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读《伤寒论》第164条的启示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本条文较好理解,主要是写热痞兼表的证治,强调内有邪热壅滞之痞证,外有残留之表邪,治疗上先解表,后治痞。从临床角度读这一条文,有如下4点启示。

启示一:误用、过用热药可引起心下痞满、胃脘不舒

本条文中痞证的成因,缘于先下后汗,治疗失序,胃气受损,热邪内滞。为什么是热邪内滞而不是寒邪呢?如果是表寒之证,又经硝、黄误下,可能会出现热痞吗?笔者认为,这里的“大下”有可能是指使用了含有巴豆类的温热泻下剂,加之继用含有麻、桂类的辛温发汗剂,药邪(热性)壅滞中焦成痞。临床上,误用、过用热药引起心下痞满、胃脘不舒是存在的,但极易被医者忽略。我们通常习惯于用辛散温热药物治疗胃脘不舒,如常用半夏、橘皮、生姜、干姜、白豆蔻等药。即使用寒性药,也往往配用辛温(热)药,如黄连配干姜、黄连配吴茱萸、栀子配干姜等,所谓“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医者用泻心汤类方,想到的和多用的往往是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容易忽略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存在。民间有“寒胃”之说(没有“热胃”之说),老百姓也知道胃不舒服时,熬点姜汤喝就好了。笔者曾治一例胃脘痞满患者,自服干姜粉致痞满加重,投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沸水泡饮,痞满渐解。

启示二:面对里证,当注意有无表证的存在想到是最重要的,只有想到,才会有意地鉴别除外。

这一点,似乎每个医生都明白,但临证时往往容易忽略。

面对一慢性肾炎患者,我们可能会辨出肾虚、湿热、瘀阻、热毒等里证,我们会不会有意地去辨别在里证存在的同时有无表证的存在?我们会不会去问有无不典型的恶寒、咽痛等症状出现?当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一贯的沉脉变得不沉了,我们除考虑正气恢复、里邪渐去等可能外,会不会想到可能是有了外邪的侵袭,有了表证?想到是最重要的,只有想到,才会有意地鉴别、除外。《伤寒论》在本条中明确告诉我们,患者心下痞,是痞证、里证,但当我们采集到患者尚有恶寒这一表现时,必须想到“表未解”。注意,临床上,也许这一患者只告诉医生心下痞,有无恶寒,必须由医生问,有意的、恰当的问诊之后才能得知。

启示三:表里同病,治疗上必须重视表邪

读古人医案,多见外感医案,而今人临床,清一色内伤杂病,是古今病证有别,还是今医不识表证?

关于表里同病的治疗,有先治表后治里者,有表里同治者,有急当救里者。临床上,急当救里者属一种无奈之举,里急解后仍需治表。本条文中采用了先表后里的治法。患者以痞证就诊,但先不治痞,先解表邪,表邪解后再治疗痞证。设想患者是以他病就诊,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癌症、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如伴有恶寒(表证),还有多少专科医生会“当先解表”呢?读古人医案,多见外感医案,而今人临床,清一色内伤杂病,是古今病证有别,还是今医不识表证?曾读清代医家何廉臣选编的《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一书,感慨于书中竟以六淫分类。再联想到《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前圣后贤认识是一致的。曾记得肾内科的一次查房,一肾功能不全患者说昨晚咽干、咽痛,主任查房后指示考虑有“上感”,加用抗生素静滴,中药继用前方(协定处方,不外补肾、活血、利水、解毒诸药)。这样的治疗,表面上看是有效的,症状会减轻,但表证里药,会不会留邪,引邪入里?从长远看会不会加重肾功能不全病情?而类似的治疗在我们临床上极为普遍。《黄帝内经》中说:“善治者治皮毛”,《金匮要略》中说:“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重温这些经典,反思自己的临床,或许会对我们有所裨益。

启示四:再次体会张仲景所说的“随证治之”

先用桂枝汤,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在一个患者身上,对于某一病变的治疗,如果不知道是出自张仲景之手,我们会不会嗤之以鼻,讥用方者虚实不分,寒热不明,表里不清呢?当我们潜心于专病专方的研究与使用中时,重温一下这样的经典条文,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中医临床的圆机活法,原来是如此的简单与朴素。学中医,用中医,教中医,我们太习惯了严格而机械的辨证分型论治,我们也太需要这样的经典条文来激活我们的思维。当我们思想上接受了临床治疗中确实存在“朝理中,暮承气”(早服理中汤,晚服承气汤)这种现实时,我们的临床水平也许会再上一个台阶。

我们太习惯了严格而机械的辨证分型论治,我们也太需要这样的经典条文来激活我们的思维。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太少两感能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吗?

    关于"太少两感"这个说法不知道从何时而起从何而来,不过这个说法却实实在在的在广泛流传,甚至很多人提起"太少两感"首先想到麻黄细辛附子汤,这个临床中不少师弟师妹在 ...

  •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90---93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90---93 文/敏敏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第90条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谈了理中丸的第一功效,就是止吐泻的,那么这一节我们来谈理中丸方中何为君药?我们先来看看原方: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一)临证谈理中丸

    同一个药,在治疗外感病的用法和内伤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这是李东垣在临床上分辨外感内伤的原因之一. 理中丸: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共四味 这四味药哪一味药是君药呢?最早对经方做方解的是南宋时期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九)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讲到了<伤寒九十论>里的医案,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我们来分析一下五积散到底起什么作用. 五积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引起的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张璐说:此虽类集十余方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一个是"水泻",一个是"理中丸是不是太阴病的主方?"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理中丸的功效如何? 第一张方剂都有它的功效,我们都想知道它的功效,但是,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再来思考太阴病的病机,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不在于虚,于是,太阴篇里说当温子,温之针对的是寒邪,补之针对的是正气,而原文<伤寒论>第277条辨:"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六)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来看一个医案,当代赵守真的<治验回忆录>的一个医案:男,50岁,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 一个50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理中汤在泄泻中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 当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有很多人会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从教材上学到的它就是太阴病的主方,这没有什么疑问啊!这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四)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两个病案,都用到了理中汤,我们来解释一下90岁老人的这个泄泻的方子,为什么要用理中汤加减. 第一张处方:党参12克,炒苍术12克,干姜9克,焦神曲15克,苏叶9克,滑石18克,炙甘草3克,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二)临证谈理中丸

    干姜以辛热独胜.等量,人参.白术之甘是远不敌干姜之辛的.理中丸中用等量之甘草,与其说佐人参健脾益气,不如说以甘制辛,入口仍是辛多甘少.基于这一点,原方中四药等量,已然是干姜为君了. 既然是干姜为君,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