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分辨
当我们提到景泰蓝,就绕不开明朝。当时出现的“景泰年号”就与景泰蓝有关,该年号就是明朝第7位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如果要以一件文物代表各个时期的皇帝,那么景泰皇帝的代表文物就是景泰蓝。
从点蓝到烧蓝,景泰蓝是罕见的二次入窑的艺术品,而且点蓝和烧蓝的过程,也需要根据情况重复三到四次,直到釉面饱满与铜丝平齐,耐心和细致缺一不可。
乾隆雨后期景泰蓝就急剧衰退,为什么呢,国家的经济衰退直接体现在奢 侈品上景泰蓝,在所有的工艺品中,成本是最 高的。至晚清开始走入民间这时候北京,扬州,广州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景泰蓝的字号。乾隆四十四年,除夕乾隆吃年夜饭的时候,只有皇上的餐具是景泰蓝的,剩下的底下的全部都是瓷器的其他材料的。就可见景泰蓝,当时在宫廷中的一个地位。虽然当年的中国皇帝 都把景泰蓝当做宝贝来看待,由于当时的文人觉得景泰蓝太过花哨不推崇以至于在此后的数百年时间中景泰蓝却遭到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冷遇。以至于除了故宫博物馆,我们其他重要的博物馆里几乎都没有景泰蓝的收藏,就是历史上的这个原因。
据历史记载,在乾隆年间,吃年夜饭的时候只有乾隆的餐具是景泰蓝,而其他人用的全是瓷器,可想而知景泰蓝的珍惜程度与地位象征。景泰蓝最早起源于元朝时期,盛行于明清两代,为皇 室日常用品,直到清末明初之时才逐渐转向民间,但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及其动荡,结果差点导致这些工艺失传了,幸得才女林薇因挽救了这门工艺,并且她成立的景泰蓝工艺小组还将这项工艺发扬光大,才有了我们后来新中国的第 一份国礼,而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也被列为我国第 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决定景泰蓝颜色的还有“烧蓝”。烧制时,火候掌握非常重要,丝毫的偏差都会导致色彩改变、釉质脱落或者铜胎受损。烧制时间的长短因物不同,艺人们的经验就是掌握分寸的标尺。 打磨是给景泰蓝上光的工序。砂石用来抹平釉料,让器物的表面露出铜丝的纹路。然后用黄石、木炭细磨,直到发出均匀柔和的亮光。最 后再用布轮抛光。 不论掐丝、点蓝、烧蓝、打磨??景泰蓝制作的每道工序都异常精细,通常一个工匠只能掌握其中的一种工艺,能够精通景泰蓝制作全过程的大师凤毛麟角。正是这样复杂的技术,成就了景泰蓝珍奇华丽、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相。
“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古董景泰蓝曾是海内外艺术品拍卖的主角。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明景泰御制掐丝珐琅缠枝番莲莲蓬盒”成 交价为1057万港元。景泰蓝市场的黄金时代出现在2005年之后,国内外市场热火朝天,五六年间高价迭出:2008年佳士得巴黎春拍,一对清乾隆御制铜胎掐丝珐琅胡人像以652.8万欧元成 交,但这一世界纪录很快被刷新,2008年北京中贸圣佳春拍,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以9072万元成 交;2010年12月,香港收藏家刘銮雄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豪掷1.295亿港元,竞得一对雍正时期的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作为皇 家国宝,景泰蓝一直尊崇备至,但它深藏皇宫六百年,一直不为人所知,只有极少数皇亲国戚才有缘一见,因此与瓷器、玉器相比,人们对景泰蓝的了解相对较少。很长时间以来,景泰蓝一直不太被人关注,处于收藏投资的价值低位,他的收藏和拍卖价格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