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南京女副区长“救灾照片门”舆情分析

一、舆情概况:

7月5日,南京玄武区副区长苏郑在冲锋舟中手指前方的照片被网友上传,随后引发舆论连锁反应,纷纷质疑该女官员“作秀”、“摆拍”,舆情持续发酵。

二、官方回应:

7月7日:@玄武警方在线回应称,网友质疑的情况与事实不符,不存在“摆拍”行为。

三、舆情传播:

7月5日至6日:舆论主要集中在该副区长的照片是否存在“摆拍”、“作秀”单点展开,网民则通过分享、截图表达观点、看法,舆情开始引爆。

7月6日至7日警方回应前:舆论焦点从围绕照片开始向“官员作风”、“救灾现场”等多点转移,并展开舆论联想,热度持续上升。

7月7日警方回应后:舆论中关于“质疑警方在非职能范围内回应有‘洗地’之嫌”,“提出回应内容未切中‘要点’”逐渐上升,舆论焦点发生转移。

四、舆情分析:

一张“瞬间定格”的照片,将这位副区长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各种“作秀”、“摆拍”之类的舆论指责蜂拥而至。从照片上传引爆到“刷”爆朋友圈、微博成为全网性舆情,不过短短两日时间,足以证明该舆情有着多股内因。

1.照片的直观感受“不舒服”,与近期南方多地频遭“洪水”天灾形成的巨大反差,引爆了舆论抵触情绪。无论真实情况如何,该张照片的确呈现给公众很“不舒服”的直观印象,尤其是该副区长手指拍摄者方向,在心理学上有极为强烈的“盛气凌人”暗示倾向,加上周边众多干警护驾而行,进一步加深了“官派作风”舆论印象,与救灾本身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反差、落差,直接导致了照片在上传后会在朋友圈内疯传。

2.连日来的暴雨天灾已在舆论中蓄积了大量的“压抑”、“悲伤”情绪,并通过舆情发酵得到了宣泄。近期,南方地区连降暴雨,多地受灾严重,微博微信等社交互动平台、网站新闻客户端、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对受灾抢险情况进行了全面刷屏式发布、更新,官兵抢险、受灾画面等场景在公众心底的印象被逐步加深,在公众心里积蓄了大量的“压抑”情绪,迫切需要宣泄,而该舆情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公共舆论借着对该副区长“作风”的谴责,来舒缓积郁的压抑。

3.舆情处置失当不仅加剧舆情紧张,还引发二次舆情灾害。经观察,舆情发酵是在5—6日前后,而玄武官方却直到7日,才通过@玄武警方在线回应此事。“发布严重滞后”、“发布主体选择错误”、“回应切不中关键”等一系列舆情处置措施的失败,极大加剧了舆论抵触情绪,引发对回应方@玄武警方在线 是否存在“洗地”嫌疑的一波舆论质疑。

4.“官员”、“领导”的舆论标签不佳,也是该舆情持续引发质疑的一大原因。近年来,因网络逐渐成为“反腐”的曝光台,媒体、公众对“官员”、“领导”的曝光性负面报道一直在舆论中占据较大比重,导致“官员”、“领导”具有很强的标签指向性、倾向性,而当这样一张令人“不舒服”的照片被放上网络,公众自然会产生各种负面联想,发出舆论质疑。

四、舆情点评:

1.领导干部在奔赴前线救灾时,要有“代入感”意识。穿着、行为都应尽可能地贴近实际,此案例中,救灾干警全副武装,而该副区长却一身休闲,显然与救灾大背景格格不入,或许真实情况未必如照片显示那样,但究其原因,还是互联网舆情的代入感。

2、面对舆情先直面问题,一味躲避只会越闹越大。当面对舆情发生、发酵时,一定要有直面回应意识,要明白时间拖得越长,舆情就越被动,“鸵鸟心态”要不得。

3、舆情回应要选择合适的平台。按照政务微博分类,@玄武警方在线属于业务职能类微博,回应此类事件并不在其职能范围内,应当由@玄武发布出面回应,用警方微博回应,不仅容易降低警方公信力,还会令其陷入“洗地”的信任危机。

4.舆情问题要切中要害,要把情绪作为回应首要。纵观该舆情始末,舆论质疑的关键点在于该官员的“态度”、“作风”,并无实际违纪、不良行为,属于情绪上的抵触与反感,那么该舆情回应就应以“平复情绪”为首要关键,而不是一而再的强调“我没错,是你错了”。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看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