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效捷,贵在化裁——咳嗽医案二则
案1 周某,女,40岁,2008年4月17日初诊。
主诉咳嗽1周,平躺较甚,影响睡眠,痰不多。伴见口干咽燥,胃脘不舒,周身窜痛,动则自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病起外感,杂药乱投,致营卫失和,肺失宣降,风邪残留。治以调和营卫、散风敛肺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白果9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如失。
按:主诉咳嗽,见桂枝汤证,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但口干咽燥又非桂枝汤证。口干、咽燥、咳嗽、有汗,似温病,但舌不红,脉不动数,又非温病可释。组方伤寒方与温病药杂和,又芍药用量大于桂枝,且加白果,似有治杂病之嫌,驳杂不精,常为经方学者所不屑。但这样组方,经常很合临床,疗效常让人很是满意。
白果
《经方实验录》中说:“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近代伤寒大家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案2 高某,女,65岁。2008年11月17日初诊。
间歇性咳嗽多年。每届冬季发作,天气转暖缓解。近20余天来咳嗽较甚,呈阵发性,痰黏不利,晚上影响睡眠。伴见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大便不调。舌质淡暗不荣,舌苔薄少而润,脉细弦。证属寒饮内停于肺。治以温化寒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生白芍12g,姜半夏9g,五味子9g,橘红9g,枳实9g,射干12g,炙甘草12g。3剂水煎服。
2008年11月23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少,不影响睡眠。舌、脉同前。上方去枳实,加知母12g,白果9g。4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脘畅,痊愈。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枳实
按:本案咳嗽,冬季屡发,晚上较甚,舌苔不腻,正虚不显,当为寒饮无疑,治疗首选小青龙汤方。但痰黏不利而非清稀,舌苔薄少而非水滑,加之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均非小青龙汤方证所固有。本案因胃脘不畅,易误从治疗中焦入手。也可因舌苔薄少而晚上口干,易误从治疗阴虚入手。
笔者接诊时,首先辨为肺家寒饮,选定小青龙汤方为主方。处方时,考虑到舌象舌苔少而舌质不荣,参合炙甘草汤方意,重用炙甘草(用量等同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4药的总量)。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因胃脘不畅,加用橘红、枳实,乃仿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因痰黏不利而晚上口干,考虑饮聚日久可生痰化热伤阴,且温燥之药也可助热伤阴,故多用白芍,加用射干。
二诊胃脘转畅,故去枳实;久咳而舌苔偏少,故加白果、知母。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