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围魏救赵,孙膑获胜却救不了赵国,庞涓战死另有隐情,真正救赵国的另有其人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今天来聊聊历史上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是一个成语,也是一场战争。我们听过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我记得语文课本里就有)。魏国攻打赵国,兵围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告急而求救于齐国。齐国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救赵。田忌采用孙膑计谋,不去邯郸,而是直扑魏都大梁。魏将庞涓不得不领兵回救魏国,却在路上遭遇齐军截杀,死于乱箭之下。

故事好像就是这样,看上去很完整,实则不然,而且在这里,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很可能出现了比较大的差错。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3年,《史记》对这场战争的经过记录很简单,在相对具体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道:“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魏军果然离开了邯郸,和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大败。因为战场在桂陵,所以又叫桂陵之战,梁军就是魏军,因为魏国的都城叫大梁。齐军的主将是田忌,军师为孙膑,但是魏军谁领兵,《史记》并没有说。

而我们所熟知的,有很多人还在课本上学过的“围魏救赵”,那场孙膑命军士一路减灶,造成齐军害怕魏军的假象,然后设下伏兵一举杀死庞涓的战争,其实是“围魏救韩”,又称马陵之战。马陵之战发生在桂陵之战后,《史记》说是十三年后,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认为是十年后(十年后的说法比较靠谱)。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春秋笔法,马陵之战写得非常精彩,其结果是庞涓自杀,“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齐军大破魏军,俘虏魏国太子申,孙膑名扬天下,兵法传于后世。

影视剧中的孙膑和庞涓

现在,我们要提一个问题:桂陵之战,也就是孙膑围魏救赵的战争中,魏国主将是谁?答案是庞涓。《史记》和《战国策》都没有写魏军主将,但是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一本竹简奇书,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是前文司马迁说“世传其兵法”的《孙膑兵法》,也叫《齐孙子》。《孙膑兵法》残缺不全,但桂陵之战部分却比较完整,也就是《擒庞涓》这一节,“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孙膑精心布置,还派出了齐城、高唐两处部队去“送死”以麻痹庞涓,然后再做出进攻大梁的姿态来激怒庞涓。连战连胜的庞涓果然上当,丢下辎重,轻装日夜兼程追来,结果孙膑在桂陵击败魏军,擒拿庞涓。《孙膑兵法》可信度如何?回答是很靠谱,因为这是孙膑本人和弟子一起完成的,在这种大战环节应该是不会错的。

如果把《史记》和《孙膑兵法》结合起来看,那就是田忌孙膑在围魏救赵活捉庞涓后十年,又是田忌和孙膑这对最佳组合,采用同样的方法,再一次击败庞涓这个倒霉蛋。庞涓怎么说也是当世名将,在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而且剧情如此雷同,这可能性大吗?为什么庞涓十年前就被擒了,怎么十年后又在指挥魏军作战?我的理解是:《史记》写错了。

《战国策》记载马陵之战说:“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后文又说是“而禽太子申”。“禽”是个通假字,通“擒”,也就是说齐军大胜,活捉或者杀死魏国太子申,击溃十万魏军,居然只字未提庞涓!所以此处,我大胆猜想,庞涓在桂陵之战被擒后,就退出历史舞台了,马陵之战魏军主将是太子申,和庞涓没有关系。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间的十年里,魏国大小战事不断,对秦、赵、燕、楚、齐、宋、卫等国都有战事,如果不是庞涓早已不在,也没法解释他作为魏国大将,销声匿迹了十年。总不至于齐国人关了庞涓十年,在桂陵之战前再把他放出来,然后由庞涓给齐国人送了十万颗人头吧?那大将军庞涓可能就是魏奸了……

说完庞涓,我们再回到故事的本身“围魏救赵”中来。齐军大破魏军,擒拿庞涓,是不是就解了赵国的邯郸之围呢?答案可能让很多朋友想不到,不但没解围,邯郸还被魏军长期占领了!《史记·魏书》说:“十八年,拔邯郸。”一直到“二十年,归赵邯郸”。也就是说,从魏惠王十八年到二十年,公元前353年到公元前351年,三年的时间邯郸都是魏国的占领区,《战国策》称之为“邯郸之难”。

孙膑不是击败庞涓了吗?为什么赵国的危机还是没有解除?说好的围魏救赵呢?其实围魏救赵只是取得了小范围的战术成功,甚至可以说对大局无关痛痒。庞涓带着从邯郸撤回的并不是魏军主力,只是一支偏师。齐国人也是见好就好,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那么,到底是谁解了“邯郸之难”呢?为什么魏国要在占领邯郸三年后,和赵国签订“漳水之盟”,然后退出邯郸呢?

影视剧中的孙膑

《史记·秦本纪》记载:“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秦孝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352年,魏军占领邯郸的第二年,商鞅出任秦国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的最高爵位),领兵攻打魏国安邑,安邑降秦。当然当时的魏国并不是吃素的,当时的秦国也不是后来战无不胜的虎狼之秦。在魏国和其盟友韩国的联手反攻下,秦国不敢继续进攻,占据安邑、少梁等几个据点后,便在河西(黄河以西)地区和魏军形成均势。

除了老冤家秦国不“安分”,还有几个诸侯也“趁火打劫”。《史记·魏世家》记载:“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诸侯围攻魏国襄陵。此处《史记》的时间可能又错了,《资治通鉴》说的是周显王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52年,此年份《资治通鉴》的记录相对更可靠。在这一年,不敢和魏国直接正面冲突的齐国,纠集了宋和卫两个小国,一起攻打魏国的襄陵,另外还有楚国从南面进攻魏国,还占领了魏国睢水、秽水间的土地。

魏武卒

所以在公元前352年,魏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四战之地,而由一代兵圣吴起亲手打造的魏武卒简直横行天下。魏军北面占领邯郸,继续攻击赵国;西边和秦军对战河西不落下风,东边击败了齐国联军,打得齐威王割地求和;南边吓得楚宣王赶紧下令大将景舍停止进攻,向魏国求和并归还楚军已经占领的魏国领土。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51年,秦国人又来了。《资治通鉴》记载:“显王十八年,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周显王十八年,秦国商鞅再次出征河西,围攻魏国固阳,固阳投降。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有一段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魏国是秦国的心腹之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这个道理,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秦国从几百年前的秦穆公时代就想着东出,东出就必然要攻打魏国,而河西地区就是魏秦争夺的焦点。几十年前,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在绝世名将吴起的军事指挥下,魏国人全部占领了秦人的河西之地。然而现在,秦国人打回来了,并且摆出了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

魏惠王是个老谋深算的君主,他明白孰轻孰重,再加上连年的征战,即使魏武卒再强,也需要休整。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魏惠王做出了让步,或者说战略收缩。在这一年,也就是魏军占领邯郸三年之后的公元前351年,“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魏国把邯郸归还赵国,与赵结盟,史称漳水之盟。“邯郸之难”到此才算真正得解……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如能转发,不甚感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