国外应用比较广。比如车载设备、资产监测设备和移动通信设备,国内也开始快速飞展起来,其实它在3G网络下就能用,但4G、5G网络会更加丰富其应用场景。

这个产业链上共有三种类型的公司:通信芯片制造商(英特尔、高通、联发科等)、M2M通信模块制造商、M2M通信服务商。

对于国内的通信公司来说,做芯片的难度比较大,只能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是做终端产品,给M2M通信服务商供货,比如给一些车载信息服务商供货。另一个路线是做通信模块,卖给终端产品厂家,终端厂家再集成其它模块如GPS定位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等,再卖给M2M通信服务商。

第一家公司就是走的第一条路线,根据招股说明书上的数据,其产品单价在一、两百块人民币,但公司是自己研发通信模块,并不采购通信模块。而第二家公司就是专做通信模块的。

按照前面所说的区分是否是真成长股的标准来看一下第一家公司吧,先看近几年业绩。

如上表,近6年业绩还是保持较高速的增长,但增速逐渐在放缓,而且16年和17年出现负增长,查了招股说明书,原因是这两年给一些M2M服务商做定制化产品的合同执行完毕,属于一锤子买卖。

再检查下三个指标。

2018年总资产10.62亿,货币资金1.54亿,银行理财4.19亿,有息负债为0,应收账款8532万,存货1.23亿。固定资产只有0.96亿,看样子是一家轻资产公司,产品的生产应该是外包给其它公司,自己只负债核心通信模块的研发和产品的销售。

算下来,应收占总资产比例为8%,存货占总资产比例为11.6%,有息负债为0,满足三低的标准。

接着看生产模式:(摘录自招股说明书)

公司委托其它供应链公司采购基带芯片(一种可以对信号进行编码解码并收发信号的芯片)及电子元器件,然后自己开发通信软件,再委托给代工厂生产,代工厂下载通信软件并写到芯片闪存中,最后组装成产成品,公司负责最后的质量检测。从备料到产品生产完成在4 周左右。

从整个生产过程及生产周期来看,原材料的库存应该会非常小,加上销售又是根据订单来生产,所以产成品的库存也会比较小,这和财报指标中的低存货是相符的。

再看销售模式及收入确认原则:(摘录自招股说明书)

一般对于首次合作的客户,公司在发货之前一般采取全额预收款或者收取部分预收款方式以控制收款风险;而对于合作良好的重要客户,根据其过往的回款情况通常给予一定的账期。

外销收入,以报关出口并取得货运提单的日期,为收入确认时间。内销收入,根据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及约定,由客户自提或公司负责将货物运送到约定的交货地点,经客户验收,收款或取得收款权力时确认销售收入。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对收入的确认是非常谨慎的,内销要收款或取得收款权力才确认收入,外销要预付款,这就决定了应收账款较少,很好地印证了财务指标中应收占总资产只有8%的真实性。

我们依葫芦画瓢,再按照这个步骤分析第二家公司。

近几年的业绩如下:

2018年总资产10亿,货币资金2.65亿,没有银行理财,但其他流动资产里有一笔0.5亿的供应商返利,估计一年内可以到账,有息负债为1.78亿,应收账款3.38亿,存货1.04亿。固定资产只有0.22亿,也是一家轻资产公司。

算下来,应收占总资产比例为33.8%,存货占总资产比例为10.4%,显然应收并不理想,不满足三低的要求。

看收入确认方法:

外销部分,直销时在办理完毕报关和商检手续时确认收入;在代理销售模式下,按销售合同约定的时间将产品运送至代理商,待代理商最终销售给客户后确认销售收入。内销部分,产品已经发出并取得买方签收的送货单或托运单时,凭相关单据确认收入;

这个就比前面一家公司激进一些,决定了应收账款会比较多。

存货方面还不错,因为也是和前一家公司一样,采购通信芯片,研发通信模块,由代工厂生产。

最后我们来了解下这个行业,这个并不是几天就能搞清楚的,我只是看了两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并浏览了一下上市以来的年报,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物联网未来的发展空间肯定很大,相信大家对此没有异议。2009年至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由1700亿元跃升至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市场天花板肯定很高,但目前没有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公司,各家公司的产品差异性可能不大,也有不同的技术路线。因此难点在于如何从这些公司中找出未来能脱颖而出的优秀公司?应该选择产业链上哪个环节的公司?正如10年前的视频监控领域,如何从众多公司中找出海康和大华一样。除了财报分析以外,这个需要更多的行业背景知识,需要更多学习和研究。

最后,我留个谜底,想知道这两家高成长公司是谁的话,请在朋友圈转发此文或其它您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截图发给西瓜君,加西瓜君微信【陌港城西瓜,ID:Xiaguababa,X大写】,索要公司名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