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简便易学的汉代玉器鉴定方法
汉代手工业技术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玉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所以在汉代玉器的制作中,镂空技艺的应用更加普遍,透雕、圆雕及高浮雕的玉器作品明显比前代增多。东汉时的琢刻技术更是精益求精,正如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随着近现代 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汉代玉器,这就为汉代文化的研究以及汉代玉器艺术的鉴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纵观先秦时期的中国玉器,如果说商周玉器以纹饰取胜,而战国玉器以造型取胜,那么汉代玉器则是以气势取胜。
汉武帝时期,遇到黄河决口不塞时,也沉白马玉璧入河祭祀河神,最终竟然堵住决口。自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玉器都被视为神灵的美食,凡人也开始尝试食用玉屑,以求长生。
汉代玉器动态视觉错觉传统的传承之名,实则展示战国、西汉、东汉三个阶段玉器视觉艺术错觉风格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设计技巧与原理。“承之一”,解读战国玉器蛇从二维波浪状的蜿蜒,转变为汉玉兽的三维扭转勾回设计。“承之二”,进一步探讨战国玉器二维剪影蛇身蜿蜒,经西汉三维立体扭转兽身,到东汉将西汉立体兽身压扁平化的设计原则之变迁,并提出东汉玉器为了解决兽身由三维立体变为平面化的难题,创作者抽象出兽身的图案单元进行平面组合,由观者补足完整和立体的兽身视觉错觉,从而创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风格。蔡庆良这个见解,独具慧眼,令人拍案叫绝。实际上,东汉玉器创作者抽象出兽身的图案单元,相当于建筑装饰的运动的单元“块”(chunds),创作者和观者利用“解释性连接”组合出动态的兽[6]。承之三,专门论述营造动感的设计技巧,包括回勾弯转、视觉引导张力、倾斜主轴产生视觉动势、适当的镂空辅助动感等等。
春秋以后,镂空技术被大量的应用于玉器雕刻之中,战国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主要用于片状器物的镂雕,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立体镂雕作品,其工艺风格一直影响到汉魏时期。镂空方式如前期一样主要还是先打轮廓线,再穿孔定位,然后加金属线锯拉切成各种形状,也有以钻孔组成镂雕的一部分。金属线状工具使用时将线锯固定在弓形把手的两端,以手握弓把来回拉动,故常在切割面上留下细密的直线痕迹。
汉代玉器的保藏价值:汉代玉器具有文明、前史和艺术性,保藏汉代玉器就是保藏财富,每一件汉代玉器藏品都是保藏爱好者追逐的政策,玉石界备受追捧的奢 侈品。
汉代玉器中有很多实用器,能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因为毕竟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汉代比较完整的玉摆件,基本上都是国宝。比如陕西成阳汉昭帝平陵遗址出土的仙人骑马的玉摆件,非常有名,属国 家 级的文物。这是一件白玉圆雕,仙人骑在一匹飞奔的马上,马身有羽翼,底部雕刻云纹,表明马在天空中飞行。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汉马形象,就是全国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也叫铜奔马,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我们可以拿铜奔马和玉马做一个横向比较。首先注意一下马的姿势,这两匹马的出腿方向都是一侧单出,是一顺边的,都是左前右后。左边两条腿同时向前,右边两条腿同时向后。有专家认为,这些不是蒙古马,为什么呢?蒙古马走路,迈右前腿的时候,左后腿跟着,迈左前腿的时候,右后腿跟着,它是左右交替错位迈步。专家就是专家,看这马一走,就知道是不是中国的蒙古马。那么,外国传来的马,走路可以是一顺边的。我们注意看奥运会“盛装舞步”中的马,就有一顺边走的姿势,左边两条腿同时往前走,然后右边两条腿再往前走。世界上的马种很多,据统计大约有200 多种,中国有30多种,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伊犁马、蒙古马、三何马等等。铜奔马和玉马都呈飞行的动势,所以学者认为它们可能就是汉代史籍中记载的“天马”,是当时西域传进来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