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科普】文物标签上的距今xx年和公元xx年

经常看展览尤其是看历史性展览的观众应该比较熟悉,在博物馆藏品的标签中会标注时间(当然还有其他如出土地等),在标注时间的时候,基本上是有三种情况:

①距今xx年

②公元前xx年

③时代名(或者是所属于哪种文化的哪种时期)

这里第3点比较容易理解,宋朝的就是宋朝的,唐朝的就是唐朝的,今天我们来给大家聊聊前面两个标注时间的方法。

距今xx年

首先这个“今”到底是哪一年?

假如2020年我看到一件藏品,上面标注的是距今2000年,那么我2021年再看到这件藏品,那么这上面是不是要改成是距今2001年?

如果真的是这样,博物馆的老师们每年都要去改一遍标签,而且,到底以谁第一次看到为准呢?

所以,可以推论,这个“今”指的并不是一个可以变化的数字。而是这个时间是人为固定的,为1950年

实际上这种距今xx年是有标准的称呼的,简写为bp(Before Present,可以翻译为距今年代),为了将日期标准化,公元1950年被定为考古学上的“现在”或者是“今天”。

这是一种用于考古学上的年代的标记法,用于表示放射性碳十四定年法所估测出之绝对年代。

中国算是最早一批用上c14测年法进行考古的国家

为什么不定1000年或者2000年这样比较标准的一个数字作为起点,反而要定成1950年这样一个看起来不零不整的数字呢?

这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因为碳14测年在这个时间出现,这期间也是碳14测年在考古学中的第一批应用,在国际考古学大会上也是一致通过,决定以此为时间原点。这就非常容易理解,我们也会使用某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开始以方便纪年。

第二个原因,跟考古学表面看起来有点八竿子打不着。

维拉德·比利 碳14测年法的发明者

第二个原因是原子弹爆炸了。所谓碳14测年,就是通过测量C14和C12的比值,来比较精准地估算年代。

这就需要一个前提:这两种元素的量要不受外来影响,测出的年代才比较准。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的核试验,地壳与大气中的众多元素受到了核辐射的影响。碳元素也是,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发现,在数值上出现了明显的不正常的干扰。

在这之前,地球上还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如此规模巨大的影响自然界中的碳元素。因此也是排除了这些干扰把时间定为1950年。

没想到吧,原子弹爆炸和考古也有关系

这样岂不是时间就不准了吗,那为什么不与时俱进一下呢?这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有关。

考古学所研究的时代跨度以百年甚至千年在旧石器甚至万年数十万年来计算,从1950年到2021年不过70个年头,不足以对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没有做调整。

公元xx年

即公历纪年法,原称基督纪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格里高利历》,其渊源为《授时历》。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里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格里高利十三世

通过其简单介绍我们就会发现,公元纪年法与基督教关系密切。其基本特征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即公元元年。

在公元纪年里,耶稣诞生之后的年份,称为“主的年份”,拉丁文是AnnoDomini,缩写为A.D.,耶稣诞生之前的年份,称为“主前”,英文是Before Christ,缩写为B.C.。这个缩写在今天也沿用下来。

传说中的耶稣诞生地——圣诞教堂的一角

那么公元元年对应的是我们熟悉的哪个时代呢?

此时的皇帝是汉平帝刘衎,他是西汉的第14位皇帝,有意思的是,这位皇帝的年号是“元始”,寓意万物更新之含义,与遥远的西方形成了交相呼应。

汉平帝像

我们国家在日常纪年的时候,也都是使用是公元纪年,这是因为在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先生已经宣布开始使用公元纪年法。新中国成立之后,距离短短几十年又要改,这会造成一定的混乱。

今天这样的纪年方法也确实便于东西方交流。但日常生活中,我们仍会使用农历纪年法来辅助纪年,如我们日常说的腊月初八、大年三十就是农历纪年法。在对外交流的时候,如果让外国考古学家天天算天干地支,其实也是够难为人家的。

虽然我们日常说公元纪年比较方便,但是公元纪年有两个先天的遗憾:

1.以耶稣诞辰作为起点,这个以宗教观点来看无可厚非,然而耶稣的诞生时间是一个推测后的数字,也就是说,公元元年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由于新的考古学发现会发生改变;

2.没有0的概念,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这会导致在计算上经常出现+1还是-1的麻烦。

公元纪年利用的初一数学知识——数轴的思想

如果就多多的主观感受而言,在博物馆中,这两种纪年方式确实都曾看到过。但是似乎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是旧石器、新石器这种时间过于久远且时间跨度较大,一般采用距今年代的说法;如果是历史时期的王朝的器物,后面往往是用公元纪年标注。

在逛博物馆的时候,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小细节请留言告诉多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