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讲讲导演那些事——头说“我行”手说“滚”
有位导演曾跟我讲过一段话:
“无论在胶片世界还是数字时代,我在一个半小时中找寻我的艺术,无论是穿越还是现代,我都要求自己极致,并追求属于我生命中的永恒。可是,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和灵魂的束缚。”
我说:
“麻烦你说人话。”
他说:
“有理想,但没钱,没权,没尊严。”
这我就听懂了。
这位兄台想表达的是——
在资本逐渐扩张、渗透进影视行业的时代,导演的话语权越来越小,甚至被剥夺。
确实也不是个别现象,尤其对于年轻导演们来说,处境跟年轻演员一样,在没有雄厚财力和背景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拼才华,未必比任何已经成名的前辈们差,但如果讲机遇和运气,还有其他一些复杂因素的话,就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管自己叫“爸爸”。
二、管别人叫“爸爸”。
01
“混局”代表不了能出头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自称“导演”的年轻人也开始“混圈”了。
不管有没有疫情,也不管将来具体能落实到什么样的影视项目,一些年轻“导演”始终在各个饭局、酒局和“歌局”里现身,他们往往坐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仔细ni观察的话,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始终在场内各色人中打转,试图努力分辨出在场的人当中谁更有话语权——
或有钱、或有权。
此刻他们的身上一般早就揣着已经打磨好的作品,饥饿如荒漠中的狼、孤旋天空的鹰,只要有任何一个谈话中看似被恭维、被包围的人被他确定,就马上找机会敬酒聊天。如果对方兴致再高一些,那么他一定会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职业范围内,不动声色地兜售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执导思想,并诚恳地希望交换微信,在聚会散后,会时常发些自己的作品,或是早晚问候。
情堪比癞皮狗,爱好似初恋。
这是属于比较“活跃”的人。
那么不“活跃”的人呢?
顽固地待在艺术的殿堂或自家的小屋里,潜心观看各种国内外导演的作品,一边看一边写心得,并点评——或摇头、或叫好。
浑然不知屋外事。
无论哪种导演,都恨不得有朝一日得见伯乐,撒币、关注、无限支持,并最终拍出一部属于自己的艺术归宿。
但现实对文艺行业,尤其是影视行业似乎不是很友好,永远处于狼多肉少混不好的状态。
作为文艺创作中的具体执行者,“导演”必须掌控全局,钱是制片人的事,导演必须负责镜头的运用和思想的阐述,且在有限的时长内完成所有参与到工作中的包括演员、灯光、摄像、道具等的调度,还要时常接受编剧的抗议和演员的委屈。
这些不是外界能轻易感知的疲惫,且永远不要相信领奖台和发言稿会永远为他们准备,他们接触更多的是资方的质疑和市场的冷遇。
一来年轻,二来久不接地气,三来没有成熟的工作经验,四来各方干扰太多。
02
“作品”背后的环境折腾
如果说在二十年前,部分新人导演还可以拥有一些充足的创作空间的话,那么在接受市场化考验愈发严格的今天,新人导演面临的压力之大,遭受的精神洗礼之深,丝毫不逊于编剧、演员等职业:
拍了,叫好,我是伞兵。
拍了,不叫好,我还是伞兵。
为啥这么讲呢?
前者干得好,势必就要得罪包括演员在内的一批人,因为任何品控过关的作品,只有“严格”二字,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今天你是诺兰还是昆丁,都不如做个好好先生,让演员和剧组的工作人员不用起早贪黑——大家混饭吃,搞那么拼命干嘛?
所以有心者偶尔能听闻在片场中的各种冲突:
演员之间掐架、剧组跟演员掐架、剧组内部掐架、演员跟导演掐架、导演跟剧组掐架……
几乎每个片场在所有灯光关闭之后的关机宴上都不能圆满地做到“不打人、不骂人”,大家四散而去之前,总要把憋了很久地邪火发泄出来。
你说搞文化的为什么素质这么低?
不是,搞文化的除了顶端的上层建筑外,大部分都只是打工人,搞钱,搞舒服钱才是打工人的内核。
所以一切艺术是否升华是导演的事情,不是打工人的事。
那么如果大家都妥协了呢?
自然是后者的结果,这时的锅基本都是导演扛——
制片人虽然同罪,但要知道,每部影视作品的开场,大家除了关注谁来演以外,是“谁的作品”也同样被关注。
别的地方不说,B站专门讲烂片的UP主们通常在埋汰完演员演技和编剧智商之后,都会瞟一眼陪绑的导演,说:“我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这位就是这部作品的导演,他拍过什么什么,豆瓣评分多少多少……”。
成名的导演自然有作品加持,反正已经有了一部代表作,其他的都可以算失误。
而年轻导演则可能面临一招尽,人生尽的危险。
资本环境里,失误一次,就是灭顶之灾。
尤其是对一直渴望追求艺术的年轻人们来说。
03
大环境还需要真功夫
这里也不单单只是指责环境的严苛。
通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和观察,我真心觉得“理想和现实”确实差距甚大。
比如我总结出一些辨人秘法,类似导演这种很需要实战的职业者,如果是第一次接触的话,我觉得一般来说,大谈某艺术思想和体系的基本不靠谱,这些都是理论派,属于无论执导多少作品依然停留在石器时代的思想里。
导演,很多时候跟编剧、演员一样,需要文化素养,并触类旁通。
几年前我在上海跟一位导演谈论剧本,我提到了“蝴蝶效应”这个词,他愣了一下,反问我什么是“蝴蝶效应”?
当时我也挺尴尬的。
回来之后我想:
很多人做一件事情不成功、不出色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狭隘”。
尤其在面对一个文化作品上,无论是编剧、演员还是导演,都很需要除了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
比如对生活的常识和历史的认知,甚至包括天文地理等。既然有勇气要畅游在艺术的汪洋大海中,就务必有博览群书的觉悟。所以观众如果经常吐槽、诟病某部影视剧里服装不对、常识错误、逻辑蜜汁、道具中二等现象的话,不单单只是表演者或执行者的错误。
这一点无论是年轻导演还是一些知名导演身上都有发生。
可如今这个时代,除了文凭以外,大多数观众都还是满有追求的。
因此市场和资本、人情和结果谁轻谁重?都是一个逻辑问题,也是一个取舍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生命”的问题。
这一点,无论混不混圈,谈不谈艺术的导演们都可能需要思考。
04
结语
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
不单单只是有专业文化。
这是如今文化市场与消费市场越来越互通的显著特点。
文能提笔千行,武能操刀弄马。
顺应时代不是委屈自己,更该看作是文化行业从业者的一次内涵洗礼与素养提升。
这不是酒局、圈子、资本或大腕能解决的问题。
否则天花乱坠一番后,结果却是——
头说“我行”手说“滚”
这就很尴尬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